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化合”中西的新民教育宗旨

2011-10-12 02:19鲁春燕鲁美燕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公德宗旨新民

鲁春燕,鲁美燕

(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肇庆526100)

论梁启超“化合”中西的新民教育宗旨

鲁春燕,鲁美燕

(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肇庆52610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学者,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以救国为己任,通过分析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提出救国必须“新民”,“新民”必须新教育。他以包容的胸怀,“化合”中西文化教育凝练出他的“新民”教育宗旨,并从塑造新民的途径、新民的特性、新民的普及性以及新民的道德核心作了系统阐述。这一切“不在于它对教育有多少建树,而在于他的思想给人们留下许多思考问题的空间。”

新民;新民教育宗旨;化合中西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一生笔耕不辍,孜孜著述,著作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史上无人可比。虽然他大部分时间都热心于政治,只有短短的时间从事教育,但他对中国近代转型期的教育还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和学者,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1]P5

梁启超的一生“勇敢、自信、率直、豁达,他敢于淋漓尽致地发表每一个意见。”正如他说:“反抗于舆论之最高潮,其必受多数之唾骂,此真意中事。”他视此为他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并以此为责任致力于中华文化教育事业,“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文明。”[2]P3495-3496他的一生可谓多变的一生,唯有“爱国之心未变”,“新民之道未变”,梁启超的新民观,实质上是要打造新的国民,是近代教育的宗旨。

一、教育不能没有宗旨

梁启超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意识,而动物没有,人“别有思想,别有能力,能自主以求达其所向之鹄,若是者谓之宗旨。”“宗旨之或有或无,或定或不定,或大或小,或强或弱,恒为其人文野之此例差。”野蛮人治国只是因袭习惯;而文明人先定国体,修宪法立标准,以此行事,便是宗旨。人为什么要求学,有一动力使然,这个动力便是求学的宗旨,所以,“未有无宗旨而能成完成之事业者也”。教育的收效周期很长,必在于将来,如果教育没有宗旨,教育便没有意义,也无所谓教育的成败。在梁启超看来,宗旨就是种子,不播洒,就不可能有将来期望的果实。“一国之有公教育也,所以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之结为团体,以自立竞存于优胜劣败之场也。”如要达到这种结果,就不能苟且敷衍,杂乱无章,慢无目的。“故有志于教育之业者,先不可不认清教育二字之界说,知其为制造国民之具;次不可不具经世之炯眼,抱如伤之热肠,洞察五洲各国之趋势,熟考我国民族之特性,然后以全力鼓铸之。”[3]P1355-1356

梁启超竭力为中国教育立宗旨。在他看来,英国有英国的教育,法国有法国的教育,德国有德国的教育,日本有日本的教育,我国也应该有别于他国的我国自己的教育。他强调教育的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尽管梁启超对教育寄予了很大期望,教育可使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看起来的确有失偏颇,但在中国近代社会,“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还是有一定的舆论效应,并对当时中国的教育明确提出了其宗旨,养成“新民”。

二、“化合”中西的新民教育观

梁启超认为教育不能没有宗旨,当时的中国必须借鉴外国的教育,化合中西凝练出他的“新民”教育宗旨。所谓新民,梁启超指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新民”是要兴四万万人的“民德、民智、民力”。他比较分析了西方国家富强昌盛的经验和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后,指出必须兴“吾四万万人之民德民智民力”。其二,“新民”就是大力发扬民族精神,克服民族自卑感,才能抵御外侮,拯救中国。其三,“新民”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与西方民族道德的长处结合起来构造一种全新的国民道德和品质。梁启超从塑造新国民的宗旨出发,对青少年提出了一些希望。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并要用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搞研究,得其(中国传统文化)真相;然后,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让二者起一种化合作用,形成一个新的文化系统。“化合”意味着融合中西文化,两种文化在平等交流中相互扩充和补助。这种观念渗透到他的办学理念当中,他不像其他人一样就中国谈中国,他有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他从世界的广度来看中国,以中国比照世界。在社会日益进步的环境下,提高国民的觉悟,启发国民的智识,增长国民的才干是迫在眉睫的事。梁启超认为,造成一代新民需要新的教育,教育不只是教人学会做人,教人学会生活,还要让国民懂得为何而教,为何而受教。世界变化之大,中国也处于转型时代,要想在世界之林求强、求富、求发展,就必须以新教育育新民。

