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大学生的越剧 情缘

2011-10-23 11:23□周
戏剧之家 2011年1期
关键词:学唱戏曲校园

□周 琳

我与大学生的越剧 情缘

□周 琳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我的学生们结下了不解的越剧情缘。一晃10年过去了,如今看着他们的成长进步、看着他们青春靓丽的身影活跃在越剧的舞台上,活跃在大学的校园内,回想着这么多年带领着他(她)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心中像打翻了的五味瓶,感慨万千。这或许是成功的喜悦,或许是我对所爱的学生们的感激,抑或是为了对越剧的一份挚爱之情。

那是10年前的事了。我在一次校机关的卡拉ok比赛中,以一曲柔美的《桑园访妻》打动了所有的观众和评委,获得了第一名,同事们都说“越剧太美了,就像一阵和煦的清风,第一次吹进了我们校园”。担任评委的大学生艺术团的吴燕老师,当即请我组织大学生越剧队,担任指导老师,“那怎么行啊,我也是刚刚起步学唱越剧,不行不行”,可吴老师的执着打动了我,我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办起了第一届越剧培训班(真的非常惭愧,真是胆大妄为)。记得当时大学生们由于新奇,参加培训的同学坐了满满一教室,可是等到培训班结束时,最终只留下了一个学生,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我是一个办事认真、不服输、性格倔强的人,摔倒了再爬起来,一定要做好。经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我认识到,大学生的培训方法要不同于年龄大的同志,只是教教唱腔而已,他们虽然时间紧、课业重,但是年轻、文化素质高、领悟力强。针对这些特点,我向学校申请开设了《越剧学唱》、《身段训练》、《戏曲欣赏》、《戏曲演唱》等选修课程,让学生走进课堂系统地学习和了解精美绝伦的戏曲艺术。为此,我购买和查阅了大量的戏曲资料研习,以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并自费向武汉市老一辈的越剧艺术家虚心学习求教。就这样边学习边带教,经过10年的努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大学生越剧队,成为一支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为宗旨,以开设《越剧学唱》和戏曲系列选修课程为载体(基础),以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为手段,将素质教育和丰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最具影响力和特色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学历、高素质大学生文艺队伍。

一、接受戏曲文化艺术教育

越剧队成员均来自《越剧学唱》和戏曲系列选修课程中的佼佼者。他们和我一起,经历了那样的一段艰难的学习历程。

学生们最初选修的课程是《中国戏曲欣赏》,这门课程的内容汇集了中国各地方剧种的经典名段与戏曲基础知识。我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同学们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美轮美奂的民族艺术。同学们惊叹:“2000年在香港举办的评选‘世界十大名曲’的活动,其中9首均来自欧洲,另一首则是享誉全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它那优美动人的旋律就是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民族艺术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也加深了他们对戏曲、对越剧的认识。在进一步选修《越剧学唱》课程中,我从演唱的节奏、发声、呼吸、共鸣、咬字、吐字初级阶段开始,到表演的多元综合训练,学习优秀的同学被吸收为越剧队队员。这种渐进式的培养,一方面,其基础覆盖面更广,使每个学生都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新生力量可源源不断向越剧队输送。

从选修戏曲课程到加入越剧队,从接触美、认识美,到发现美、赏析美,再到致力于发展美、传承美,队员们对戏曲艺术的了解与品位逐渐加深。越剧作为浙江的地方戏,又要求有地道的江南方言作基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之前从未接触过戏曲,同时又面临着语言这第一大障碍,可他们硬是凭借着刻苦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从零开始,反复听、反复练,在唱腔上针对各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对着原唱逐字、逐句研究学唱。虽然医学生课业繁重,但他们坚持白天上课,晚上下自习后进行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的训练,克服了时间和精力的重重困难,不断提高着演唱及表演水平。

2006年11月,经过我的努力,原上海越剧院院长尤伯鑫亲自率团赴我校,开展“百年越剧与当代青年同行”、“越剧文化讲座”活动,并将上海越剧院第一个校园越剧文化基地设在了我校。

