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胡畔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服务贸易开始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的年增长率开始首次超过国际货物贸易。特别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正式签署,中国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中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加速了中国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
1、劳动力、原材料等用于服务生产的要素禀赋充裕且成本低廉
众所周之,中国拥有13亿人口,人口总量占世界总人口的1/4还要多,因而其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是相当充裕的,同时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我国在旅游服务产业、建筑服务业、工程承包业和劳动输出服务业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东部区域服务贸易发展快速,带动中西部服务产业升级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大幅度地提升,尤其以东部地区发展势头最强劲。服务业越发展、就有越多高科技人才汇聚于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密就越大、人民的收入水平就越高,就会形成大型的现代服务产业中心城市,并且逐步向周边省份转移服务产业,最终形成许许多多格局分明、特色显著的服务贸易产业集群。总而言之,拥有较发达的服务产业的东部省市对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会起到很大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1、我国服务贸易起步晚、规模小、竞争力弱且服务业高新技术创新能力较低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西方发达国家晚,服务贸易规模还比较小,世界服务业竞争力不强。中国无论是从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约32%-41%),还是从服务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比例(约27%-35%)等方面来说,较发达国家的75%以上的比重都差距很大。本国的服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必要的服务生产的物质与技术基础,这便造成我国在现代服务产业易受到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制约。
2、国内服务业结构不合理,过度集中于资源密集型服务产业
我国具有优势的传统服务行业均属于资源密集型服务业,对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要素需求巨大且服务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我国在金融保险、信息通讯等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高附加值服务产业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
3、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仍不完善且服务部门管理水平低
目前,我国至今未形成一套规范和指导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完善的基本法律法规。更严重的是,我国的有些法律法规不能与国际通用法则相一致,严重制约我国服务贸易立法过程的公开性和通明性。
1、《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署为中国服务行业吸收外资、引进技术提供难得机遇
(1)《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提出了例如国民待遇、透明度原则、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条件、最惠国待遇、分步骤自由化和经济与技术等方面的优惠协议,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服务贸易行业具有积极作用。
(2)中国借服务贸易自由化之契机,全方位、多领域地吸收外资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外资准入门槛会进一步降低,大量海外游资会涌入诸如信息查询与分析服务、民意调查结果分析等我国尚未涉足的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领域,大力加快我国“空白服务产业”的建设;同时,雄厚的海外资金不但涌入道路、通讯、网络等服务产业的基础建设,增强我国服务业的硬件配套设施,而且还将源源不断地投入到金融保险、物流分销等高新技术领域,提升我国服务贸易产业软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2、将世界服务市场的竞争机制引进中国,促进国内服务业结构的更新与升级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将世界服务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入国内服务业体制中,国内服务贸易市场竞争逐渐增强,不断促进我国服务企业加快技术更新、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重视人力资本,进而提升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3、中国借此契机来效仿发达经济体应对服务贸易全球化的可行措施
中国通过学习、效仿国外先进举措,结合本国的实际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必然能够促进中国的服务贸易健康稳定地发展。例如:美国和英国在应对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时,采用“突出重点服务产业”的政策,加大对于本国高新技术优势服务产业的投资力度、立法为国内优势服务产业提供完善地法律保障和各种优惠政策。美国和英国最终取得的成果是,美国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领域领跑世界通讯服务业,英国早已建成世界最大里离岸金融市场,长期保持金融服务市场的“霸主地位”。
1、国际贸易自由化加剧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
服务贸易自由化只会不断加剧我国的“东中西部梯度发展”和“资源密集型服务产业主导”等不均衡的发展模式,大量的外资涌入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比较完善的东部沿海地区,扩大了东部沿海与内陆省份的差距,加剧了我国服务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2、服务市场开放对我国“幼稚服务产业”造成巨大冲击,阻碍服务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的幼稚产业主要集中于刚刚起步的新型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如金融保险、管理法律咨询、信息通讯技术等。这些服务部门尚属起步阶段、自身发展缓慢、易受外界市场的干扰,一旦我国加速进入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必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从而不利于我国民族服务业的崛起。
3、服务贸易全球化恶化我国贸易逆差,威胁国家经济稳定发展