1.新民须“开民智”、“开官智”、“开绅智”

梁启超认为中国人“有民族资格而无市民资格”,他们没有高尚的目的,也没有远大的理想,只重善而不崇美,所以他认为中国当务之急必“开民智”。要培养具有热爱国家,具有国家意识和市民思想的新民,那么就必须“开民智”,“开官智”,“开绅智”。

“开民智”的最好办法是遍设学堂,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人才。他早在1897年就提出将官课、师课改为时务,提倡新学,并广设外课。他说:“今日欲兴学校,当以仿西人政治学院之意为最善。其为学也,以公理、公法为经,以希腊、罗马古史为纬,以近政近事为用。”[4]P105当时,在时务学堂的带动下,湖南学堂林立,开全国风气之先,培养了一大批的维新人士。

“开绅智”的措施主要是广兴学会。梁启超认为,欲用绅士,必先设立学会,提升绅士的智慧,当时湖南成立的南学会就是很好的证明。

“开官智”就是要求地方设立“课吏馆”。梁启超认为,当时的官吏“胸中未曾有地球之形状,未曾有列国之国名,不知学堂工艺商政为何事,不知修道养兵为何政”[5]P138,官吏的愚昧使其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必须接受再教育。国家是由国民聚集而成的,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如同躯干与内脏的关系,内脏都坏了,身体岂有能存在的;国民愚昧无知,国家岂能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可以看出,梁启超明显偏重于政治,而轻经济,虽呼唤人才,但他所强调和追求的却与他的新民教育观有所偏离。

2.教育之宗旨,养成活泼进步之新民

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提高民族素质放在重要地位。梁启超的新民教育思想就是为了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树立国家主义,陶铸“国家思想”,这种“新民”要“重自由,重独立”,有高尚的德性,强壮的体魄,并具有权利和义务的观念,还具有自立、自治、独立的能力。

梁启超认为“尚武”和“勇敢”是新民的重要特性。他非常重视尚武精神和学校体育。他曾为幼童拟出一个课程表,专门对集体做操的时间进行分段,“一点钟,复集,习体操,略依幼儿学操身之法”。他还认为小学的文化学习时间要少,要使儿童多从事体育锻炼等有益的活动。他在《论尚武》里说:“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之以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民众,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足可以看出梁启超对尚武精神的崇尚。他还认为勇敢和体魄是相依相存的,“体魄不可以不自壮,而胆力亦未尝不可以养成也”。

要养成活泼进步之新民,还要培养其权利义务观。梁启超将民和国结合起来,救国先要救民,那就是铸造“新民”,以陶冶国民独立之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知有国家”。“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新民之道,不可不讲。”他高呼“人人生而有应得之权利”,他还反复强调“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这无不体现出梁启超对自由人权的热忱追求和无限向往。要保障人的独立自由的权利,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他强调团体意义上的权利义务相调和,即便这样,他的“新民”主张,正像张灏先生说的“更接近于以集体主义取向为核心的古希腊的国民,而不接近于以个人主义作为一个重点的近代西方民主国家的公民。”[6]P155人们对他的“新民”有五种解释但都不足以掩埋他“以人为本”、以“群体”为本的思想光芒。

3.“新民”要行义务教育

教育要养成新民,依据西方普及的义务教育,“遍观各国小学,皆行义务教育”,他感到中国要想发展和进步,也必须实施义务教育。他首先指出当时教育现状不利于普及义务教育。例如:只成立大学堂而小学、中学并没有实现,这样教育并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梁启超认为不论从中国前途着想,还是从培养“新民”的目标来看,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十分重要。他说:“今中国不欲兴学则已,苟欲兴学,则必自以政府干涉之力强行小学制度始。”[7]P938他说求学好比登楼,不经初级而欲飞升绝顶,未有不中途挫跌者,并且,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征,须以教育之次第来改造中国的教育,即按小学、中学、大学的顺序,中国的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只有管理好和办好小学教育才能实现新民教育宗旨。

