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存,李豫新,梅晓庆
(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
付金存,李豫新,梅晓庆
(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在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采用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周边省区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兵团农业产业在效率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在规模方面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综合效率和规模,棉花、番茄、葡萄和羊产业显示出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因此可将其作为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投入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个方面为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
比较优势;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XPCC)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在于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主导产业的筛选不仅仅是产业化项目的选择和农业生产要素的重组,更重要的在于它可以通过扩散效应和联动效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而这正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所在[1]。因此,选择适合的标准,对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进行科学、准确的选择,对推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并以此促进其经济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大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比较优势是将研究对象置于一定的比较体系中而得以确立的。对于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来说,确立以比较区域与选择范围为主要内容的比较体系构成了研究的基本前提。
比较优势的确立首先应建立在一定的比较区域的基础之上,该区域确立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兵团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同属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及特殊的种植制度等原因,同全国大部分省区相比,西北五省区的农业生产呈现出较大的异质性。除西北五省区外,兵团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选择的比较区域还应加上内蒙古自治区。从资源相似性角度看,内蒙古(特别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与西北五省同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自然景观均以草原、荒漠为主,两者均具备丰富的饲草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产区。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宁夏滩羊,新疆细毛羊等是著名的优良畜种。从民族构成上看,内蒙古与西北五省区均是我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在我国已设立的五个省级自治单位中,内蒙古与西北地区占了其中的四个。
在现代经济学中,“产业”的含义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在生产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工业等形成产业的第一层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基础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逐渐从第一层次分工的基础上演化出来,形成产业的第二层次;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甚至各种具体名称的产品也被称为“产业”,形成了产业发展的第三层[2]。本文所指“产业”即属于第三层次的概念。
兵团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主要是在兵团现有农业产业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选择出来的:首先,所选产品数据口径应一致;其次,所选产品须在兵团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产量在全疆同类产品中占有一定份额;第三,所选产品能够充分体现兵团特色,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对兵团主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果进行了比较优势测算,其中: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经济作物包括棉花和番茄,水果包括苹果和葡萄,畜产品则包括猪肉、牛肉和羊肉。
选择以上农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的依据主要是:首先,考虑了所选的农畜产品是在西北五省区及内蒙古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也就是说所选产品基本上是能在上述区域种植和生产的,从而便于同一农产品的比较和分析。其次,所选择的农产品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一般来说,种植面积和产量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相反种植面积小,产量低的农作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是缺乏比较优势的。第三,所选的农产品在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重要性,如水稻、小麦、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和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稳定;棉花、番茄等经济作物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在保障人民生活方面和国民经济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主导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对区域产业进行评价的过程,目前学者们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主成份分析法、灰色系统分析法、偏离份额法、层次分析法等。上述研究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其研究大多以某一年截面数据为基础,缺乏动态性。而主导产业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产业生命周期及其他条件的作用下,主导产业实际上是处于不断更迭变化的状态,以往的研究恰好忽略了这一点。相比之下,比较优势理论则强调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变化的,不是永恒的[3],较为准确地体现了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的特点。因而,本文将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对兵团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进行选择。
农作物的单产水平和规模是反映一定区域比较优势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也是确立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需要重点考察的要素。单产水平与规模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作物生产能力,可以用三个比较优势指标来测定,即效率优势指数EAI(Efficiency Advantage Indices)、规模优势指数 SAI(Scale Advantage Indices)和综合优势指数AAI(Aggregate Advantage Indices)[4]。
效率优势指数主要是从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的角度来反映作物的生产能力,这一能力通过测定某种作物的土地产出率与该地区所有该类作物的平均土地产出率的相对水平与上级区域这一比率的对比关系来表示,即:
其中,EAI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APij为i区j作物的单产水平,APi为i区全部农作物平均单产。APj为更高一级区域j种作物平均单产,AP为更高一级区域全部农作物的平均单产。EAIij>1,表明与更高一级区域相比,i区j作物生产具有效率优势。EAIij<1,表明i区j作物生产与更高一级区域相比处于劣势。EAIij值越大,生产效率优势越明显。
