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宏芝
(长沙矿山研究院, 湖南长沙 410012)
某铅锌矿适宜选锌捕收剂的试验研究
吕宏芝
(长沙矿山研究院, 湖南长沙 410012)
对某铅锌矿石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室选锌捕收剂对比试验,寻找到最佳的捕收剂类型及配比为先乙硫氮+丁黄药(2∶1)、后310复合黄药+丁黄药(1∶1),该药剂制度可提高锌精矿品位和锌回收率,可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闪锌矿;捕收剂;对比试验;精矿品位;回收率
某铅锌矿选厂生产规模为1310 t/d,处理高硫铅锌原矿。矿石中有用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菱锰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白云石、重晶石等。回收的有价元素为铅、锌、硫、银4种。尾矿部分过滤后外销,另一部分充填至井下采空区,选矿回水全部回用,是典型的无尾废矿山。采用的流程是先苯胺后乙硫氮电位调控分步浮选工艺,即先用苯胺黑药为主的混合捕收剂在高电位下快速选铅、银,再用乙硫氮为主的混合捕收剂在低电位下浮选剩余铅、银。然后再进行锌、硫依次优先浮选。选锌作业时捕收剂为丁基黄药和乙硫氮,抑制剂为石灰,选硫作业捕收剂为310复合黄药。为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寻求更好的捕收剂类型及配比,以进一步提高铅锌指标,对于选锌捕收剂的选择进行了实验室研究。
(1)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 单位:%
(2)闪锌矿特征。由于闪锌矿所含微量元素的差别,而呈现出黑色、褐黑色、淡黄色、淡黄褐色、红色等不同颜色。黄色、淡黄褐色者为较纯的闪锌矿,无电磁性。红色者含 Fe、Cu、Ga、Au;黑色含 Fe稍高,且铁含量越高,颜色越深,电磁性也越强。闪锌矿密度为 4.0972 ~4.1202 g/cm3,硬度 HV40182,粒度0.004~5 mm。闪锌矿在矿石中分布广泛,多呈集合体产出,少量呈浸染状分布,从稀疏浸染至稠密浸染。
(3)原矿锌物相分析结果见表2。
根据生产中实际捕收剂用量及石灰用量,制定如图1所示的流程及药剂制度进行单捕收剂选锌试验,结果见表3。4种捕收剂对浮选指标的影响见图2。
表2 原矿锌物相分析结果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乙硫氮对闪锌矿的选择性最好,而丁黄和310复黄的捕收能力强。
将4种捕收剂组合后进行选锌试验,试验流程及药剂用量与图1相同。开路试验结果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苯胺 ∶乙硫氮(5∶1)的选锌品位最高(55.04%),但其回收率却是最低(74.36%),进一步证实苯胺和乙硫氮的选择性好,但两者配比使用锌精矿回收率太低。
图1 单捕收剂选锌开路试验流程
表3 单捕收剂选锌开路试验结果
图2 单捕收剂选锌试验结果对比
此外,苯胺的价格为10940元/t,而乙硫氮的价格为9000元/t,从经济角度来讲,采用选择性好的乙硫氮与捕收能力强的丁黄或310复黄进行配伍使用可降低成本,而且可提高锌精矿质量。
表4 混合捕收剂选锌试验结果
根据开路试验的结果,适当减少捕收剂用量,重新制定试验流程及药剂制度进行闭路试验。调整后的捕收剂用量为(120+40+20)g/t。试验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捕收剂配比闭路试验结果
由表5可以看出,采用先乙硫氮 与丁黄配伍(2∶1)、后复黄与丁黄配伍(1∶1)的选锌工艺(新药剂制度),能很好地发挥各种捕收剂特点,即先用选择性较好、浮选速度快的乙硫氮与丁黄组合(2∶1)将可浮性较好的大部分锌先浮上来,率先进入锌精矿,这部分锌精矿具有品位高的特点,试验中达到60.23%,且产率较大,对提高锌精矿产品质量有好处。剩余的锌再用捕收能力较强的310复黄和丁黄(1∶1,老药剂制度)进行选别,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收率,由于这一部分锌产率较小,因此对整个锌精矿产品质量没有大的影响。这样,最终可以获得品位和回收率都较高的选锌指标。
流程及药剂制度同前,对比试验结果见表6。
表6 新工艺与现工艺的对比试验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采用先乙硫氮 ∶丁黄(2∶1)、后复黄∶丁黄(1∶1)的工艺选锌,锌精矿品位比现工艺高0.31个百分点,回收率高1.07个百分点。
采用先硫氮∶丁黄(2∶1)后、复黄∶丁黄(1∶1)工艺选锌,提高精矿锌品位和锌回收率,试验室选锌精矿品位能达到58.50%,锌精矿回收率能达到96.36%。在目前生产工艺流程不变的条件下,改变药剂制度,按照32万t/a的规模测算,全年可增加效益137万元。因此,建议尽快组织进行工业试验。
[1] 胡为柏.浮选[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
[2] 缪建成,胡继华.310复合黄药代替丁基黄药选锌的研究与应用[J].金属矿山,(增刊):17-18.
2010-12-23)
吕宏芝(197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工程师,从事选矿技术及管理工作,Email:1975lh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