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变奏曲

2011-10-18 08:10:32王龑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年1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课堂

王龑

(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 南通 226399)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变奏曲

王龑

(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 南通 226399)

信息技术凭借着丰富的资源、开放的学习情境、极大的交互性、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与个别化、超越时空限制等独特优势逐步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的合理介入,充分发挥其潜在优势,实现信息技术对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重塑,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成为我们近年来不断尝试、探索、思考的问题。作者从南通中学四节语文实验课入手,演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变化,归纳新型教学模式,阐述感悟。

信息技术;网络环境;课堂教学

一、品味网络课

1.初品网络课——“宋词鉴赏”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整理大量资料,运用FrontPage制作成“宋词鉴赏”的专题学习网站。在网站上提出了教学目标,编写了电子学案,推荐了相关的优秀网站,提供了BBS讨论平台。

课堂回放:本节课的大致流程为:通过专题网站展示教学目标→提供电子学案→学生根据目标和学案搜索相关资料→在BBS上发表见解,评论宋词豪放派、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教师查看BBS并推荐精彩评论→教师总结并倡导课后学生继续发表评论。

课后反思:本课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自主性,提高了参与性,人人都能在BBS上发表评论,突破了时空限制,课堂教学得以延伸。但是整节课缺乏师生、生生间的言语、情感交流,缺乏宋词鉴赏的意境美。搜索时间过长,精读、思考时间不足,BBS上的见解多为网上找来的、缺乏个性化的评论。下一节网络课我们将在增加语言交流,进一步整合网上的有用信息,方便学生搜索,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与思考,鼓励学生在提出个性化见解方面做出新的尝试。

2.再品网络课——“话题作文‘磨合’”

课前准备:借助学校引进的专题学习网站制作平台,师生共建作文专题网站,将班上学生的作文上传到网上,增加网络调查。

课堂回放:本节课的大致流程为:引入话题“磨合”,请学生思考并口头简要讲述观点→自由选择网站上学生习作阅读,跟帖发表评论→网络调查:“话题作文最难把握的是什么?”→根据调查和跟帖结果,教师推荐两位学生的习作精读,着重就立意进行分析、评论→请作者谈谈最初的立意和阅读同学评论后的感想→教师选择特色评论,请学生用语言详细阐述→教师小结→教师进一步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立意的高低→网络调查“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师用名诗《致橡树》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立意要具有时代感→请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抓住学生阐述时提出的“个人与集体是相辅相成的,其磨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个观点进行引导→师生达成共识:话题作文的立意要有时代感、具体化、立体化、形象化→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修改完成该话题作文并上传到网上,供师生进行课后评价。

课后反思:网络调查可实时反映学生的兴趣、困惑,使教师能灵活处理,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师生、生生的语言、情感交流使BBS上的讨论得以深入;教师递进式的提问,促进了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发展;作文上网供学生自评、互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BBS的评论,有重点地请学生进行再阐述、再理解,使发言权不再局限于几个好学生,使普通学生也能在课堂上当众侃侃而谈。当然我们也注意到部分学生打字速度比较慢,妨碍其观点的顺利表述;有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时,部分学生依然忙于在BBS上发表见解,没能及时跟上课堂节奏,可控性较差。下一节网络课我们将在学生发表见解的方式、课堂的控制方面做出改进。

3.又品网络课——“觅渡、觅渡、渡何处”

课前准备:创建了专题网站,并请学生事先熟读梁衡散文,选择某个方面了解秋白,体会秋白人格的伟大。

课堂回放:本节课的大致流程为:网上展示学习目标→网上调查:“你是从何处了解熟悉秋白的?”→分别请不同选择的学生阐述想法→请学生讨论秋白的伟大,可用BBS或纸笔→挑选有特色的评论,进行全班深入交流、探讨→教师总结秋白的伟大,并引导学生将其伟大精神与当代相结合,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进入第二个问题的探讨:梁衡散文的魅力→请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学生提出不喜欢梁衡散文并陈述理由→教师讲解梁衡散文的特色。

课后反思:听完此课后,许多问题萦绕在心头,网络是否需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是否可以让学生互相质疑、评价?能否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展示学生的精彩评论,引发全班深入讨论?对于学生的问题,是否有比教师直接回答更好的处理方式呢?怎样更加合理地运用网络,使其自然地融入课堂、充分发挥潜在优势呢?

