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和品德与社会的融合课初探

2011-10-18 08:06况瑞娟薛宝卫
中国教师 2011年18期
关键词:媒介教学内容融合

况瑞娟 薛宝卫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快速增长,媒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何与媒介“打交道”已经成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媒介素养作为一种生存技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媒介素养教育进入学校的课堂也“迫在眉睫”。

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作为独立的课程进入学生的课堂,也可以和学校已有的课程进行融合。考虑到我国教育的具体情况,学生的课业压力比较大,采用融入式的课程更适合我国的国情。笔者有幸参与中国传媒大学与北京市定福庄第二小学共同开发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学科融合项目。这个项目从2010年10月开始进行,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我们与定福庄第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合作,选取六年级下册的一个学习主题《辉煌的电影艺术》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课程融合,开发出一节完整的融合课课例。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个课例的开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为媒介素养教育和品社学科的融合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媒介素养教育和品德与社会学科融合课开发的背景

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情况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教学内容按照每学期36课时、每周2课时进行编写。作为国家课程,各学校被严格要求按照课程计划开设《品德与社会》课(后文简称“品社课”),不得随意减少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具体来说,《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1]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已经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日益成为儿童生活、学习的必然环境。所以品社课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课的理想课程。

2.《辉煌的电影艺术》的基本情况

《辉煌的电影艺术》是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中的具体学习内容。课表要求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利用科技为人类造福以及崇尚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教材的主要内容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呈现不同时期的经典电影,以及不同时期为电影作出贡献的人物,通过电影的内容反映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体现电影艺术的魅力。而一般说来,媒介素养包括的基本内容层面有:了解媒介的技术特征和传播特点;了解媒介组织的政治、经济属性及其对媒介内容的影响;反思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做积极主动的阅听人;影响和使用媒体,勇于实践个人的传播权利;积极建构并实践现代传播礼仪和伦理,为改善媒介环境作贡献。[2]

通过比较《辉煌的电影艺术》的主要内容与一般媒介素养的内涵,可以看出《辉煌的电影艺术》这一主题的教学内容涉及媒介素养的很多方面,包括:媒介技术层面(了解电影的特点和知识);媒介组织层面(了解电影的演员、导演为电影发展作出的贡献);媒介与受众关系层面(认识到电影的内容反映人们的生产、生活)。

二、《辉煌的电影艺术》融合课的开发过程

经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的师生和定福庄第二小学品社课教师两个多月的努力,已经初步开发出了一节学科融合课案例《辉煌的电影艺术》。笔者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介绍。

1. 有机融合教学目标

“媒介素养目标的融入设置,即在其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而随时或有计划地融入大众传媒素养教学内容,原有课程知识与大众传媒素养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事实上延展或拓展原有的课程目标和内容。”[3]根据这个定义,笔者认为媒介素养教育与品社课的融合课,就是在品社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品社课的教学需要,随时或有计划地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原有的课程知识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有机地融为一体,延展或拓展品社课原有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在媒介素养教育与品社课融合的过程中,课程目标的确立至关重要,因为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依据,是课程评价的基础。在《辉煌的电影艺术》融合课开发的前期,团队经过交流、研究确定了融合课的目标。融合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两个学科目标的简单叠加,是以品社课原有的目标为基础,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课程目标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品社课的教学目标,也有利于逐步地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从而实现两个学科的融合。这样的课程目标也是符合媒介素养教育和品社学科的融合课的定义的。

2. 灵活设置教学内容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关品社课的教材编写的建议为: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真实反映社会,使学生对社会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要精选教材内容。教材编写可以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当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4]这就为学科融合课教材内容的选择和修改提供了条件。

从本质上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其理念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反思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使学生对自己与媒介的关系有更多元、更自觉的认识。[5]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影导演、演员的贡献促进电影的发展,以及电影内容所反映的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在融合课开发的过程中,为了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增添了新的教学内容“人的需求促进技术的进步”,以此来引入“技术的进步促进电影的发展”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改变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技术和人的关系。在课程最后的教学环节,与之相对应,增添了新的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能为电影的发展作什么贡献。这个教学内容的引入也是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和媒介的关系,激发学生勇于实践个人的传播权利。

媒介素养教育提倡文明、负责地使用各种媒介,包括在使用网络上下载的各种文件、图片、视频等资料时应注明出处,这体现了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在《辉煌的电影艺术》融合课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对使用的电影人物图片和相关的文字资源都要标注相关资源的出处,并要求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时说明资料的来源。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媒介礼仪。

教学内容的变化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在讲解“电影的辉煌与很多人的努力密不可分”这个教学内容时,授课教师以电影《阿凡达》的创作为例,向学生们展示了《阿凡达》背后的创作团队,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一部电影的成功与编剧、音响师、特技师、灯光师等很多幕后的工作人员密切相关。这样的设置使得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给出的导演、演员这两种工作角色,而且增添了很多不同类别的电影工作人员的介绍。这不仅丰富了品社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融入媒介素养中“媒介组织层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电影是由一群媒体人制作完成的,而不仅仅是由导演和演员完成。

3. 丰富教学形式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为了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提倡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比如:图书、报刊、图片、图表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软件等音像资源。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也认为“互动式多媒体教材特别适用于计划导向的问题解決,这不是一本一本单独存在的教科书所能望其项背的”。[6]由此可见这两个学科都意识到了媒介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为通过对各种媒介的使用,不仅可以使课程资源更丰富,而且可以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学生和教学内容的距离。

