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发展形势分析小组
2011,“稳中求进”
文/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发展形势分析小组
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需要稳固出口、稳固投资、稳固民生,并在调结构、拓市场、推改革上力求有大的突破
过 去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第一波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冲击趋于缓和,但是造成国际金融危机的因素还没有根本解决,潜在的风险在积累。
浙江发展中结构性、素质性、资源性、体制性根本矛盾还没有缓解,某些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更加尖锐。主要的难点有: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动力较难持续。从“三驾马车”看,虽然消费保持相对稳定增长,但投资和出口的持续性不容乐观。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背景下,浙江投资增速还呈现逐步回落态势。2010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3.3%,比上半年回落0.8个百分点。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后续储备项目不足,工业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房地产开发投资受调控政策影响较大,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难度不小。目前出口规模已恢复到危机前的历史高位,但增长方式没有实质改变。考虑出口基数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国际贸易冲突升级等影响,2011年出口增长预计将出现明显回调。
二是企业经营环境更加严酷,发展难度加大。首先,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工业品出厂价格高进低出,钢材、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企业成本管理难度加大;其次,劳动力用工成本不断提高,2010年前三季度城镇以上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增长12.2%;第三,人民币升值步伐也有所加快,既挤压了出口企业利润空间,也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第四,新一轮加息周期已启动,企业资金供需矛盾将逐渐显现;第五,水、电、运输等基础产品价格和劳动力生活费用的快速上涨,使浙江商务成本缺乏比较优势。以上因素可能较长时间存在,加剧企业经营发展环境的劣化。
三是较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机制还难形成。虽然国家和浙江加强了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政策引导,也采取了“四大建设”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但是由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外部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更趋严峻,地方政府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导向力和推动力在相对弱化,政策效应在弱化。比如,强制节能,企业则用柴油发电等行为来应对;加强土地要素控制,企业则离开浙江来应对;鼓励转型升级,但只要原有产品市场空间存在,老的经营模式惯性依旧。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在本土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动力已严重不足。调查表明浙江民营企业百强中,只有杭州娃哈哈集团、浙江吉利等近30家没有参与房地产开发,其余70余家企业都涉足房地产业,而且实业企业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众多民营企业在短期利益驱动等因素作用下加入了短期投机炒作的潮流。显然,如何发挥政府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导向力,集聚资源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分担企业创新风险、刺激本省企业积极转型壮大实业,引进优质项目,进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影响下阶段浙江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更为艰巨。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下阶段民生改善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虽保持较快增长,但与同期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相比差距较大,城乡收入扩大的差距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与此同时,我国货币被动超发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宽松货币供给也使得下阶段通胀压力高企。此外,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压力加大,财政增收形势严峻,也可能使保持刚性较快增长的民生保障支出的持续性成为问题。
(一)浙江主要出口国复苏进程缓慢,围绕争夺外需市场的贸易战和汇率战可能升级,出口增长可能回调
当前发达国家经济结束了金融危机后的快速恢复期,呈曲折复苏趋势,2011年经济增长进入了相对稳定期(见表1)。重新启动新一轮周期性繁荣仍需较长时日,国际组织对全球和主要经济体2011年经济增长率在调低预期。
总的看,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力度有所减弱,但由于危机以来各种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力仍在发挥效力,各国应对危机的合作能力得到增强,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正在酝酿形成。
值得警惕的是,围绕争夺外需市场的贸易战和汇率战可能升级,这可能会再次打击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国。目前大部分新兴经济体也面临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和经济结构缺陷等问题,经济下行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部分国家近期经济增长已出现回调,如印度、马来西亚工业增长开始放缓,菲律宾、泰国等国家出口增速回落。外需减少和人民币持续升值将对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浙江造成较大压力。
(二)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主调的全球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仍在扩大,其传导到国内的负面影响浙江承压更大
目前,美国、欧元区和英国CPI、PPI数据均处于历史平均水平,而日本CPI、PPI数据则仍然保持在历史低水平。由于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各主要发达国家仍在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据此,全球范围内货币供给将非常充裕,将有助于阻止金融机构去杠杆化所造成的流动性短缺现象,同时对投资和经济发展产生刺激作用。但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是加速美元贬值,股市再度上涨,全球平均利率下滑,资产泡沫加剧,通胀风险等。
对我国来说,全球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将增加我国货币政策决策难度,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通货膨胀。而由于我国经济增速和利率明显高于发达市场,国际投机资本流入趋势将长期保持。同时,由于美元走弱和资本避险需求上升,也使得农产品、金属及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延续上涨趋势。浙江的基础原材料和矿产资源主要依靠省外和进口,市场主要依赖出口,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高涨,影响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信心,浙江承受的压力更大。
(三)国内货币政策可能趋紧和人民币升值可能加快对浙江经济影响非常不利
保持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仍将是2011年国家宏观调控主基调,但由于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2011年有可能是政策发生重大调整的一年。政策调控的主要取向是:第一,中国经济增长逐渐趋稳后,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目标凸现带来的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2010年以来,居民群众的通胀预期不断攀升。在海外发达经济体正在采取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发达国家低利率、大量发行货币的做法使我国经济面临更大的流动性冲击和通胀风险。同时,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房产价格高位运行以及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物价上行压力较大,稳定物价又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货币政策进一步趋紧的可能性在加大。第二,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升值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以上两大变化对浙江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历史经验证明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浙江经济在货币政策趋紧时期往往受冲击较大,这与浙江“轻、小、加、外”的经济结构偏向直接相关,浙江产品国内市场上对全国房地产投资景气度关联较大,对出口市场依赖度较高,出口产品的定价能力还不高。投资拉动效应的迅速降低和出口竞争优势的较快削弱将对浙江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机会需要更有力的把握
