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琳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学术性:学术期刊生命之所系
——论学术期刊的性质、特点及编辑要点
刘西琳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学术期刊是传统传媒中唯一以记载、传播、普及学术研究成果,从而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为宗旨的纸质媒介。内容的专业性、信息的纪实性、编排的一致性、成果的创新性、报道的权威性是其主要特点;身份特殊、业内公认、讲求时效、存续自如是其主要优势;立场超脱、权利平等、内容创新、形式规范是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使命是按照学术共同体集体约定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范,对来稿承载的学术信息进行评价、筛选、录用和“编码”,完成记载工作,使其由无序变为有序,以便于其传播、交流和普及。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进行的研究,因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分门别类,因而反映其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也是分类的;同一学科的研究,又因研究层次或侧面的不同而分门别类,这使记载研究成果的文章在性质与体裁上也互有区别:“学术论文”重在理论探讨,“研究报告”重在开发应用,“工程设计”重在工艺方案,“发展综述”重在前景预测;编辑者应根据学科分类及要求、文章性质及特点,突显其重要信息、屏蔽其次要信息、纠正其错误信息、抛弃其无用信息,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特殊需求,这也是读者对学术期刊的期待。一名学术期刊的优秀编辑,其良好的素质主要体现在其使命感与责任心、其学术修养与鉴别力、其学术嗅觉与敏感性、其气场与人脉等方面。学术期刊的质量是其编辑人员素质的函数——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刊物。
学术期刊;学术论文;编辑要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3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指引下,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学术繁荣也开创了历史上最好的局面。学术成果的大量涌现使学术期刊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进而促使我国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逐年攀升、多次翻番,2010年已稳居世界第2位,与同年我国GDP的世界排名并肩而立。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受社会不正之风的裹挟,素来高雅矜持、如同圣殿的学术界也变得浮躁起来——急功近利、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盗名窃誉等不端行为在学术界时有发生、在媒体上频繁曝光,在社会上、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针对学术腐败的学术打假,其穷追猛打、其追根溯源,最终都把矛头指向了学术期刊——许多伪劣产品即劣质的学术文章都是由劣质学术期刊生产出来、推向社会的。这使社会上许多对学术期刊素怀敬意的人如今也对学术期刊侧目而视。笔者作为学术期刊的从业者,面对此情此景深感痛心。
笔者是高等学校的一名教师,在40年的教书生涯中,有一半时间兼做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受命创办了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份学术期刊,并同时担任两刊的主编至退休。由于曾长期集学术期刊的读者、作者、编者于一身,对学术期刊情有独钟,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撰写和编辑学术期刊文章的心得。当此学术界着力整治学术腐败之时,笔者认为,重新认识学术期刊的性质和使命、拨正学术期刊的航向,应是当务之急,这对于抵御学术界、出版界的不正之风是非常必要的。基于以上认识和考虑,笔者不揣浅陋,撰文贡献拙见,以期在学术期刊界求得共识与共鸣。同时,笔者相信,拙文拙见对于作者充分了解学术文章的撰写要求、对于读者进一步近距离地认识学术期刊、对于青年编辑尽早熟悉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也不无益处。
人类社会是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前进的,而认识水平的提高又依赖被科学研究推动的学术的进步。学术是什么?它是人类借科学研究取得的一种系统的、规范的、知识形态的认识成果。学术水平是测量国家或民族认知能力的“水银柱”,是其智商水平的一种反映。据《参考消息》近日披露,外电报道说:2005年中国学术论文(泛指一切学术文章)的年发表数量超过了日本,5年后的2010年,中国的GDP就超过了日本;中国学术论文的年发表数量2015年将赶上美国,而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估算,2020年中国的GDP也将赶上美国。