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向
日前,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协办的“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致辞,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全面解读了《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高勇、杨东辉、陈树津、张延恺、徐文英,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及来自政府、行业协会、获奖企业代表、媒体记者等约300人出席了本次大会。
据介绍,“纲要”包括主体文本和攻关、推广项目附件两个,即“十二五”纺织工业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项目。其中所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行业科技进步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以及附件中所列的50项攻关目录和110项推广目录,是根据世界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的总趋势结合中国纺织业由大变强的客观需要及“十一五”科技进步成果作出的归纳,今后将根据行业发展实际及项目进展定期进行动态补充和调整。
杜钰洲发表讲话指出,纺织工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是中国“十二五”时期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点产业之一。根据“建议”的要求,纺织工业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里已经鲜明的概括了纺织工业在“十二五”期间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的五大主要作用点,使纺织工业达到持续发挥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这样的市场地位。而加强这一支撑作用的主要参照系是市场需求变化和科技进步新趋势。这一重要支撑的核心内涵恰恰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纺织工业协会将在科技进步纲要的基础上陆续扩展和深化,纺织工业品牌培育纲要、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纲要、纺织工业人才强国纲要,并尽早作出“十二五”行业完整的规划意见。
会上还进行了“201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的颁奖,授奖项目137项,“汉麻纤维结构与性能研究”等10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一等奖;“棉与多功能长丝复合纱的研发与产业化”等44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二等奖;“经纬全开纤桃皮绒织物的开发与研究”等83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希望全行业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纺织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技日报)
1 工业生产简况
根据浙江省丝绸协会对全省118家丝绸企业的信息统计,1~11月全省丝绸企业完成白厂丝产量4 170.34 t,捻线丝产量2 371.87 t,绢丝产量4 191.98 t,真丝绸产量1 996.03万m,合纤绸产量123.43万m;印染绸产量39 096.6万m;服装制品12 649.15万件,其中:丝绸梭织服装5 774.15万件,丝绸针织服装1 619.86万件,丝绸家纺112.76万件(套),真丝领带、头巾4 333.42万条,蚕丝被109.51万条。
2 分行业经营情况
根据对117家丝绸企业的财务情况统计,1~11月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180.1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1亿元,38家企业亏损,亏损面32.48 %;盈亏相抵,盈利91 296.4万元。
2010年1~11月浙江省丝绸企业分行业经营情况
全省缫丝、绢纺企业12月继续出现盈利,且利润环比有较大幅度提高,印染企业、服装企业、其他企业利润额同比均有大幅增长。
(浙江丝绸信息)
2010年,在克服春季持续阴雨、低温、光照不足,秋季高温多湿等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徽省蚕茧生产获得丰产丰收,蚕种饲养量、蚕茧产量、盒种单产、鲜茧售价、蚕茧总产值、蚕农收入均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春蚕盒种产茧和销售均价创历史新高。据统计,全省春、夏、秋三季共发蚕种55万盒,同比增长3.8 %;蚕茧产量2.5万t,同比增长8.7 %;盒种单产45.5 kg,同比增长4.6%;鲜茧均价1 400元/50 kg,同比增长38.6 %;蚕茧产值7亿元,同比增长50.5 %;蚕农户均蚕茧收入2 593元,同比增加861元,增长49.7 %。其中,春蚕盒种产茧50.5 kg,同比增长5.2 %;鲜茧均价1 500元/50kg,同比增长66.7 %。
1 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从2009年下半年起茧丝绸行情明显持续回暖,省市县各级及时利用信息网络宣传茧丝绸行情,岳西、潜山、青阳、黟县等地出台扶持蚕茧生产的优惠政策,鼓励蚕农管好桑、多养蚕、养好蚕。
2 养蚕用种质优量足
全省蚕种孵化齐一,蚕体强健,盒种蚕头数足。为确保养蚕用种安全,依据《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省蚕桑站继续加强蚕种质量监管,坚持生产源头检疫与质量监督检验并举,对一代杂交种和原种质量监督抽查,对外调蚕种进行疫病检疫,确保合格蚕种进入市场。同时为进一步规范蚕种生产经营秩序,秋蚕期间省农委组织开展新修订《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检查,严厉查处违规生产经营和假冒伪劣蚕种。
3 蚕桑科技培训力度加强
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蚕桑主产区对蚕桑科技人员以及养蚕大户、养蚕人员,进行蚕业科技再教育,传授蚕桑实用技术,进一步提升蚕桑科技水平。
4 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蚕农参与市场流通
市场主体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让利蚕农,蚕茧质量、价格得以保证,潜山、太湖、青阳等地蚕业合作组织,积极组织蚕农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流通,稳定蚕业技术服务网络,开展蚕桑综合利用,蚕茧收烘、茧丝加工,延伸蚕桑产业链。
5 蚕桑生产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潜山、颍上、广德、桐城、金安、歙县等地因地制宜开展桑条培养食用菌、桑园套种、大棚蚕鸡轮养、桑叶喂羊喂牛、蚕沙沼气能源等综合利用示范,提高蚕桑生产整体效益。
6 开展蚕桑标准园创建活动
提升基地建设水平,着力推广蚕桑新品种和新技术,推进蚕桑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蚕茧单产、质量和效益。
(安徽蚕桑站)
近期从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获悉,2010年广西桑园面积210万亩,蚕茧产量约21.4万t,约占全国的蚕茧产量的1/3,均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广西蚕业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2005年桑园面积141万亩,蚕茧产量14.84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24.85 %,跃居全国第一。2010年,广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48.94 %和44.15 %。同时,桑蚕单产、茧丝产量质量和资源综合利用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张种产茧量提高到38 kg左右,缫丝级别提高到3A、4A极,解舒率好,上车率高;自选选育的蚕品种推广量超过2 000万张,其中“两广二号”为全国推广量最大的蚕品种。自主选育的桂桑优和特优系列桑品种种植面积近150万亩,占广西桑园总面积的70 %以上。
针对高温多湿的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水平,“十一五”期间广西重点开展高抗、高产、优质、高效蚕品种的选育,积极开展超细纤度蚕丝实验,转基因荧光绿茧实用蚕品种选育。应用遗传互补、杂种优势育种原理,育成了适合不同种植条件、不同养蚕模式、抗逆性需要的系列桑树优良品种,力争3年内出1~2对桑、蚕,新品种。到“十二五”末,广西计划桑园面积达到280万亩,蚕茧产量提高到30万t,年产生丝2.5万t,产业总产值增长到220亿元。
(中国蚕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