■ 文/段丽娜
坚守的责任与崇高
■ 文/段丽娜
贵州少数民族集居的广大地区,几乎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集中蕴藏的地区,但其生态环境脆弱。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面临挑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化主权观念还亟待加强。
由于民间文化博大、深厚、灿烂的特点,任何个人都无法承担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使命。只有联合起来,深入下去。
冬天的落叶对于芬芳来说是一种终结。没有哪个季节比冬天更能让人感到生命的璀璨与枯萎竟是如此戏剧般地连在一起,几乎就在一夜之间,欣喜可能就会变为惆怅,甚至就在同一片风景里,这边是丰收,那边却是寂寥。
冬日,捧读《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一书,沉思有二: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英文化,或称典籍文化;另一方面就是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广大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源头、根基。从精神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大众愿望和审美的直接表现,它和生活融为一体,同时,它又是一种集体性、地域共性的文化,具有广阔的覆盖性。
贵州是一个由49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其中世居民族有18个,在与自然相伴和谐相处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侗族大歌等堪称世界级的民族艺术的瑰宝。
贵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虽然进入国家名录处在全国前位,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破坏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现实依然存在,而且威胁愈加严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文化的趋同现象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对于经济不发达的民族地区,文化传人群体的艺术传承活动,也正受到全球化市场规则的威胁。
近年来,一些地区在农村“城市化”运动浪潮的侵袭下,大拆大毁全面改造传统农耕古村落的现象时有发生。诸多古老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连同它们的文化根基,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洗劫。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化主权观念亟待加强!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生物多样性。如果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受损,积累了数千年的人类文化和精神世界就将受到威胁。
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语言正在迅速灭绝。由于全球网络通用语言的普及,口头语言灭亡的速度还在加快。众所周知,民族口头语言的灭亡意味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减少,在语言丢失的同时,原以这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也必然随之丧失。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少数民族在“现代野蛮”的摧残下,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与生俱来的母语和本土文化,被迫卷入到可怕的全球化的汹涌潮流中。
文化是人类的第一财富,各民族多样的文化都具有同样的价值。
贵州少数民族集居的广大地区,几乎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集中蕴藏的地区,但其生态环境脆弱。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面临挑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化主权观念还亟待加强。
由于民间文化博大、深厚、灿烂的特点,任何个人都无法承担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使命。只有联合起来,深入下去。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的作者就是这样一群人。丛书的每一位作者,都是对其所描述的民族音乐文化(或某一乐种)情有独钟的研究者,其研究步伐大都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
近半个世纪的坚守,他们身体力行地为世人树立榜样:深层次地探索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加强“田野工作”的深度、广度;广泛地学习与研究民族学、民俗学的科研成果,并将之运用于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上来,形成对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立体观照。
其实,时光从不会停滞,季节也会有断层。只要愿意并为之努力,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给世界一个惊奇,给自己一个惊喜。
贵州丰富的民族民间资源堪称世界级民族文化宝库。对这一宝库的坚守与传承,需要更多的人。惟其如此,才能使贵州的民间文化大放光彩,将我们的宝藏与世人共享。
(作者系贵州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 编辑/李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