这表明,学术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人们都很熟悉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而被人们忽视的则是知识成为力量的条件,那就是知识的传播——知识能否成为力量,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它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早期人们之所以只重视“知识就是力量”而忽视知识成为力量的条件,原因很简单:在第四次技术革命以前,人们头脑中没有“信息”这个概念,不知道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有用信息”,而信息又是一种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这种知识形态的信息要变成力量,必须有人获得、有人应用,不能总停留在知识创造者那里。由此又引出“传播”问题。1948年,美国科学家申农接连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等论文,首次提出了“信息”概念,认为通信的本质是传播,而信息就是通信的内容。申农从理论上澄清了对信息的认识,同时又从通信理论和通信技术的角度阐明了传播对于信息的意义。作为信息理论的奠基者,申农当之无愧地被公认为“信息论之父”。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理解弗兰西斯·培根的话,人们终于明白:知识如果没有被传播、被掌握、被应用,它就不会成为“力量”。信息论诞生以前,传播学早已酝酿多年,但传播学研究一直是两头热(传者、受者)、中间冷(传播内容、传播介质)。“信息”这个概念一出现,立即涵盖了全部的“传播内容”,再加上此前(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以及微电子学取得的长足进步,“传播介质”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从而拉开了信息时代的序幕。
信息的第一品质是真实,失真的信息如同走调的音乐,听后无益而有害。信息只有真假之分,无对错、好坏之分。人的认识都不过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正确的认识源于真实的信息,错误的认识源于虚假的信息,所谓误解和误会从根本上说都是信息不畅导致的结果。认识信息的这一特点对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尤为重要。学术期刊记载的研究成果是一种学术信息,读者对此类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是:纯度为100%。这种“有用信息”是通过学术期刊公开发行而得到传播的,这使学术期刊同信息、同传播结下了不解之缘。编辑工作者只有从信息与传播这个视角来看学术期刊,才能对其性质、价值、要求、鉴别、编辑等有透辟的认识;而有无这种认识对于能否成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称职编辑是十分重要的。
当前,学术期刊的非学术化倾向正在蔓延,其主要表现是将学术成果从深度纪实性报道逐渐淡化为一般宣传性报道,抽去了学术期刊的精髓——对学术成果的记载。学术期刊的非学术化与时下正被社会痛斥的学术上的剽窃、造假、移花接木、李代桃僵等浮躁之气和不正之风互为因果关系:学术界的不正之风腐蚀了学术期刊,学术期刊的失节又助长了学术界的不正之风。这种被异化了的“互动”应当引起学术期刊界的反省与警惕。笔者身在学术界,对“圈内”的一种说法莫名惊诧。有人说:“政治腐败是大节不保,关乎大局;学术腐败是小节不保,无关大局。”此说法颠倒因果、大谬不然。学术作为一种认识成果,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轨道和前进的方向。马克斯·韦伯曾经极其精辟地阐述了认识、思想、观念的作用:“观念创造的世界观常常以扳道工的身份规定着轨道,在这些轨道上,利益的动力驱动着行动。”学术腐败是国民精英阶层的精神腐败和人格堕落,而政治腐败只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明朝学者李坤说:“仕风变,天下治。”此处的“仕”主要是指当时的儒生群体,即知识分子阶层。翻检中外历史,思想家从来都在为政治家设定轨道——没有卢梭、伏尔泰、狄德罗,就没有丹东、马拉、圣鞠斯特和罗伯斯庇尔,没有《社会契约论》《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就没有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学术的意义正在于它的这种轨道作用。近些年中国学术的平庸和腐败固然与市场经济唯利是图的本性有关,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归根结蒂还是由某些学者自身的平庸和腐败造成的。什么是学者?马克斯·韦伯说:学者是将学术作为自己职业的一类人。这一判断从根本上否定了时下中国所谓“学者型官员”和“官员型学者”存在的可能性。官员是公共事务管理者,学者是公共知识分子。官员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去做系统的研究,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不务正业;学者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去管理公共事务,否则就是僭越职责、越俎代庖。官员就是官员,其职责是实现“政通”;学者就是学者,其职责是贡献“思想”。既做官又做学者或既做学者又做官,尤如既得鱼又不舍熊掌,这样的官员或学者只能是一锅官员与学者的“杂烩汤”。今日中国的一些所谓“学者”,对学术既无兴趣、也无抱负,只是把学术当做生存的手段、进身的阶梯——而欺骗又是通向成功的“捷径”,自然就是此类“学者”的选择了。1999年6月,季羡林先生曾对我说:“你把北大比做‘麦加’,其实北大并非净土。就我所知,有的中青年教师读的书不过一尺厚、写的书却有一丈高——写的书比读的书还多。他的书你还敢读吗?”这是一位学术大师对学术腐败的控诉!学术期刊的尊严在于它的钟情学术、不事二主,在于它的高雅、高尚与高贵,在于它的正派、正直与正义。学术期刊的尊严是由学术期刊的性质决定的。
1.学术期刊的性质
期刊有多种,性质各不相同。就学术期刊而言,其特有的学术性质是通过其宗旨、特点、优势表现出来的,“学术性”乃其生命之所系。
(1)学术期刊的宗旨