在《辉煌的电影艺术》的融合课中,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媒介和开展媒介运用的活动来丰富教学形式,比如:引入很多的电影片段和教师自己拍摄的视频,让孩子们充分感受电影的特点和魅力;制作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拉近学生和教学内容的距离,让一百多年电影的发展史离孩子的体验不再遥远。授课教师还可以在自己制作的电影海报中标出电影的导演、演员、观看时间、剧情、出品方等各种信息,以展现一种良好的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式。授课教师还可以将自己观看电影的感受标注在海报中,这可以体现教师对影片的分析与评价,这样的教学形式能更好地体现出教师“提供学习的经验,好让学生可以强化其批判思考的能力”。

三、开发媒介素养教育和品德与社会学科融合课的途径、方法

通过初步介绍《辉煌的电影艺术》融合课的开发内容,笔者试图探索出一些开发媒介素养教育与品社课的融合课的途径与方法。

1.对品社课与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把握是前提

在开发学科融合课时,对各自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具体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是进行融合课开发的前提。如果对两个学科的基本情况没有基本的认识和把握,学科融合课的开发就无从谈起。确定融合课的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对两个学科教学目标的认识、把握;选择、组织融合课的教学内容的前提是对两个学科的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随着学科融合实验课的开发,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者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对两个学科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融合课的开发会随着对两个学科课程了解的加深越来越成熟。

2. 寻找两者的结合点是关键

在开发融合课的过程中,两个学科究竟如何融合,找到结合点是关键。因为品社课的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所以这门课程的很多学习主题本身就与媒介知识相关。比如四年级上册的“通信连万家”这一主题是讲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通信和人们生活的关系,这些都是媒介素养教育同样涵盖的内容。但是媒介素养教育和品社课的结合不仅仅体现在知识内容的结合上,还应该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结合、教学理念的结合等方面。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品社课的目标是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所以,让学生学会利用媒介促进自己的发展是两个学科在教学目标上的重要结合点。媒介素养教育以建构主义为其教学的哲学和心理学理念,在教学观念上提倡师生平等,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理念是以儿童的生活为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所以,以儿童的切身体会及其生活经验为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教学是两个学科在教育理念上的结合点。由此看来,媒介素养教育和品社课有很多层面的结合点。

3.师资的培养是保证

培养充足的、优秀的师资是媒介素养教育与品社课的融合课顺利开展的保障。在媒介素养教育与品德与社会学科融合课的实验中,我们的培养对象是品社学科的授课教师。通过参与实验和对授课教师的访谈,笔者认为在融合课程中的师资培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正如著名传播学者波兹曼提醒中小学教师所说:媒体是教育的环境,你不能逃避,只能面对。作为参与融合课的品社课教师必须认识到媒介的重要性,认识到媒介素养的意义,有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的意愿。在我们进行《辉煌的电影艺术》融合课的开发时,品社学科教师对教学的热爱、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同,是课程顺利开发的重要条件和成功原因。

第二,参与融合课实验的品社课教师,在实验开展的前期对媒介素养教育并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因此参与实验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历史和内涵,并且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需要不断地思考,尝试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融入自己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如此才能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内化,培养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最终实现自主、独立地开发媒介素養教育融合课。

第三,“融入媒体素养核心概念的老师,其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藉由媒体素养提供一个教育转化的机会,把权威的传统学校与教师文化转变为让学生的声音与观点受到重视且尊重的场域,使得在教室内的学习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结”。[7]品社课的教师可以借助文本分析、个案研究、情境模拟等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建立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环境,把教室学习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辉煌的电影艺术》这节学科融合课的研究,笔者认为要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品社课的融合,教育者要避免三种偏误观念。

第一种是认为: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融合课学习,其媒介素养能迅速得到提高。实际并非如此。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媒介素养的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由于媒介技术始终在不断发展,媒介不断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成为促进人终身发展的重要方式。[8]

第二种是认为:教师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与品社课的融合就可以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部目标。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媒介知识、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思辨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育,它最重要且最困难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面对和使用媒介的足够自信和成熟的批判性思考态度。自信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各个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只通过品社课教师的参与是不能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

第三种是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和品社课的融合就是在品社课中增加大量的媒介知识。这种看法也是不正确的。首先,不是每一节品社课都和媒介素养教育有很多结合点,这要视课程的具体内容而定。其次,媒介素养教育与品社课的融合不仅是知识的融合,还有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融合。最后,媒介素养教育在品社课的融入应当是自然的、有机的,是为实现品社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地突出媒介素养教育。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任何融入式媒介素养教育的系统研究。本研究有助于为媒介素养教育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融合提供一些借鉴。但是本研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研究中并没有对融合课的教学评价进行分析和探究,这是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此外,因为笔者只研究了一个融合课的案例,探讨的结论可能不具有普遍的操作性。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在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后加入到探索媒介素养教育与已有课程融合的队伍中来,从而更大范围内促进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课在我国中小学的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5]张洁,杜军.畅游媒介海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手册[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0:7-9,7-11.

[3]秦学智.试论人类传媒素养教育的历史开端和古今传媒素养课程的设课方式[A].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382.

[6][7]吴翠珍,陈世敏.媒体素养教育[M].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223,225.

[8]赵慧臣,张舒予.博雅理念下的媒介素养教育:促进人的终身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09(5):11.

(作者单位:1.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2.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黄万飞)

猜你喜欢
媒介教学内容融合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融椅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