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与包拯精神

2011-10-22 06:46刘元树
公务员文萃 2011年10期
关键词:仁宗包拯精神

刘元树

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灿若繁星,千百年来,若论在大众中影响最为深广者首推孔子,其次或许就要数到包拯了。

包拯的性格坦诚得近乎毫无保留,率真得似乎缺少修养,其刚与直乍看真有些不近人情。这种性格的形成,一是由于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一生和农村保持不间断的联系,无形间烙上了中国农民纯朴诚实的印记;二是他所熟悉的古代典籍中,仁人志士忧国爱民的胸怀、“言必信,行必果”的品格,对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当朝名臣刘筠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甚深。刘筠是翰林学士,刚毅正直,疾恶如仇,因和朝廷恶势力势不两立,两度外任庐州,而包拯自年少时即颇为刘筠所赏识。

“包拯精神”就是以包拯的思想核心为基础、性格特征为外在表现而形成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反腐反庸,无私无惧

包拯的实干精神古所罕见。在任何一个职位上,他都关怀民生,锐意改革,同时将遇到的问题和了解的情况,不论是否自己职责所在,都如实向朝廷报告,并提出解决办法,请皇帝“特降指挥”。在包拯看来,这是一个官员应尽的责任。

包拯留下的著作,除一篇家训、几首短诗外,就是多达185篇的奏议,其中竟有55篇弹劾61位本朝官员!这61人中,贪官污吏首当其冲,犯一般错误和不称职的“庸人”也不在少数。地位比他高的如宰相宋庠,皇亲国戚如张尧佐、郭承祐、杨景宗等,均在弹劾之列。“包弹”中以六弹张尧佐最为惊心动魄,其中显示出来的大无畏精神,亦久为世人称道。

张尧佐是仁宗皇帝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兼养父,原为地方小官,张贵妃为了报答养育之恩,以她特有的地位缠住仁宗,为张邀官晋爵。张因养女得势,扶摇直上,任至三司使。包拯一知谏院,便履行“以言为职”的职责,和几位同仁一起,弹劾这个“徒缘宠私,骤阶显列”的“凡庸之人”。孰知仁宗变本加厉,更委张以重任,一人而兼宣徽南院使等四职。消息传出,朝野哗然,连素来温和的御史中丞王举正也拍案而起,支持包拯,要求仁宗撤销对张的任命,无效。王举正行使自己最大的权力:廷辨——即皇帝上朝时与之当面辩论。在廷辩时,包拯情绪激动,离开座位走近仁宗,竟将唾沫溅到仁宗脸上,以致仁宗不悦而退朝。包拯百折不挠,继续弹劾张佐尧,前后共达六次之多。包拯直接指斥的是执政大臣,矛头所向却显然在仁宗的“私昵后宫”。封建时代,帝王雄居万人之上,掌握生死予夺大权,诤言直谏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深察民情,为民请命

包拯对仁宗寄予厚望,他希望仁宗“薄赋敛,宽力役,救荒粮”,重现“幼有所养,老有所终,无夭阏之伤,无庸调之苦”的尧舜盛世。当时的现实却是,北宋王朝进入中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逐渐消失,因循苟且、贪污腐败之风蔓延,官僚盘剥,农民苦甚。因此,他在以大无畏精神反贪反庸的同时,又呕心沥血地为民请命,这类奏议占了全部奏议的1/3。

其时,赋税名目繁多,最普遍也最难使人应付的是折变、支移以及头子、仓耗。所谓“折变”,是将明文规定征收的物品,按官府临时需要折合成现钱或其他物品交纳。折来变去,官员们从中牟利,纳税人负担加重。“支移”是将就地交纳的税粮移到其他地方交纳。如果移地交纳现金,官方还要索取“脚钱”。“头子”与“仓耗”都是按赋税的一定比例增收的附加税,只不过后者找一个“仓库损耗”的名义,巧为立目而已。

包拯得知陈州五县的折变问题十分严重,立上《请免陈州添折见钱》说,一斗大小麦市场实价50文,却折变为100文,外加脚钱、头子、仓耗40文,共计140文。这样“二倍诛剥贫民”的“非常暴敛”,必须立即取缔,改为按市场实价计算或“纳本色”——交实物。