期刊的宗旨是期刊的灵魂,期刊的一切工作都要接受办刊宗旨的调节、围绕办刊宗旨进行、为办刊宗旨服务。但期刊又是分类的,不同类别的期刊其办刊宗旨也不尽相同。期刊分类可以按学科归属进行,如《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将期刊分为5个基本部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刊物。在基本部类之下再分若干种类。期刊分类也可以按内容特征和读者层次进行,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将期刊分为4大类:一般期刊(面向所有读者);学术期刊(面向专业工作者);行业期刊(面向行业管理部门与企业);检索期刊(面向文献收藏与管理机构)。上述各种类别的期刊,其办刊宗旨的共性——最大公约数——是“为读者服务”,仅止于此。但期刊的办刊宗旨必须个性化、具体化,否则期刊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办得千篇一律。
抽象的“为读者服务”具体到学术期刊主要是为哪一部分读者服务呢?是专业工作者。于是,专业工作者的需求便成为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定位的依据。学术期刊根据专业工作者的需求来定位,其共同的办刊宗旨应当是:记载、传播、普及学术研究成果,提高专业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增强其对专业工作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各项专业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繁荣和进步。该宗旨为学术期刊确定了三项任务:首先是记载学术研究成果。“记载”是学术期刊的基本职能:唯有记载,学术成果才不会流失,才能传承下去、传播开来,才能使由“知识”到“力量”的转变有实现的可能性;唯有记载,学术成果的完成者(发现人或发明人)的身份才能得到确认,学术成果才能进入社会评价系统,从而被承认(或被否认),真正的学术成果才能作为文献进入文化遗产。记载的重要性曾在19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那里得到最精辟、最深刻的说明,圣西门认为:如果法兰西不幸失去了其优秀的思想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作家、诗人、军事工程师、民用工程师等各50名,那么法兰西的辉煌即刻就会湮灭,国家就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但是,只要记载这些法兰西精英思想的文字还在、著作还在、典籍还在,后人便可以凭借这些遗产再造一个法兰西,恢复其昔日的辉煌。其次是传播学术研究成果。记载有两个目的,一为存史,其意义已如上述;二为传播,其意义更具现实性。再次是普及学术研究成果。传播是记载的目的,而普及则是传播的目的。学术研究成果只有通过记载、传播,才能普及大众,被相关专业人员掌握,从而具体地实现学术成果从“知识”到“力量”的转变——成为“第一生产力”。
(2)学术期刊的特点
与一般刊物(如《文史知识》《家庭》等)、行业刊物(如《中国电动车》《有色冶金》等)、普及刊物(如《大众科学》《家庭医生》等)、文摘刊物(如《新华文摘》《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文摘》等)和指导工作类刊物(如《中国轻工业》《河南计划生育》等)不同,学术期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从而使它与其他类别的期刊明显地区别开来。学术期刊的特点表现在从内容到形式、从用稿到编排等诸多方面。
一是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都是对某学科、某专业所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成果,其概念、术语、语境、习惯、表达方式等,均因专业而有别,且非常严谨,它仅以专业内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为公约数,专业外人员是否看得懂不是它所关心的。
二是信息的纪实性。对学术信息的报道,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披露性的——只讲结果、不讲过程,只讲意义、不讲内容。这是一种消息性报道。另一种是纪实性的——原原本本地记载学术成果的创造所依据的理论、所使用的方法、所研究的内容、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学术成果的意义与价值。学术期刊对学术信息的报道是纪实性的,不能仅仅是披露。
三是成果的创新性。“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是学术界的共识,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科学研究,而“成果”则是经过科学研究对问题给出的答案,因而具有创新性。惟其如此,那些普及性的知识、重复性的结论、应时的宣传资料、指导工作的讲话、周期性的工作总结或工作计划等,都不在学术期刊的记载和报道的范围之内。创新是学术的生命,自然也是学术期刊的生命。
四是编排的一致性。学术性文章的写法是个性化的,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这是允许的、提倡的。但是这些文章要进入传播的渠道,与同行进行交流,就必须先实现沟通,这就必须有共同的语言。为此,就要对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来稿按照学术共同体集体约定的一套规则统一进行“编码”,以使诸同行读者能顺利“解码”。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做这项贯彻规范、统一编排的工作。例如,我国科学技术期刊的编排就要遵循纳入国家标准的《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等规范性文件,如果另搞一套,该科技期刊就会因“语言”(编码)的不同而难以在学术界同行中交流。