2007年11月,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茅威涛团长携蔡浙飞、章益清等来我校与师生对话新越剧。

2007年,湖北省和武汉市戏剧界的“新春联欢会”多年来首次邀请大学生参加,我校越剧队是武汉地区高校唯一被邀请对象。以上这些戏剧重大活动中,越剧队的同学非常荣幸与全国及省、市戏剧名家同台献艺,得到了学习与锻炼的机会。

2008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由中国文联、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越剧队演的上海越剧院的原创剧目《被隔离的春天·同舟共济》经过专家评委的严格筛选,成为本届校园戏剧节的25台戏剧中,唯一入选的越剧参演剧目。为祝贺这次校园艺术盛会,上海越剧院与我校联合举办了“校园越剧青春风”越剧专场演出。

二、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有机结合

作为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的一支优秀队伍,越剧队在校内曾多次参加重要的文艺汇演,学生们演出的《辕门外三声炮》在激烈的战鼓声中,身着戎装、英姿飒爽,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演出《梁祝·化蝶》时,当20多个大学生宛如凌波仙子伴随着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优美旋律载歌载舞出场时,在场观众如痴如醉,达到了心灵上的震撼。

在喧嚣的都市中,当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视听时,越剧队将浓郁的民族艺术和大学生的青春朝气带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深入到民族街、花楼街等社区以及在新民众乐园为广大群众表演,把戏直接送到老百姓中,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得到了广大武汉戏曲爱好者的肯定与赞扬。

在一次次的演出交流中,同学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艺术修养,还锻炼了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不仅综合能力得以提高,也为更多的同学创造了接触戏曲的机会,民族传统艺术在校园中得以普及与传承。曾有一些同学认为戏曲艺术古板老套、跟不上时代潮流、无法吸引年轻人,在越剧队的影响下,很多同学的思想认识得以转变,进而了解戏曲、喜爱戏曲。在校园里,一提起越剧队,同学们都无不喜爱自豪地说“越剧队最牛”。

三、艺术硕果与专业成绩交相辉映

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队伍,在顽强的拼搏,不断地前进。

越剧队成立以来,在武汉举办过四场大型越剧专场演出。越剧队成立五周年专场演出(2006年5月中旬),是建队以来最隆重盛大的庆典。全国高校素质委员会主任杨叔子院士、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沈海宁、武汉戏剧家协会主席赵瑞泰、原上海越剧院院长尤伯鑫、原武汉市越剧团团长金雅楼、原同济医学院院长田玉科欣然提笔为演出纪念册题词。74岁高龄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原武汉市越剧团金雅楼团长观看了演出之后,兴奋得彻夜难眠,她对同学们寄语:“整个舞台青春朝气,干净利落,你们大学生为越剧争了光,越剧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许多新闻媒体如:《文汇报》、《上海越剧网站》、《人民画报》中外文版、《China Today》、《China Pictorial》、《中国青年报》、《长江日报》、《湖北日报》、《南方周末》、《楚天都市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湖北卫视,对越剧队的活动都给予了及时的报道和高度的评价。《人民画报》报道时说:“当人们还在哀叹中国传统艺术靠什么来代代延续时,我们惊讶地发现,一支大学生戏迷队伍已经发展壮大起来。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从这群充满生气的年轻人身上找到我们期待许久的答案,这也是一种希望,一种渴盼,一种对民族艺术传承的责任感。”《China Pictorial》评价道:“They are young and na?ve,but brave.Through a series of opera performances given b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is summer,people have been seen surprised to find that the group of young opera fans fro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s gradually expanded.And by all appearances,the numbers will continue to grow.”《楚天都市报》在采访越剧队的演出之后,惊叹:“这似乎是戏剧长久沉寂之后,从一些青春的身影中发出来的一个响亮的回音。”

