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子弟眼中的捐赠图书

2011-10-18 08:20邓凌原
民生周刊 2011年44期
关键词:刘校长子弟学校图书室

□ 本刊记者 邓凌原

打工子弟眼中的捐赠图书

□ 本刊记者 邓凌原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由一些爱心人士和大学生志愿者发动的“为打工子弟学校捐书”的活动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图书捐赠是否真的给这些辗转于城市边缘的孩子们带来了自由广阔的阅读空间呢?打工子弟学校的图书室建设现状如何?近日,本刊记者走进打工子弟学校的校园,亲身感受孩子们真实的阅读世界。

封闭的图书室

2011年北京秋季地坛书市,“为打工子弟学校捐书”活动继续开展,根据组委会的统计,此次活动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热心捐赠书籍共10万册左右。

记者从地坛书市组委会了解到,北京海淀行知实验学校田村分校是他们定点捐赠书籍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这所位于西四环边上的小学,共有学生1100多人,教职工60多人。

从田村半壁店公交车站下车后,记者一直前行。远远望见升起的一面红旗,那便是海淀行知实验学校。

走进校门,记者在传达室工作人员的指点下来到校长办公室,说明来意后,该校的刘校长带领记者来到了图书室。

“这是学校2008年新建的图书室,学校地方小,条件差,所以很简易。”刘校长介绍道。旁边一位管理人员掏出钥匙打开了图书室的门。记者看到,这是一间与该校教室差不多面积的房间,朝东的墙上粉刷了新的图案,但还没有完工就停了下来。室内共有三个书架,架上排列着满满的书籍,但记者发现,这些书籍看上去很新,基本没人翻过,而且也没有借阅编号。更多的书籍则成捆成包地堆放在地上,连包书的纸箱都没有打开。

北京海淀行知实验学校教室里的小书柜是孩子们课外阅读的主要途径。图/邓凌原

“这里的书籍都是捐赠来的,一部分是由北京青年志愿者协会、妇联等单位捐赠的,一部分是由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捐赠的,这个书架上都是北京一位热心市民捐赠的。”刘校长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图书室的书籍都是来自于外界捐赠,学校根本无力自己购买。

然而,这间图书室平时并不对学生开放。如果一些老师需要翻阅这里的工具书,可以找管理人员拿钥匙。当记者问起原因时,刘校长解释道,学校,缺少阅览室和书架,很多的书籍没有地方放,现有的几个书架都装满了,剩下的只好堆在地上;此外,学校缺少人手,捐来的书籍没有经过整理、分类,也没法编号,所以只好暂时封存起来;眼下学校正面临拆迁,急需搬家,一些新捐赠来的书籍根本就没有拆包。说着,刘校长弯下腰去,用手拍了拍积在书面上的灰尘。

刘校长告诉记者,真正能够派得上用场的是班级里的小书柜。目前,行知实验学校田村校区一共有22个班级,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一个小书柜,里面装的是北京青年志愿者协会为每个班级捐赠的72本课外读物。只要是课余时间或者自习课,小书柜都是对学生开放的。如果有学生想把书借回家阅读,只要在科代表那里登记一下就可以。

“这个书柜里的书我都读过,我最喜欢读《与狼相处的日子》。”六年级学生黄一通告诉记者,小书架里的课外书,是他和同学们的“最爱”。

受赠也有无奈

早在地坛书市捐赠现场采访时,记者就发现,很多读者捐赠的书籍,很大一部分并不适合学生阅读。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每年的捐书活动结束之后,组委会和北京青年志愿者协会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对书籍进行分类整理,将一些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淘汰掉,然后才将书籍送到学生手中。

在海淀行知实验学校图书室的书架上,记者也发现了一套《初中生必备古诗文》和一本《荣格性格哲学解读》。

“这样的书恐怕不适合小学生读吧?他们能看懂吗?”记者问道。

刘校长一脸无奈地对记者点点头。捐赠来的书籍不适合学生阅读,不仅不能给孩子们带来帮助,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但是这样的情况每次捐书活动都会出现。“一是年龄层次不适合,有的人将中学生甚至成年人看的书籍也捐给我们,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二是捐赠的大部分都是教辅书,很多都是重复的,学生根本用不上。”