五是报道的权威性。学术期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关正式批准创办、发行的刊物,具有法人资格,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其所发表的文章,作者享有著作权,期刊社享有出版权;此外,作者和期刊社还共同享有面向社会的、受法律保护的、宣告某篇作品在本刊首发的公告权,此后如其他媒体出现与本刊完全雷同的作品,均可视为侵权。而且,一旦一篇文章被学术期刊发表了,它的身份立刻就变成“文献”,可以被同行学习、借鉴、引用或付诸实践,以指导工作、推动生产。这种权威性是其他任何类型的期刊所不具备的。
(3)学术期刊的优势
学术期刊的优势非其他期刊可比,这是由它的“身份”赋予的。
一是身份特殊。社会文化客观上存在着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差别,这种差别不是一些人误解的带有褒贬意义的高与低的差别,而是内容上、层级上的差别,作者队伍、读者群体上的差别。学术文化无疑属于精英文化,学术期刊自然就是精英文化的载体,它的质量和水平反映了国民的认知能力,从而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自然规律、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高度,因而备受国际关注。这种“身份”,使学术期刊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专业工作者普遍的尊重。
二是业内公认。学术期刊是专业期刊,所发表的文章在专业领域内往往受到普遍关注,文章有无创新、何处创新、多大创新,同行学者都会给出评价。文章的“被引率”和“影响因子”是衡量同行公认程度的重要指标。而如果文章涉及学术不端,也会受到业界的一致挞伐。
三是讲求时效。“信息”作为“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是有时效的——过时不候,如果某种信息到达某人、某处时,那里的“不确定性”已不存在,则“迟到”的信息便一文不值,而此前它也许价值连城。所以信息是有生命期的,就是时效期。学术期刊与报纸比,它的时效差一些,但报纸只能简单地披露一些学术消息,而消息并不等同于信息,因而不能成为学术的载体;学术期刊与学术专著比,它的容量小、信息欠丰厚,但专著出版周期长、时效差,而期刊出版周期短、时效优。所以,许多大师的开创性的学术成果都是首发于学术期刊而不是专著,更不是报纸。如果将报纸比做“秒针”,专著比做“时针”,则期刊就是“分针”。秒针太快,使人眼花瞭乱;时针太慢,影响效率;分针的节奏很适合学术工作的需要。
四是存续自如。学术成果可能是单项的,也可能是成系列的;写成文章,可以是一篇,也可以是多篇。这种“前存后续”、成系列的学术成果发表模式,在传统媒体中唯有期刊可以担当。
此外,学术期刊还有传播广泛、携带方便、利于交换等优点。
2.学术期刊的要求
妈妈一听我要去旅行,直接把筷子摔在桌子上,她指着我说:“你也是三十岁的人了,怎么这么没有心?怎么这么不懂事?”
学术期刊的特殊性使其对作者、对编者、对稿件、对编排都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刊物的要求。
(1)立场超脱
媒体作为沟通国家管理机关与民众的工具,其具有导向功能不言而喻,这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都存在,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很有必要。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它又是民众的代言人,如仅仅“唯上”,则势必背离自己作为社会公器的初衷。在现代社会,媒体如何认清自己的身份、定位自己的作用,是对媒体成熟度的考验。
学术期刊尽管特殊,但毕竟也是一种媒体,它不可能没有导向性,问题在于如何把握这种导向性:导什么?怎么导?在这个问题上,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应当使它在坚持原则立场的前提下保持超脱:坚持方向,不在作者非原则性的观点上进行纠缠。学术活动探讨的是真理,而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唯一性,要么是对,要么是错,不能调和也无法调和。事实证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孕育学术成果、特别是重大学术成果的温床。在新时期,更应坚决贯彻毛泽东同志提倡的“百家争鸣”的繁荣学术的方针。
(2)权利平等
在学术活动中,平等对话、平等待人、平等看待成果非常重要,因为它客观、公正、真实。这里的所谓权利平等,首先指的是编者与作者之间的平等。在这对关系中,编者握有予夺之权,容易忘乎所以、简单粗放地处理来稿,以致违背作者的本意,这既伤害了作者,也损害了自己的刊物。编者与作者对文稿有不同看法,如果不涉及质量问题,在观点上可以讨论,如不能“求同”,不妨“存异”——按作者的意见办。其次指的是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平等。学术期刊应“唯真理是从”,不以作者的学历、职务、职称以及是否是权威等因素来取舍稿件,硕士的文章写得比博士的好,本刊不乏其例。最后是读者与作者、编者之间的平等。对学术期刊,读者或褒或贬,都是一种关心,不怀恶意的贬往往使学术期刊受益更大,应欢迎并鼓励。
(3)内容创新
学术期刊是报道学术研究新成果的,它既是指新视角、新方法、新工具、新手段,更是指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等,总之有新意。“求新”是学术期刊对来稿最重要的一条要求。
(4)形式规范
在学术期刊编排过程中,使其形式规范是编辑人员的责任;但在稿件进入期刊编辑部之前,使稿件在表达形式上尽可能规范却是作者责无旁贷的。所以,作者提高其学术修养不能只关心“内容”——学术本身,还应关心“形式”——学术共同体关于学术表达方法的集体约定,它包括如何拟题名,如何署名,如何写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如何设计图、表,如何书写并正确排列数学式、反应式,如何正确使用量和单位、数字、标点、外文、符号,如何做结论,如何按著录格式开列各种参考文献等。撰写学术文章做到形式规范、使其符合学术期刊的要求,是作者学术素养的重要表现,至少编辑部是这样看待作者的。