大量的进口服务产品使得中国负担沉重的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度地抵消了本国在货物贸易方面的顺差,甚至在引进技术服务的过程中,背负了巨额的外债,这种“服务贸易逆差”效应不利于中国发展自身的服务产业。
中国逐步开放其服务产业领域,其中更包括一些刚刚起步的新型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如金融保险和信息通讯等),这些产业大多属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行业,对于一国的经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行业的对外开放增加了我国服务产业甚至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中国应该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有机的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一方面,货物贸易的发展可以为发展本国服务贸易提供坚实的物质和经济基础,中国可以用货物出口创汇购买国外先进服务商品,扩大本国服务贸易进口量;另一方面,一国服务贸易的高速发展也是促进货物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国应该充分认识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互促进和依赖的关系,凭借自身货物贸易市场的发展优势来加快发展本国服务业。
我国应该有条件地、循序渐进地开放金融、保险、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服务领域,极大限度地利用服务贸易作为先进技术转让载体的作用。中国需要引进高新技术服务产品,中国采取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逐渐开放本国服务贸易市场,有效地发展的本国服务贸易,优化本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和服务水平。
1、“走出去”战略要求我国转变自身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才能在日趋激烈的世界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要在有利的政策指导下、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大胆的跨出国门,为全世界的消费者提供有关服务贸易的各类先进产品和技术。
2、“自主服务品牌”战略要求我国服务企业要不断进行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提高整体行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促进自身的规模化、产业化、创新化和网络化的行业建设,最终形成规模大、信誉好的跨国大型服务企业或服务产业集团。
3、“高附加值产业导向”战略,即我国要充分意识到高附加值产业带动整体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要将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高新服务产业作为发展核心,力争将我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粗放增长模式转变为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内涵集约型增长模式。
我国应该加大投融资力度、完善这些先天优势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因地制宜地在我国不同省份发展具有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传统服务产业,维持自身在全世界传统服务业的优势并大量出口和创汇。
我国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生产资料等扶植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巨大的“幼小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好但规模小和起步晚等特点,因而我国政府应尽力采取保护措施,从税收减免、加大科研投融资等方面扶植“幼小服务企业”,将其至于全面保护之下,以培养其后发制人的竞争优势。
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可以提高服务产品的生产效率、改善一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和服务贸易水平、促进本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我国应该充分意识到金融保险、信息通讯和计算机产业等对于激励国民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要素向高新技术服务产业的流向,提高本国服务行业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强化我国在世界服务业的竞争力。
我国需要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合理设置高等学府和其他机构的学科设置、提升本国服务从业者的法律和经济等业务知识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复合型”技术人才库。我国还应该加大对于服务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比如为优秀海外留学生提供回国创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吸引世界各地的金融服务人才、软件工程师、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优秀人才来中国发展和工作,为中国服务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给中国带来了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大量资本等机遇,同时也使中国服务贸易市场不可避免的与世界服务市场连为一体,增加了本国服务贸易市场和本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中国拥有劳动力密集服务产业的先天优势,也面临了高新技术服务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等发展瓶颈。因而,中国只有充分的利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技术,不断升华服务产业结构并且增强自身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才能够追赶上世界经济变革的步伐,促进本国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1]尤勇.论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及其对我国的挑战[J].经贸论坛,2008,(2)
[2]徐桂民,鞠磊.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收益和成本[J].经济理论问题,2007
[3]赵涛.应对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之策[J].中国财政,2009
[4]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2010[R].国商务出版社,2009
[6]Dominick Salvatore.International Economics [M].Q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6(9)
[7]Paul A Samuelson、William D Nordhans.Economics[M].Renming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