4.还品网络课——“安娜之死”

课前准备:制作PowerPoint教学课件,推荐了相关网站和论坛,请两位学生预习,准备在课上进行配音表演。

课堂回放:本节课的大致流程为:统一给出本课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的某一段→请学生来谈自己的感悟→引出阅读小说的一个技巧:“关注细节”→请两位学生给这段影片配音,体会人物感情→请其他学生评论他们的表演→引出阅读小说的第二个技巧:“角色体验”→抛出一个争论问题:安娜之死的情节是不是整篇小说的败笔?→提供相关评论网站和BBS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允许用纸笔评论→大屏幕显示典型的、有特色的评论和问题,引发全班的再争论→引出阅读小说的第三个技巧:充分运用“他山之石”,引发自身思考→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本节课中,网络的使用不再贯穿整节课,它的使用向理性回归,我们力求从课堂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合适的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师推荐的优秀网站使学生便捷地搜索信息,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BBS或纸笔上发表评论,使每位学生都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观点;教师的收、放控制在这节课上显得更加自如,在大屏幕上统一显示目标、材料、问题、学生的评论等使全班有了共同关注的焦点,学生在推荐的网站中浏览信息、发表观点,使每个人在这节课上都能自主活动,较好地将全班活动、个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图1

二、网络环境下的文本自主学习模式

通过实验课的累积、改进,我校归纳了网络环境下的文本自主学习模式(见图1)。其流程为:确定自学任务→选择学习资源,形成专题学习网→设置学习环境,如问题导引,方法提示等→提供学习资源,形成电子学案→明确自学程序(可因人而变),准备,课堂汇报交流,课外活动相结合→自选学习方法:自主、协作、探究→进行教学评价,以是否完成“五个一”(即研读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提一个问题,写一篇心得,上传一个帖子)为依据→网上活动,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模式说明:

个体学习到知识建构1,是由个体自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资源的搜索和整理,学法的推敲,都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资源条件来决定,自主空间很大。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是一个总要求,即在“五个一”的大框架下完成。

从知识构建1到评价这一过程,是课堂的一个交互过程,即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习得的知识、构建方法提交给课堂,师生参与研究、评价,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再一次选择资源,研讨问题,在互动中对第一次构建的知识进行再构建,并得到提升。在提升和完善的过程中,以“一个”(优秀生的观点)为主体来促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个体与群体等的互动,在互动中营造氛围,发现和解决问题,在研讨的过程中引发一些很有创意和主见的观点。这里的评价是教师或权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肯定和建议,目的是让学生的网上自主学习过程更规范、课堂更有可控制性,同时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起到示范作用。

本模式适用于语文所有文本的自主学习,但课前的学案设计和专题学习网的建设很重要,它既是学习平台,又是资源库存。

本模式的典型课例——高中语文《一剪梅》上课大致流程如图2所示:

(1)导入课文学习,引入婉约派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2)学生打开网址进入“王老师课堂”。其内容:一是 “帮你学”(提供网上学案、教案),二是教师收集整理的“一剪梅”学习的8个网站。

(3)师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这首词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李清照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4)教师利用课件播放《一剪梅》吟唱(MTV版),营造鉴赏诗歌的气氛。

(5)教师进行网络学习方法指导。介绍与《一剪梅》学习有关的网址,如何运用这些资源学习。

(6)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提问,请求教师或同学解答。

(7)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写出自己对《一剪梅》词的理解和对李清照婉约词风的认识,可以用记事本或Word文档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看法。

(8)学生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利用电脑的交互功能,运用广播和转播的功能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听到发言同学的意见。

(9)教师总结自己对这首词的看法和认识,总结李清照婉约词风格的特点。

(10)欣赏《一剪梅》MTV,下课。

三、几点感悟

通过几年的研究,笔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及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有了一些粗浅的感悟。

1.整合的内涵

所谓整合,笔者的理解就是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进课程,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融入课程,在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信息素养。

2.信息素养的理解

信息素养是信息获取、分析、鉴别、加工、利用等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找资料,更要培养他们速读信息,鉴别信息,提取有用信息,评价、分析、综合表述信息的能力。教师只有全面理解了信息素养,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部分教师认为的能在网上找资料、能制作PPT就算是培养了信息素养。

3.资料、信息与思维的关系

教师提问后,应当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而后再到网上寻求有用信息,更能有的放矢。网上资料海量,良莠不齐,如何能客观地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来鉴别资料,提取信息,有理有据地分析事物在网络课上显得尤为重要。

4.处理学生技能差异

上好网络课必须同时关注学生的学科技能和信息技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讨论方式,允许信息技能较差的学生用口头讨论、纸笔论述等方式来替代BBS,同时给予技术帮助,鼓励他们使用BBS。总之,在课堂上灵活变通,力争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将差异性教学落到实处。

5.关于资源的准备

通过设立专题的形式,把整合好了的网络资源呈现给学生并以学案的形式呈现,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无谓的时间精力损耗,让学生便捷地“点击”优秀资源,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咀嚼品味、留给思考讨论。

6.关于教师的主导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成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尤其是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面对网络,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更加重要了。我们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网络课堂环境,激励学生畅所欲言,促进课堂文化的渲染和师生情感的融洽与沟通;二要加强课堂控制,避免无关信息的干扰。如果在网络课上缺乏教师的有效控制,学生在BBS上胡乱发言、偷着聊天等,不但无法体现整合优势,而且连常规的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优秀模式,经常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学,对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281.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DB/OL].http://www.jledu.com.cn/xxjsjyzx/xxjsyxkzh/llxx/013.htm.

(编辑:鲁利瑞)

G434

A

1673-8454(2011)24-0057-04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信息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美在课堂花开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