3.学术文章的鉴别
学术文章的鉴别(评价)是用稿的前提,是学术期刊的“进口”工作,非常重要。作为原材料,稿件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期刊的质量。一本娱乐性刊物,稿件质量不高,你不“乐”也就算了;一本学术刊物,稿件质量低,轻则愚弄同行,重则误导同行,因此需要严把“进口”关。
学术期刊都有送审制度,将来稿送请相关专家审阅,作出评判、决定取舍,这是必须坚持的一项制度,一般情况下,该机制能使学术期刊不出大问题。但专家审稿,通常关注内容是否有错误、是否有新意,对其他不太关心。因此,专业编辑(往往也是作者同行)对来稿的鉴别工作不能忽略,更不能取消。
专业编辑鉴别来稿应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上去把握。宏观上看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内容上主要看其是否有新意,不究细节;形式上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学术文章的规范,不能“四不像”。如内容无新意,纯属炒冷饭,则一票否决,无须进入下一个环节;如内容有新意,形式欠规范,则应通知作者对其进行完善。微观上,要看这样几个方面:看题目——是否与内容相符;看主题——是否有新意;看视角——是否有独到之处;看观点——是否正确、准确;看结构——是否合理、严谨;看逻辑——思想脉络是否清晰;看语言——是否顺畅、通达,标点是否正确;看首尾——是否照应。这样,大体上就对来稿做了一次“体检”,可以作出鉴别结论了。
被国家出版管理部门认定为“学术类期刊”的刊物,其下有两大分支,一支是自然科学期刊,一支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其中自然科学期刊又分三种:科学期刊、技术期刊、综合期刊。
众所周知,与西方不同,我国特有的“科学技术”这个概念是一个混合概念,不能将其等同于科学,也不能将其等同于技术;它有时指科学,有时又指技术。当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时候,事实上是在指技术,因为——马克思这样认为——科学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一种认识成果,它还不是生产力。科学与技术不是一回事,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宗旨和评价标准上均有明显区别。科学是指基础研究的成果,技术是指应用研究的成果。基于此,科学期刊(如《中国科学》《物理学报》《地球化学》等)面向基础研究,属理科刊物;技术期刊(如《自动化》《化学工程》《计算机与通信》等)面向应用研究,属工科刊物。自然科学期刊除科学期刊(理)、技术期刊(工)外,还包括既面向基础研究又面向应用研究、既反映科学成果又反映技术成果、理工合一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类刊物。在社会上,此类期刊较少,因为针对性不强,发行困难。但在高等学校中,只有少数研究型大学的学报是理、工分开办刊,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自然科学学报是理工合一的综合版(如《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等)。这里只讨论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的文章归类及其编辑问题。
与人文社会科学文章相比较,科学技术类文章的类型比较单纯,较易识别。从内容和体裁看,科技类文章分4种,即重在理论探讨的“学术论文”、重在应用研究的“研究报告”、重在工艺方案的“工程设计”、重在前景预测的“发展综述”。以上4种科技类文章所承载的内容不同、所传达的信息不同、所采用的表现方式不同,各有各的要求。使其形式与内容尽可能地统一,将有助于更好地传达其内容,编辑的责任就是帮助作者做到这一点。
1.“学术论文”类文章的编辑要点
不是所有的学术文章都叫“论文”,顾名思义,只有以论证、论辩、论述为特征的学术文章才属于论文。
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恒河沙数,数不胜数,但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观点看,这些如恒河沙数般的问题其实可归属4类:“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做什么”的问题,“怎么做”的问题。其中,“是什么”和“为什么”探讨的是认识问题、理论问题、科学问题,在哲学上被称为“形上问题”(论道),“做什么”、“怎么做”探讨的是实践问题、应用问题、技术问题,在哲学上被称为“形下问题”(制器)。我们所说的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这3个层次的研究也是3种类型的研究,对象不同,目的也不同。与这3类研究相对应,科学也分3个层次,分别是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技术也分3个层次,分别是实验技术、专业技术、工程技术。3类研究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如图1所示。
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每天处理的都是科技文章,它们都是科学研究(广义)的成果。编辑须先弄清楚某篇文章属于哪种类型的研究、哪个层次的研究,而后再根据各不相同的要求对稿件进行编辑处理。
图1 “科学—技术—生产”大系统
