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牛膝的性状鉴别与炮制加工

2011-10-20 05:31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17期
关键词:川牛膝牛膝本品

川牛膝为常用中药。始见于明代《滇南本草》,据载:“白牛膝强筋骨之功甚于川牛膝”。但因未有形态说明,其原植物已无从考察。张寿颐在《本草正义》中曰:“川牛膝之名,不见于古书……但今时市肆中之所谓川牛膝,则其形甚大,而性质空松……然用之于肩背手臂,疏通脉络,流利骨节,其效颇著。”其所描述性状和疗效与今之药用川牛膝相符。

产地分布及植物形态

川牛膝多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主产于四川雅安、天全、峨眉、汉源、荥经、宝兴、芦山、西昌,云南大理、楚雄、昭通、下关、丽江、维西,贵州毕节、盘县等地;均为栽培或野生。其中,以四川天全金河口栽培历史最为悠久,产量大且质优。近年来,陕西宁强、湖北恩施、湖南龙山等地也有栽种。

川牛膝因其味甜,又名甜牛膝,此外还称为拐牛膝、大牛膝、肉牛膝、天全牛膝等。本品来源于苋科植物川牛膝的干燥根。

▲川牛膝药材

川牛膝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主根圆柱形。茎直立,中部以上近四棱形,多分枝,疏被糙毛。叶对生,叶柄长3~15mm,密生长糙毛;叶片椭圆形至窄椭圆形,长3~13cm,宽1.5~5cm,先端渐尖至尾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部密生倒伏糙毛,下部毛较密。花绿白色,由多数复聚伞花序密集成花球团,花球团直径1~1.5cm,数个于枝端排列成穗状;苞片卵形,长3~5mm,干膜质,顶端刺状或钩状;聚散花序能育花居中,不育花居两侧,不育花的花被片变成钩状芒刺,能育花的花被片5,2 长3 短,长4~6mm,较长的2 枚先端常成钩状;雄蕊5,与花被片对生,花丝基部密被长柔毛,4 室;退化雄蕊5,长0.3~0.4mm,先端齿状浅裂,基部与雄蕊花丝合生;子房圆筒形或倒卵形,1 室,胚珠1 枚;花柱细,柱头头状。胞果长椭圆状倒卵形,长2~5mm,直径约1.5mm,暗灰色。种子卵形,赤褐色。花期6~7 月,果期8~9 月。

川牛膝喜凉爽、温润气候,多生于海拔1500m 以上的山区。一般以海拔1500~1800m 的山区最宜栽培,根的品质、产量均高,宜于向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栽培。忌连作。

采收加工与性状鉴别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烘或晒至半干,堆放回润,再烘干或晒干。

川牛膝呈近圆柱形,微扭曲,向下略细或有少数分支,长30~60cm,直径0.5~3cm。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和多数横长的皮孔样突起。质韧,不易折断,断面浅黄色或棕黄色,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气微,味甜。

野生品较细,直径多在1cm 以下,分支较多,灰黄色。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灰黄白色,纤维性。

川牛膝以条粗壮、质柔韧、分支少、断面色浅黄者为佳。

等级规格及炮制加工

川牛膝商品过去根据根条粗细、长短分为特拐、头拐、二拐、尾膝等规格。现根据药材上中部直径将其分成三个等级:一等为上中部直径1.8cm 以上者;二等为上中部直径1cm 以上者;三等为上中部直径1cm 以下,但不小于0.4cm者。以上三个等级均要求无芦头、须毛、虫蛀、霉变。此外,尚有统装及等外品。

取川牛膝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芦头,大小分开,洗净,浸泡6~10 小时,至六七成透时,取出,闷润12~24 小时,至内外湿度一致,切厚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本品为圆形厚片。外表皮灰棕色。切面浅黄色或棕黄色,可见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数轮同心环。气微,味甜。

混乱品鉴别要点

麻牛膝本品为苋科植物头花杯苋的干燥根。呈长圆锥形或圆柱状锥形,较短,长15~30cm。两端粗细相差较大。表面深褐色。质柔,多不易折断。味苦而后麻。

土木香片本品来源于菊科植物土木香的根。圆形片状,直径1~1.5cm,表面棕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可见深褐色的油状斑点及形成层环。气微,味苦而辣。

猜你喜欢
川牛膝牛膝本品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牛膝防治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叮!这有一份“颈椎使用说明书”,请查收
妙用川牛膝
产品说明书里的无用忠告
产品说明书里的无用忠告
川牛膝临床注意事项
牛膝化学成分及其对细胞增殖影响
牛膝鸡爪/明·冯梦龙《广笑府》
怀牛膝与川牛膝功效小考
牛膝配方颗粒中蜕皮甾酮的含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