同时,包拯发现淮南、江浙、荆湖等地同样存在折变问题,其程度之严重不亚于陈州。他心急如焚,连续四奏免除江淮两浙的折变,并由此推及“诸杂科率”,一再要求朝廷下令“权且停罢”。当时官府用物,均摊派给民间,虽云购买,却比市价低。这种强制性的临时赋税叫做“科率”。包拯要求停罢或减轻苛捐杂税,可谓解百姓于倒悬,“民欢呼至泣下”。

包拯的这些奏议,反映问题实在,提出建议明确,爱民之心,跃然纸上。在行文中,他还指责一些地方官吏“虽有前件圣旨指挥,本处官吏并不遵禀”,并具体指出:“发运司但务岁计充盈,不虑民力困竭,上下相蒙,无所诉告,为国敛怨,莫甚于此。”谁都知道,这种报告是要得罪一批人的,但包拯直言谠论,并无顾忌。

包拯赈救的范围不仅是灾难深重的农民,而且包含更广泛的民生。包拯上书,为被收禁者叫屈,所谓“盛暑之际,枉被禁系,实可伤悯”,充分体现了其惩恶扬善和爱民之心。

清心直道,严于律己

包拯知端州时,曾赋《书端州郡斋壁》一首以明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余训,无贻来者羞。”清心才能寡欲,进退不失其正,故谓正本;直道而行,光明坦荡,故谓身谋。这首诗是包拯立身处事的宣言书,也是终其一生的行动指南。

包拯服丧期满,在京城听候派遣官职。当时的官场上,拉关系、走后门的风气甚盛,宰相吕夷简的官邸更是门庭若市。包拯和吕夷简有同乡之谊,吕夷简以为他一定会登门求见,却久等未至,后来才知道,包拯到吏部报到后,就直接到天长当知县去了,这让吕夷简很感了一阵意外。从此,包拯在仕途上就沿着这条直道走下去,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共计25年。

25年间,包拯从知县、知州、转运使,直到枢密副使,成为一名执政大臣,跻身于国家最高领导核心,全靠自己闻名朝野的政绩,当然,也离不开比较开明的仁宗皇帝的赏识与支持。25年间,尤其在任职台谏期间,包拯弹劾过不少官员,有时也不免因愤激而措词过当,忌恨者自然大有人在。但他依然在官场上破浪行舟,我行我素,甚至扮演了顶风船的角色,原因就在于自己如清水明镜,个人品格上白璧无瑕,连看不起他“素少学问”的欧阳修,也赞美他“拯性好刚,天姿峭直”、“晚有直节,著在朝廷”。

包拯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选拔官吏,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深深懂得“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其奏议中具名推荐的,便有孙甫、张环、吴奎、范祥、韩贽、张田、吴及、赵尚宽等人。需要强调的是,他光明磊落、正直无私,没有一个被推荐的人是出于个人关系,更不要说拉帮结派了。所以他才敢于向仁宗保证:“或不如举,臣甘当同罪。”真是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包拯一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宋史》本传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最典型的例子是,他知庐州后,“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戮之,自是亲旧皆屏息”。横行霸道的官员为之收敛,堂舅犯法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发誓作“民之表”,几十年间,除朝廷给予的俸禄外,没有多吃多占分厘。“包拯精神”是在特定的地域、时代、社会、阶级中产生的。但由于这种精神具有历史先进性,由于有历史先进性的精神总是具有永恒的光辉,它就和大思想家的思想一样,超越了时空乃至阶级,历千年而弥新。

北宋至今,一千余年过去了,包拯受到历代百姓的普遍敬仰,就在于他那种闪耀着永恒光辉的“包拯精神”。这种“包拯精神”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还处处回响着它的声音,那就是对公平、正义、清廉的全球性吁求。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猜你喜欢
仁宗包拯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包拯的脸是怎么变黑的
宋仁宗好色
包拯智擒偷锅贼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拿出精神
宋仁宗的自守之道
好马也忠诚
为一个错别字较真的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