学术论文一般记载的是科学理论研究成果,其共性是针对某种事物、某种现象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其存在或发展的原因(机理);其表现形态是概念、原理、判断、假说、推论、关系式、方程式、数学模型、图、表等。学术论文的审、编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术论文立论或驳论的前提是存在的“问题”(“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贝弗里奇),故文章必须将“问题”及其症结表达清楚,否则文章便成了无的放矢。
(2)学术论文主要是论述和论证,因此使用概念较多。概念务须规范、准确、一致(“自然科学的结晶是概念”——恩格斯):对内自洽,不矛盾;对外一致,无破绽。
(3)学术论文的结构是一种典型的“论证结构”:提出问题——摆明观点——论证观点——作出结论。其论证方法与过程是梯次展开、逐步深入的,应按问题与问题之间、观点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布局,由浅而深、由部分而整体地进行分析或综合、证明或反驳、归纳或演绎等论证工作。结论应提升到理论高度,将“是什么”、“为什么”回答清楚。
(4)学术论文引用文献较多,但不是所有文献都能证明或加强自己的观点,应注意文献的数量、质量、时间、空间。
2.“研究报告”类文章的编辑要点
理论研究一般不用“报告”这种形式,因为理论研究一般不是有时限的任务型的课题。研究报告(或阶段性成果报告)是针对课题的,是对课题任务的一种回应,故称“报告”。研究报告要回答和解决的主要不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是“做什么”的问题。审、编研究报告类文章应关注以下几点:
(1)研究报告所报告的是对课题的研究情况,故课题名称、来源、要求,以及研究的过程、方法、手段、结论等项,均须报告得清清楚楚。
(2)在交代研究的过程时,依据的理论、采用的方法、研究的步骤、操作的程序与要领、使用的材料、测量的工具(仪器等)均需明确。
(3)对研究报告来说,其重要性位居首位的是它所依据的“理论”,这是根据;其次就是它所使用的“方法”,这是手段。由于方法直接影响结果,因此,研究报告类文章对所采用的方法和为何采用这种方法要讲清楚,必要时还应与其他方法及其导致的结果进行比较,以证明文章作者所采用的方法的合理性。
(4)研究报告的结论应回答课题的要求并有先进性之比较;对尚存在的问题应作说明;对前景应有预测。
3.“工程设计”类文章的编辑要点
工程设计类文章是典型的工程技术类文章,这类文章不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这类科学技术工作的“上游”问题,一般是直接从“做什么”这类“中游”问题入手,而后转入“下游”——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其典型代表性文章如:《仙人掌酸奶生产工艺研究》《基于现场总线的切梗丝机控制系统设计》等。
工程设计是最具体、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工作,是即将形成生产力、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类工作。以工程设计为内容的科技文章应将工程设计的这一特点充分反映出来,因为同行读者希望从中获得的不是阐述“是什么”、“为什么”等认识上的提高,也不是“做什么”这类停留在研究报告上的结论,而是“怎么做”——能够立即付诸实践、进入生产流程的工艺方案。鉴于此,审、编工程设计类文章要注意以下要件的完整:
(1)设计背景(动机)与设计宗旨(目标)应交代明确;
(2)设计图——机构图和流程图——要齐全;
(3)功能、功效与设计机构的关系要阐述清楚;
(4)实验或试验的数据应完整、精准;
(5)运行情况及效果不能限于描述,应以数据佐证之;
(6)本设计与已有设计先进性之比较。
以上3类科技文章,“学术论文”属于科学范畴,“研究报告”、“工程设计”属于技术范畴。
评价科学成果与评价技术成果,所使用的标准是不同的。对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是:正确或者错误,其标准具有唯一性。举例说,关于物体在机械运动中,力(F)、质量(m)与加速度(a)之间是什么关系,在牛顿之前没人能说得清楚,牛顿给出的关系式是F=ma,此即牛顿第二定律。这是1689年的事,从那时到现在,300多年过去了,没人对此提出挑战或修正、给出第二种表达式,因为它是正确的、是真理,因而是唯一的。而对技术成果作出评价就没那么单纯,它要同时考虑科学依据、经济效益、应用条件、生态环保、社会评价等因素——合理不合理(科学)?合算不合算(经济)?实用不实用(条件)?环保不环保(生态)?此外,还要接受是否美观、是否舒适、是否道德等社会性评价。应当提醒的是,不少以研究报告、工程设计等形式呈现的技术成果,往往只考虑“说得通”(有科学依据),不考虑“行得通”(各种制约因素),结果是形同废纸。这一点是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在审编稿件时应当而且必须加以干预的。
4.综述类文章的编辑要点
综述类文章是通过展示某学科、某领域发展现状,总结其成果、指出其问题、揭示其原因、预测其前景,给同行科技工作者以启示,如写得好,影响是很大的。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学会的年会上发表的论文《19世纪数学留下的23个问题》(综述性文章),一直指引着20世纪数学研究的方向,据说目前已经解决了其中的20个问题。同年,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的年会上综述了19世纪物理学留下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著名的量子假说,点燃了20世纪的量子力学革命,如今量子力学已渗透进了科学技术的每一个领域,以致于“无处不量子”。但许多作者并不了解综述文章的要求,写出的综述文章既非论文又非报告,既非科学又非技术,是“四不像”。对综述文章,编辑在审编时要把好如下几道关口:
(1)主旨一定要明确——为什么写这篇综述文章?千万不要以为写综述文章人人可为,事实上非“大家”不可为亦不能为。
(2)占据的文献一定要量大、质优、有代表性,读十篇八篇文献就动笔写综述,是会犯以偏概全、瞎子摸象之错误的。特别是,作者要吃透文献——作者对文献消化的程度决定着综述文章的高度。
(3)综述文章的要件要全——现状、成果、问题、对策、展望5要素缺一不可。许多综述类文章的作者不做展望、预测,那你的综述,意义何在?
