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景霜 本刊记者 张丽萍
『可心』路
——记辽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王可心
文/白景霜 本刊记者 张丽萍
从一名下岗女工到连续三届辽宁省党代表,王可心凭自己的一双巧手裁出了一条自立自强的致富路。在这条路上,王可心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飞跃,还带动了更多的下岗女工迈进创业之门,为她们送去了温暖与力量。
1995年下岗,1997年创办制衣社,免费培训服装裁剪学员1500多人,帮助500余位下岗女工和待业青年就业,辽宁省第九、十、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一串串数字勾勒出朝阳市双塔区可心服装制衣公司经理王可心的人生足迹。
在一栋不太显眼的居民楼下,记者走进了王可心的制衣公司。说是制衣公司,这里却没有现代化的制衣流水线,没有机器轰鸣的厂房,更没有装潢华美的经理办公室。普通的三室住宅,客厅就是制衣间,卧室就是会客厅。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制衣公司里,经理王可心培训带出的裁剪女工,连她自己都计算不出准确的数字。目前,可心制衣公司仍有40多位女工从事制衣或手工编织工作,王可心接到订单后,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先设计出样品,这些女工再根据样品制作。与其他制衣公司不同的是,女工在自己家里干活,干好后拿过来计件取酬。这些女工中,有腿脚不灵便的,有要照顾病人或老人的,不用按时按点上班,对她们再合适不过。王可心说,她想把制衣公司做得再大一些,这样就能安排更多的女工就业了。帮助更多的下岗女工再就业已经成为王可心的一种生活常态。因为,她经历过,她理解。
1995年末,王可心不幸成为“下岗大军”中的一员。在此之前,她在双塔区物资综合公司当过保管员、打字员、档案员,年年都被评为先进,1994年7月入了党。
下岗时,上学的女儿需要钱,年过七旬的婆婆买药需要钱,丈夫也下岗了,挣钱养家成了王可心的唯一目标。思来想去,王可心想到了小时候曾跟母亲学过服装裁剪,当时只能靠这个手艺谋生了。说干就干,她先是买来服装裁剪书籍,一本一本地看,之后又到几家较有名气的服装店当学徒,早来晚走,每天围在师傅左右,为的就是能学到真本事……1997年3月,可心制衣社(也称“可心制衣公司”)开业了。从开始的收零活维持开销到成批量的生产,可心制衣社凭着质量好、讲信誉赢得了顾客。王可心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有了盈余。
王可心在向记者介绍她们的手编工艺
就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可心制衣社所在的百货大楼开始重新承包柜台,王可心的柜台从楼内人流相对密集的地方被调到了萧条空寂的角落。客流量小了,活少了,工人们顶不住了,一个个离去,这可急坏了王可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朝阳的服装裁剪店也日渐增多,为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王可心认识到,必须得掌握过硬的裁剪技术。于是,王可心来到了沈阳学习制衣技术。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学校要求一年完成的课程,王可心只用了4个月。清晨,当别人还在甜美的梦乡中时,王可心已捧着书本坐在校园的石阶上了;夜晚,熄灯就寝后,王可心却点起蜡烛,整理笔记。经过4个月的紧张学习,王可心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不仅获得了全国服装专业中级技术等级证书,还成为辽宁省服装设计协会会员。
回到朝阳,王可心租了房子将她的制衣社重新开张,技术过硬的她很快便有了客源。一次,朝阳市妇联主席徐树范给王可心打来电话,为她提供了朝阳大厦近期要做近百个大床罩的信息。王可心立即找到大厦总裁,以全市最低的价格争取到了这批活。为了能出色地做完这批活,王可心一连几天奔波于全市各大商场,看遍了全市十几家床上用品商店,从用料、样式到工艺,一样一样琢磨比较,最终圆满地完成了那批活。打开局面以后,订单增多了,王可心的制衣社在朝阳市也逐渐有了名气。
“工商税务对我们下岗再就业人员都有优惠政策,再加上区委、区政府、民政、妇联都经常帮助我们,我们赶上创业的好时候了。”谈起创办可心制衣社的过程,王可心对各级领导给予她的支持感激不尽,下定决心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急需帮助的人。
在王可心办培训班的那段日子,培训中心门前总有一个人在那里转来转去,细心的可心一问才知道,那名女子也是一名下岗工人,想来学习裁剪技术又拿不出学费。王可心对她说:“只要你愿意,没钱你也可以随时坐进我的教室。”第二天,培训班中又多了一名免费学员。
2007年的一天,可心制衣社女工张素礼因糖尿病一连几天没来上班,王可心买了水果去看望。张素礼的丈夫患脑血栓卧床9年,儿子正准备考大学,全家就靠张素礼一人支撑。了解到张家的境况后,王可心第二天就来到区工会、民政局和残联如实反映情况。三家单位都向张素礼伸出了援助之手。后来,张素礼的儿子考上了大学,王可心又找到团委,帮其申请了扶贫助学基金,并送去钱和新衣。
现在,连马路上的下水井盖坏了,都会有群众向王可心反映,因为群众信赖王可心,知道她是党代表,能帮他们办实事。谈及作为党代表的履职情况,王可心说:“我只是做了一些平平凡凡的小事。”其实,王可心所说的平凡小事,对百姓来说,哪件不是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