梁启超看到了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认为普及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事务是政府的行为,“无不以国家之力干涉之,盖非若此则所谓义务者必不能普及也。”应当肯定的是梁启超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倡义务教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实行义务教育还体现在提倡女子教育上。梁启超主张男女平等,特别提倡女子教育。他强调了女子教育的重大意义,把中国贫弱的原因,归结于妇女未受教育。他认为妇女教育的问题关系到家庭、后代和种族。妇女“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他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这种观念造成妇女愚昧无知,不能自立,必须铲除,而后仿照西方各国,创办女学。

三、新民教育的道德核心

如果说“新民”是梁启超的教育宗旨,那么“新民”的内核就是“国民道德”。“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若“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梁启超强调国民道德是一种不同传统的新道德,他将道德划分为公德与私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无公德则不能团”。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偏于私德,而缺乏公德。梁启超认为铸造新民,既要培养国民的公德,也应培养个人的私德,私德是公德之前提。他把自我修养看作培养私德的有效途径,也就是遵循儒家“正本”、“慎独”、“谨小”的存养省克之法。结合公德私德,他提出五对相反相成的德性,即独立与合群、自由与制裁、自信与虚心、利己与爱他、破坏与成立。梁启超强调破除“旧道德中不合今世者”,但“德必有本”,他所倡导的国民道德包括自尊、自立、自决、自治,具有国家思想、权利义务思想、进取精神、进取冒险精神和尚武精神。其中,他又强调自尊,认为自尊是人不可缺少的道德,只有自尊自爱,国民才能根除奴隶劣根性,才可具有独立人格,国家才能自立自强。道德需继承、需发扬、需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格道德,是梁启超新民教育的内核所在。

新民不仅具备民智、民德,还需要有融会中西文化的气魄。要锻炼新民,必须向国民灌输新文化、新思想以及新观念。梁启超在这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他奋笔疾书,围绕“新民”,传播西方文化。他高度评价赞扬西方的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论,目的是要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促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尤其在史学界,他认为史学“最博大而切要”,并强调“历史应为国民之品质”,以鼓舞国民精神,陶冶国民情操,可以益于“新一国之民”。

可见,梁启超的一生大部分用在了“新民”教育上,无论是他的思想,还是他的实践活动,都存一颗爱国忧国之心。铸造新国民,凝聚于他对中西方文化深刻体认的基础之上,他不固步自封,沉溺于中国的古代文化中;也未随波逐流,迷失在西方文化的洪流中,而是兼容中西文化,以中西合璧的大智慧,凝练出“新民”之教育宗旨,构筑了“新民”思想的脉络,影响了一个时代,甚至影响了几代人。

梁启超力求说明陶铸新民的必要性,可惜只是提出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刻地探讨,也没能解决问题,这也是他本人的局限所在。他的这种教育思想,“不在于它对教育有多少建树,而在于他的思想给人们留下许多思考问题的空间。”[8]P741从现代化的理论角度去审视,梁启超把握了人的现代化在社会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人的现代化,即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在于表明梁启超思想的深刻和超前,为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相当宏博的借鉴。

[1]狹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第6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3]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第3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4]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7]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8]李喜所.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魏登云)

LU Chun-yan
(Zhaoq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ytechnic,Zhaoqing 526100,China)

Liang Qi-chao was a great scholar in Chinese history,and he was a great educationalist.He made it his duty to save the nation,and suggested saving the nation must be Xinmin,and Xinmin must renew the education.He combined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with broad-minded,then condensed his Xinmin educational purpose,and elaborated systematically Xinmin's popula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expiated the way to shape xinmin and Xinmin's morality kernel.It was not he that made many achievements in education but his thoughts left us broad space for thinking.

Xinmin;xinmin educational purpose;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G40-01

A

1009-3583(2011)-01-0015-03

2010-06-25

鲁春燕,女,山西汾阳人,硕士研究生,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育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公德宗旨新民
汤本武比古“公德养成”之探析
牢记宗旨 永葆初心 再铸辉煌
崔适《五经释要》的思想宗旨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太没公德
恪守为民宗旨 忠实履职尽责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
“隐私”是个公德概念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