总之,综述文章要高屋建瓴,俯瞰全貌,近审远眺,放眼未来,要有记述、有评论、有见解、有气势。
学术期刊的两大分支之一是社会科学期刊,其分类较自然科学期刊复杂,这是因为它要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社会性需求;其中相当多的期刊与“科学”无关,因为无所归依,也被包括在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之中。这里我们只讨论社会科学期刊中的学术期刊、重点是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性质与编辑要点。所谓“综合性”是指非单一性。《哲学研究》《经济经纬》等是单一性的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则是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其区别就在于单科与多科。
1.“学术性”是社会科学期刊的本质特征
与自然科学期刊不同,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性常常被忽视乃至被抹煞,其中有社会原因,也有认识上的糊涂,许多社会科学期刊的编辑人员也浑然不觉,竟将单位领导的工作报告、部门的工作总结、非学术性的宣传资料、道听途说的逸闻趣事乃至阴阳八卦等,也作为学术文章登载在自己编辑的学术期刊上。某些自然科学期刊有乱象,乱在层次不高、不够“学术”;许多社会科学期刊有乱象,乱在非驴非马,不够“正宗”。针对这种乱象,应当重申并强调社会科学期刊是学术性期刊,它所发表的研究成果是以论文为主体的学术性文章,学术性是社会科学期刊的本质特征。
什么是学术?学术是由“学”和“术”构成的。其中,“学”指的是学问、学理、学说、理论,即古人所说的“道”,是务虚层面的东西;“术”指的是谋略、对策、办法、措施、手段,即古人所说的“策”,是务实层面的东西。古人重学而轻术、尊学贬术:登大雅之堂的,尊为“学”,如儒学;难登大堂之堂的,贬为“术”,如术士。这是一种偏见。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学与术的关系就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理论与应用的关系、机理与机制的关系。
学术的内容是学问,但学问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学术——正如知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学问。学问作为一种知识性的创造,可以是零散的、个性化的、粗放的;而学术作为创造性的知识,其形态则是系统的、规范的、精致的。所以,学问交流难,因为不标准;学术交流易,因为很规范。
其实,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既重学也重术,常借科举考试问计于天下儒生。历代科举,试题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只分两大类:一类“论道”,为帝王提供治国的理论,太平盛世时,此类试题较多;一类“对策”,又叫“策论”,考生对内事外事、治国御敌之计发表见解、提出对策,供帝王采纳、实施,内忧外患交织的年代,此类试题较多。今天,我国社会科学期刊同样肩负着两大使命:一是发展理论,二是贡献对策。
理解并把握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性质和肩负的使命,是对其进行编辑工作的认识前提和思想基础。
2.理论探讨类文章的编辑要点
社会科学的研究在类型上、层次上不像自然科学的研究划分得那么细致、分明,一般只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甚至有的研究将二者统在一起。理论研究在社会科学界常被称为理论探讨,而应用研究则常被称为对策研究。
处理社会科学理论探讨类文章大体上相似于处理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学术论文,但“两科”毕竟有差别,故作补充说明。
(1)理论探讨类文章探讨的是理论的新视角、新观点、新理念、新思想、新结论,如来稿全无新意,则断然舍弃;如确有新意,则应使其凸显出来,不使其被遮蔽。
(2)“新”是相对“旧”而言——或是对“旧”的推翻,或是对“旧”的发展。但在阐明自己新观点之前,均应有理有据地指出“旧”的错误或不足,把“问题”摆出来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再论述自己的新见解。不少作者自说自话,声称自己的见解如何创新,但因未作新旧对比,读者仍不知其新在何处。
(3)理论探讨类文章常有概念创新,因为理论创新是从创造新概念开始的。对新概念务须给出定义、给予诠释,使其先“立”起来、被认同,不能拿出来就使用,这一点非常重要。概念乃学术之本,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3.应用研究类文章编辑要点
社会科学期刊中的应用研究类文章相似于自然科学期刊中的“研究报告”和“工程设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审、编此类文章时要特别关注其实用性,试想:应用类文章“有良言,无良策”,怎么应用?