刘校长随手打开一个堆放在地上的纸箱,里面装着的是一套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如《鲁迅全集》、《萧红文集》、《郁达夫文集》等,这样的书籍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显得深奥。“所以从捐来开始,一直都堆放在这里,没有学生翻过,有时候学校里一些语文老师过来借两本。但人家好心给学校捐书,即使不适合,我们也不好意思拒绝。”刘校长说。

徐老师是六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她告诉记者,对于小学生来说,深受欢迎的还是那些内容简单、故事性强、图文并茂、甚至标有注音的图书。“曾经有人给学校捐赠过中华书局版的《史记》,书的确很好,但全是文言文,学生根本看不懂,放在那里白白浪费了。相反,另外一本《漫画史记》则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虽然讲的都是史记列传里的故事,但是文字浅显,有插图和注音,孩子们都能看懂。”徐老师觉得,作为受赠者,他们不能对捐赠方提出过多的要求,所以这个问题也就一直存在着。

捐赠来的书籍不适合学生阅读,不仅不能给孩子们带来帮助,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这些不适合的书籍在图书室存放时间长了,没人翻看,就会发霉,学校为了腾出地方,有时候只能将这些原本极其珍贵的图书卖给废品站。

72 本,38人

“通州区月河学校藏书:500册;北京社会小学藏书:1000册;通州区兴顺实验小学藏书:200册;红星子弟学校藏书:2000册;通州区立华希望小学藏书:少量;海淀行知实验学校藏书:少量……”这是一位爱心人士提供给记者的北京部分打工子弟学校的藏书情况。

从目前来看,在北京将近300所打工子弟学校中,除了64所拥有办学资质的学校拥有完备的图书资料外,其余20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要么没有图书,要么有图书却不适合中小学生使用,学生最多的读物只有教科书。

刘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学生每学期需缴纳学费800多元,其中午餐费和课本费不包括在内。而学校的所有开支包括房租、老师工资、水电、办公用品购置等等都倚赖于这800多元的学费。除了一些公司和慈善机构给予学校一定的赞助外,学校没有获得额外的经费补助。自己建设图书室,根本无从谈起。

而对这些学校的家长来说,上学已经是很大的开销,给孩子购买课外读物根本就是力不从心。

尽管如此,学校里的老师还是鼓励学生阅读,通过阅读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徐老师告诉记者,她来这所学校已经三年了,带过两个六年级。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徐老师可以说是绞尽脑汁。除了使用班级里的小书柜外,校园里的黑板报也是学生获得阅读资源的一个途径。“我们会让一些字写得漂亮的学生定期在上面抄写一些诗词、名人故事等,供学生们课间阅读。”

“有时候我在杂志或者报纸上看到适合学生阅读的小故事、小短文,也会在早读课上念给学生听。这种方式虽然好,但能提供的阅读量实在是太少了。”徐老师鼓励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中关村图书大厦看书,那里资源丰富,有很多孩子们喜欢的书籍。“尽管在那里站着看书挺累的,但有些孩子真的去了。别的家长在那儿大包小包地给孩子买书,他们却只能粗略地翻翻,有时候一本书还没有看完,天色已经晚了,只好第二天再去。”说起这些,徐老师显得有些伤感。

记者在徐老师的班级调查后发现,这些学生的阅读世界,基本来源于小书柜里的72本课外书。在这38个孩子中,家庭能够给孩子购买课外书的寥寥无几,而平时能够获得杂志或报纸等阅读资源的则是一片空白。尽管他们争着向记者表示,自己喜欢历史、科普类读物,但与公立学校的同龄孩子比起来,他们的阅读世界还是显得那么狭窄。

海淀行知实验学校如今正面临搬迁,对于未来,刘校长表示,新的校址应该就在西四环附近,而且会比现在的校园环境好,起码会给孩子们空出一间图书室,让捐赠来的图书物尽其用,不再被尘封。

□ 编辑 崔银娜 □ 美编 王 迪

猜你喜欢
刘校长子弟学校图书室
校长“不务正业”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三线建设时期的子弟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图书角和图书室的设计欣赏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与其家庭教育关系的调查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为例
图书室里故事多:桦南县福庆社区家庭图书室创办者刘德生关爱青少年二三事
送顶官帽给你戴
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状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