2011年国内宏观经济总体在调整中趋稳。预计经济增速在2010年四季度至2011年总体处在高位调整过程中,经济增速小幅下降趋势要持续至2011年一季度,到2011年二季度GDP增速趋于稳定。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将充分体现在2011年经济一些重要的战略部署中:一是在产业政策上倾斜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加大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三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动新能源发展,推广低碳技术等。可以预期的是,国家将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央企重组等方面的作用,推进企业上市和债券融资面临良好机会,浙江应积极把握,充分利用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推动力。
表1国际组织对主要经济体2010年和2011年经济增长率预测
“稳”:稳固经济、稳定社会。继续巩固2010年的良好发展态势,确保2011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为中长期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轨道上稳步前进奠定坚实基础。
稳固出口。强化政府市场引导作用,继续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加大新兴市场培育力度,积极防范汇率波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潜在风险因素,支持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出口议价能力。
稳固投资。抓住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加强民间投资引导机遇,进一步完善交通、水利、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引导投资向科技创新、设备更新、生态环保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省域中西部及边界地区。
稳固民生。千方百计控制基本生活必需品物价过快上涨;把促进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居民就业培训力度,做好转移农民、进城农民就业工作;逐步完善政府保障、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住房供给体系;重点解决需求最迫切的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设施均等化问题;规范海洋资源、陆域资源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开展海塘、江堤、病险水库的除险和周边民房、台风频发地区民房加固,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做好重大自然灾害防范工作。
“进”:在稳固中积极进取,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积极进取。具体着力点就是调结构、拓市场、推改革力求有大的突破。
着力调结构。建立有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机制。积极推进“四大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导向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在培育优势企业、推进企业上市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大力培育都市经济圈和城市群,发展中心镇上取得突破。
着力推改革。进一步深化落实“非公经济36条”和《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更大的决心打破民营经济准入“玻璃墙”,特别要在发展地方金融等领域上有所突破;大力推进政府转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培育扶持社会中间组织,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着力拓市场。外需市场上,努力巩固传统出口优势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强化企业市场网络和开发区招商网络建设,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引导企业“抱团”到境外或中西部开办工业园区、经贸合作区和生产基地。
解决发展新兴产业的投融资问题。统筹考虑省级各部门现有产业类、科技类财政性资金安排,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衔接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匹配财政资金投入,积极谋划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鼓励现有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大。积极引进境内外著名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重点培育若干有竞争力的地方金融机构,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等创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
高水平推进海洋经济试点省和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国际物流、核电和航运金融等海洋产业发展,推进海洋经济试点省建设。省级产业集聚区优先安排土地指标、财政税收支持等扶持政策的同时,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新型城市化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的要求,加强事后监管,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评价考核成绩与今后享受政策力度相挂钩,确保省级产业集聚区成为浙江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承接大项目的战略性大平台。
促进民营投资稳步增长。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主要障碍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强制性技术标准管理,如在天然气等基础产业领域对进入企业注册资本金等方面有相当高的技术性标准。第二类是既已形成整体性垄断格局,如基础电信运营市场,民间资本进入难度很大,要找准介入的细分领域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第三类是行业管理与经营部门混杂的行业垄断,如在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领域,需要加强行政体制改革,进行利益调整。在开展央企合作上,尤其在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上引入央企参与。在投资审批等方面对民间投资和央企投资一视同仁,加大对转型升级、设备更新和技术研发的财税支持。
集聚和培育科技、人才高端要素。舍得化大成本、持之以恒培育和引进高水平大学;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布局人才链,吸引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在浙江创业;引进和集聚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加快完善中试、检测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官产学研金”有效合作的长效机制。
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网络。借助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引导浙江企业与境内外批发商、经销商乃至消费者直接开展贸易,缩短贸易中间环节,降低产品流通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完善城乡市场流通体系,有效拓展城乡消费市场。加快完善贸易政策体系,支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推动保单融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和优买优贷业务。
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都市经济圈和城市群的培育,推动轻轨交通体系的规划连接;加大中心城市的有机更新和布局调整;加快中心镇和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开发区的扩容与城市功能的完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医疗、教育、基本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改革,积极推动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向企业全覆盖、人群全覆盖迈进,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逐步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尽快夯实缴费基数、统一缴费比例的目标,实现省内无障碍转移;统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
(指导:杨树荫:主持:朱李鸣;执笔:朱李鸣 潘毅刚何垒陈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