(1)应用类文章重在贡献对策,而对策是针对问题的。因此,一定要把问题说清楚,问题说不清楚,对策就是无的放矢,也就没有意义。
(2)如果说理论探讨类文章是通过“立论”、“驳论”、“辩论”,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则对策性文章是通过献计献策以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故此类文章不重说理而重方法、措施,应具体而微观,所提对策均应具有可操作性。
(3)策论贵在献策,文章不能谈问题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谈对策空空洞洞、肤肤浅浅;应摆正主次位置——谈问题、谈别人都是铺垫,作者亮出自己的对策才是文章主题的要求。
4.综述类文章的编辑要点
社会科学期刊综述类文章的要求与自然科学期刊综述类文章的要求完全一致——现状、成果、问题、对策、展望5要素应俱全。
1.牢记编辑加工之“十要”,不犯编辑错误
编辑人员的工作说到底就是对作者的来稿进行编辑加工,其内容可以用“十要”来概括:
(1)要使文章的文、题相符;
(2)要使文章框架结构合理;
(3)要使文章逻辑严谨、脉络清楚;
(4)要使文章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标点正确;
(5)要使文章中的概念、术语符合学术惯例;
(6)要使文章中的量和单位符合标准;
(7)要使文章中的外文内容正确、形式规范;
(8)要使文章中的事实清楚、不存疑义;
(9)要使文章中的数据精准,数字用法合乎规定;
(10)要使文章中的图表设计科学、简洁,文图搭配妥贴、恰当。
期刊一经付梓,编辑人员便从此失去了改正稿件错误的机会,此时“作者错误”随即转化为“编辑错误”,这种错误将永远地停留在期刊中,成为编辑者终生的遗憾。所谓“编辑错误”,指的是:(1)立场错误;(2)概念错误;(3)观点错误;(4)事实错误;(5)数据错误;(6)逻辑错误;(7)语法错误;(8)规范错误;(9)文字错误;(10)标点错误。编辑人员须牢牢记住的一个残酷的真理是:不管作者原稿有多少亮点、多少错误,只要一经编辑者之手,则亮点永远属于作者,错误永远属于编者。这就是读者和社会对编辑工作的认识和要求。作为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道纠错程序,校对为进一步消除编辑错误提供了机会,可看做编辑工作的延续——对编辑工作的监督、检查、补充和完善。因此,编辑人员要高度重视校对工作。校对质量最直接地决定出版物的质量:重编轻校,往往导致前功尽弃;精编细校,才能减少乃至消除编辑错误。
2.期刊质量要靠编辑素质来保证
出版物是一种文化产品,学术期刊是这类文化产品中之“阳春白雪”,它所负载的信息,跳动着时代的脉博、记录着民族的思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弥足珍贵。学术期刊的编辑者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更应因此而保持清醒——责任与荣誉从来是相伴而生、荣辱与共的。
由西方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大师提出的“企业分级论”认为,企业在客观上存在着4个等级:四等企业生产“原料”,三等企业生产“产品”,二等企业生产“品牌”,一等企业生产“标准”。学术期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同样有优劣、高下之分,编辑工作者也应努力创造自己期刊的“品牌”,并争取使自己期刊的编辑水平成为行业内的“标准”。
“品牌”是什么?它是产品制造者信用、道德、智力的持续投入和长期积蓄,它需要用一生来建设和维护,偶有疏忽,便会在顷刻间毁掉。世界著名品牌“耐尔”的大老板德文斯曾意味深长地说:“品牌在美国企业主的心里就像一件中国宋代的瓷器,而企业主则永远是一个抱着这件瓷器小心走路的人。”德文斯这段话所表达的心情在中国人的理解和体会中就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学术期刊的编辑者如能保持这样的警觉,期刊的质量便有了保证,果如此,则期刊幸甚、作者幸甚、读者幸甚。因为决定期刊质量的是它的打造者和维护者。
那么,打造品牌期刊的编辑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经验表明,他们应具有学术认知能力、政治鉴别能力、文化解读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并体现在其使命感与责任心、学术修养与鉴别力、学术嗅觉与敏感性等方面。此外,他们还必须有良好的气场和人脉——有领导殷切关怀,有同仁乐于相助,有作者鼎力支持,有读者热情呵护。
在自然科学中,概念是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小的单位,一旦两个以上的概念发生了某种关系,就会诞生一个原理(定律),从而揭示出某个真理。此刻,我们套用此法将“期刊质量”与“编辑素质”这两个概念放在一块,使其发生联系,于是一个“定律”诞生了:设期刊质量为y,编辑素质为x,则该“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y=f(x)。它可表述为“期刊质量是编辑素质的函数”——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期刊。
[1] 邓树增,刘西琳.技术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347.
[2] 刘西琳.走进科学的殿堂[C]//王福明.新世纪青年必读.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3] 张福平.文化传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0.
[4] [英]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纪树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432.
G232
A
1009-3729(2011)01-0027-09
2010-12-25
刘西琳(1942—),男,河南省南阳市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前主编,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思想史和科学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