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干部交流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2011-10-21 01:45李连华陈健
前线 2011年11期
关键词:岗位干部交流

李连华 陈健

近两年,围绕首都发展战略,北京市有计划地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确定了以“交流任职、挂职锻炼、轮岗交流”三大方式为主体的干部培养锻炼工程,着力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干部交流,社会反响良好,干部资源配置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不断完善,干部素质能力不断增强,干部交流工作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但是,在干部交流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单位认识不到位,用得顺手的干部舍不得派出去,关键性岗位舍不得拿出来;少数交流干部思想有顾虑,担心短期难以赢得新单位干部群众的认同,难以融入工作进入状态;配套制度不够健全,对交流干部跟踪监管和培养不够,一定程度影响了干部交流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利于干部交流工作的继续推进。

推进干部交流工作,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合理配置干部资源、优化党政班子结构、丰富干部成长经历的重要手段。在深刻认识干部交流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要努力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增强干部交流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统筹规划提高干部交流工作的系统性

干部交流是一项长期性工程,既需要理念的更新、规划的引导,又需要工作的落实。推进干部交流工作,需要统筹规划,增强工作的计划性,提高工作的规范性。

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推进干部交流工作。《北京市贯彻〈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13年,通过交流任职的领导干部应达到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为落实这一目标,需要全面了解我市干部队伍现状,掌握单位人才需求和干部交流意向,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干部交流工作。对于基本素质好、发展潜力大但任职经历单一、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要着眼于多岗位历练干部,重点实施培养型交流,在交流中锤炼意志、砥砺品质,提高干部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关键岗位任职时间较长,长期“不动窝”的干部,立足于关心爱护干部,实施任期制交流,以新环境激发干部新作为,带来工作新气象;按照老中青梯次配备、经历专业和个性协调互补的原则,科学实施结构化交流,通过交流使班子成员优势互补、刚柔相济,实现班子的优化组合;着眼保证领导干部公正履行职责,实施回避型交流,减少人际关系的困扰,解脱人际关系的束缚,让干部放心大胆工作。

结合后备干部培养规划,推进干部交流工作。尊重干部成长规律,遵循干部交流科学化的理念,以保持稳定为前提、以增加活力为目的,科学制定干部交流规划,做到“统筹安排,人岗相适”。研究制定干部交流的实施意见,明确操作办法和步骤,将干部交流的工作要求具体化、公开化,实现干部交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做到交流规模适度,队伍结构优化,岗位安排合理,杜绝忽冷忽热,减少随意性。

结合年度工作重点,推进干部交流工作。加强干部交流,是组织工作服务保障首都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组织部门每年应有的重点工作之一。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根据岗位、当期任务和干部成长的需要,把握交流的时机和节奏,坚持每年统筹安排一定数量的干部参与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重改进干部交流方式,加强单位与交流干部的有效沟通,考虑到交流干部的特点和工作的实际需要,达到干部资源配置效益的最优化,激发干部活力,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健全机制增强干部交流工作的规范性

交流干部關心的是交流后的成长发展,担心的是新岗位的融合,期盼的是组织的跟踪培养。推进干部交流,必须致力于建立健全干部交流配套制度,积极优化干部交流环境,保障干部交流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完善跟踪培养机制。交流是形式,培养是目的。干部交流到位后,必须做好跟踪培养工作。组织人事部门是干部交流工作的实施者和推动者,一方面要主动通过听取汇报了解工作动态、开展座谈了解思想动态、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各方反映,激励干部积极开展工作,帮助干部找出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分析原因、及时改进,提高交流的实效。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干部政策研究,保持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培养政策的延续性。交流干部在原单位是后备干部或优秀年轻干部的,及时列入本单位相应名单跟踪培养。根据交流干部工作实际,表现优秀的要适时提拔使用。

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加强交流干部的考核考评,是推进干部交流的关键环节。要坚持以实绩考核为主的交流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交流干部的工作业绩,坚持在发展中看干部,坚持凭实绩用干部,防止交流干部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忽视利长远、打基础的工作。要扩大考评参与主体,建立由上级领导、单位同事、下属单位、服务对象等人员参与的多维考评机制。要客观公正看待考核结果,区分交流干部的主观努力与客观环境的关系,考评结果作为以后日常管理和跟踪培养的参考依据。

完善服务保障机制。交流干部普遍在35岁至45岁之间,正处于事业的全面上升期、个人生活的相对稳定期。组织人事部门、接收单位对这些干部要多关爱一点,多照顾一点,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交流干部解决交通、住宿等方面的困难。尤其是对于交流到艰苦地区或福利待遇较差部门的干部,更需要从思想上给予关怀,在生活上给予照顾,从后勤上给予保障,充分调动交流干部的积极性。在注重“待遇引导”的同时,更要注重“事业引导”,即为交流干部提供好的岗位、好的社会环境、好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交流阻力,形成有利于干部交流的“大气候”。

研究成长规律提高干部交流工作的科学性

干部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干部交流工作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说,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正确处理好干部交流与培养使用的关系。从干部成长路径看,普通干部走上处级、局级领导岗位,绝大多数不仅在同一个单位轮换过多个岗位,而且有在不同单位或地区间任职的经历。实践证明,干部交流是对干部历练的重要平台,也是干部培养锻炼的重要方式。干部交流应当是以培养型交流为主。在推进干部交流过程中注重质量,把好人选关,交流干部的主体应是后备干部或优秀年轻干部,坚决杜绝让政治不强、作风不实、能力不行、口碑不好的干部参加交流,避免干部交流成为个别单位“甩包袱”的平台;注重锻炼,把好培养关,对交流干部要坚持重在培养,敢于把交流干部用在关键岗位,参与复杂问题的处理,使交流干部尽快适应新环境,不断提升素质能力,为走上更重要的岗位打好基础;注重使用,把好使用关,统筹考虑培养和使用问题,对交流干部不求全责备,杜绝“论资排辈”,避免交流干部陷于新单位“排位战”,长期备而不用,影响了干部本身的发展和其他干部的交流。对条件成熟、发展潜力大的干部,要适时进行提拔,形成提拔一人、激励一片的良好局面。

正确处理好外部引进与内部流动的关系。充分利用北京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不断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干部人才支撑。一方面,打通“外循环”。坚持“引进来”,加强与中央国家机关、中央金融机构、央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联系,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引进紧缺型人才等方式,促进相互干部交流;坚持“走出去”,通过开展干部援疆、援藏、援青、援内蒙古等对口支援工作,增加干部在艰苦条件下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强化“内循环”,加强工作统筹,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畅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间和条块之间的干部交流通道,积极推进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的交流,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提高科学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魏晔玲

猜你喜欢
岗位干部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