我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在对学生们进行戏剧教育的同时,时常提醒大家对本专业的学习只许前进不许后退。现在册的队员中有博士生2人、硕士生2人,其他队员学习成绩优异,均获得过各类奖励和表彰。“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10年的磨练,越剧队的同学们不仅在戏剧表演上有了长足进步,专业学习也更加优异,二者交相辉映。在参加全国及省市举办的各类越剧演唱比赛中频频获奖:在中国剧协举办的 2002年“利群杯”,2004、2006年“良渚文化杯”全国越剧演唱大赛中获“集体特别节目奖”1项,8人获银奖、6人获三等奖;2003年武汉市首届“声直杯”戏迷票友大赛中,获“集体优秀组织奖”,10人分获一、二、三等奖;2009年武汉市第二届大学生戏剧节中,获银奖三项、铜奖一项和优秀组织奖。

四、大学生戏剧的明天

大学生戏剧的明天需要您的一份爱心,更需要政府的支持。

越剧队经历了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坎坷,靠着群体的努力,大家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才能够走到今天,我们相信未来会更好。但是,辉煌过后我们也认真地思考,面对未来,还要面对现实,一些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大学校园戏剧活动的开展。

其一,队伍发展新老队员的交替,周期太短太短。年复一年一批批老队员毕业,奔赴新的工作岗位,高兴的是他们就像春天的种子,洒向全国各地。但是我最害怕的就是每年的毕业期,新老队员的交替,比起专业队伍,周期实在是太短太短,培养到刚刚能够挑大梁的时候,就面临着毕业。为选拔起点高的新人,想出了各种办法,如:招新提前在艺术团招新之前;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越剧队的宣传;将《越剧学唱》课程开到离家来回3个小时路程的主校区,为的是扩大选拔新人的面;对《越剧学唱》课程的佼佼者开“小灶”,单独进行辅导。希望这些能使越剧队员连绵不断延续下去。

其二,演出缺少伴奏带,演出的节目是根据伴奏带的有或无来选择。

俗话说“一个乐队半台戏”,武汉市没有一支越剧的专业乐队,业余的虽然有,但同学们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和乐队,当然也牵涉到经费的问题。一周年的专场演出,是越、京、汉、楚剧的乐队整合为我们伴奏的,但耗资、耗力,又留不下伴奏音乐。后来,我们请专业人员用midi制作音乐伴奏,但戏曲音乐制作太复杂,工作量太大,费用太昂贵。

其三,戏曲唱段也应该进大学校园,让年轻的知识群体快速传播戏曲文化。

2008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十省市开展京剧唱段进入中小学课堂的试点工作,从娃娃抓起,势在必行,这似乎是戏曲春天的来临。但是,从小学到进大学这12年的戏曲教育时间的断层怎么办?政府部门也应该关注或强制推行戏曲唱段进大学校园,并配备专职或专业老师让接受能力强的年轻的知识群体快速传播戏曲文化,我和全国其他高校喜爱越剧的同学通过网上的交流,得知他们同样缺乏老师指点,演唱水平难以提高。其实我认为,师资虽然匮乏,但并不一定要学得十分专业,只要能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戏曲艺术的魅力就行,我们学校就经常有些小型的文艺活动,有些同学刚刚会哼上那么一两段,就浓墨重彩上台表演,照样满堂彩。

从专业的眼光来看,大学生越剧队只是一支优秀的越剧业余表演队伍,面对传统戏剧日渐衰落的现实而言或许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然而重要的是,他们的存在让人看到了传承的曙光。当传统艺术在年轻一代中日渐失去市场的时候,他们的坚守和所取得的成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听上的享受,更是关于发展和希望的另一种思考。而我作为一名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会员,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为着培养青年一代的艺术情操以及对民族艺术传承的责任感,正以丰富校园文化为己任,总结经验,不断进取,永不言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大学生越剧队指导老师)

越剧文化讲座

武汉大学生戏剧节演出

猜你喜欢
学唱戏曲校园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二十八,把面发
新闻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探究高效“律动”,让孩子们快乐学唱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