规模优势指数反映一地区某一农作物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它是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种植制度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SAI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GSij为i区j作物的播种面积,GSi为i区全部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j为更高一级区域j种作物播种面积,GS为更高一级区域全部农作物的播种面积。SAIij>1,表明与更高一级区域相比,i区j作物生产具有规模优势。SAIij<1,表明i区j作物生产与更高一级区域相比处于劣势。SAIij值越大,规模效率优势越明显。
一般而言,生产规模越小,就越容易实现精细管理,单产水平也就越高,效率优势也就越明显;生产规模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地区的专业化水平,但是在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作用下,规模扩大到一定水平可能会造成单产水平的下降,因此两者均不能反映一个地区真实的比较优势。相比之下,综合优势指数从相对生产效率和规模优势两个方面出发,综合测定某一地区农作物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因而更适合于比较优势的度量。
综合优势指数既适用于不同区域间某种作物的比较,也适用于同一区域内不同作物间的衡量。AAIij>1,表明与更高一级区域相比,i区j作物生产具有比较优势。AAIij<1,表明i区j作物生产与更高一级区域相比处于劣势。AAIij值越大,生产效率优势越明显。
为了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2009),同时参考了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以及兵团的统计年鉴(2007—2009),对缺失数据进行必要的补充。据此,本文收集了兵团、西北五省区及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西北-内蒙古”区域)共7个地域单元农产品(畜产品)的播种面积(养殖数量)和产量两项指标。
为了消除气候等自然因素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2006—2008年“西北-内蒙古”区域播种面积(养殖数量)和单位产出的平均值,并利用EXCEL2000制表软件编制数据表,进行了相应的数据处理。按照农业主导产业比较优势测算模型和评价方法,对“西北-内蒙古”区域农畜产品进行了比较优势测算,最后得出“西北-内蒙古”区域10种农畜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
(1)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表1给出了基于2006—2008年播种面积和单位产出平均值的“西北-内蒙古”区域水稻、小麦、玉米等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EAI、SAI、AAI的测算结果。
由表1“西北-内蒙古”区域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兵团的水稻、小麦和玉米生产在“西北-内蒙古”区域具有一定的效率优势,其效率优势指数分别达到了1.31、1.60和1.45,均居“西北-内蒙古”区域前列;但从生产规模角度看,兵团粮食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又均小于1。综合效率和规模两项指标,兵团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综合优势指数分别为0.92、0.92和0.55,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均不适合作为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
(2)经济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兵团从自身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提出了大力发展“白、绿、红”工程,其中“白色工程”与“红色工程”中的主打产业——棉花与番茄发展迅速。从“西北-内蒙古”区域经济作物的比较优势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兵团棉花和番茄生产在效率、规模和综合方面都显示出极强的比较优势(见表2),三项指标均位列“西北-内蒙古”区域之首,因此,棉花和番茄产业作为兵团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条件是十分充分的。
(3)水果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兵团在苹果生产上具有较高效率优势,但其规模优势指数仅为0.25,因此综合效率和规模后的综合优势指数仅为0.67,不具备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在葡萄生产上,兵团的规模优势十分明显,其优势指数达到了3.06,而效率优势指数为0.98,略小于1,这说明同区域内其他省区相比,兵团葡萄生产的效率略差,但并不明显;综合效率和规模两个方面,兵团葡萄生产显示出较强的综合优势,加之新疆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兵团葡萄生产相比其他省区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因此,葡萄产业可作为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4)畜产品产出规模比较优势分析。
表4给出了基于2006—2008年产出平均值的“西北-内蒙古”区域主要畜产品的产出规模优势(SAI)测算结果。
羊肉是各族人民喜爱的肉食产品之一,羊毛还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因此增值潜力巨大。分析上表可知,从产出规模优势角度考虑,兵团猪肉、牛肉和羊肉的优势指数分别为0.75、0.914和1.69,只有羊肉生产符合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条件,故应将养羊业作为兵团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之一。
在比较优势原理指导下,本文选定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六省区作为兵团的比较对象,基于2006—2008年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平均值,运用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对上述区域内10种农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兵团棉花、葡萄、番茄和羊产业在研究区域内具有较高的综合比较优势,具备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条件。
(1)充分利用兵团效率优势,以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主导产业。
基于比较优势的测算结果表明,兵团在几乎所有的产业上都具备明显的效率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兵团良好的农业基础和高度组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其隐含政策含义在于,只要能够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扩大某些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就有可能为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出新的主导产业。为此,兵团应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巩固现有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主导产业。首先积极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在宜棉垦区适当扩大天然彩棉和有机棉的种植比例,重点搞好纺织、服装等棉花产业深加工工作,提高兵团棉花的附加值;在次宜棉区和非宜棉区坚决压缩棉花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加工番茄果蔬业等具有效率优势的产业,提高兵团土地的产出效率;其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以养羊业为代表的畜产品基地建设,集中资金培育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牵动力强、辐射面宽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以企业带动基地,培养出一批有较高知名度、有品牌的产品,以此支撑支持兵团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2)运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适时转换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
兵团应充分发挥自身效率优势,针对不同产业所处的不同产业成长阶段,采取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兵团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适时转换。对于已具有规模优势、处于产业成熟期的产业(如棉花),要根据其生产效率的变化及时进行规模调整,合理布局其在不同垦区的生产规模;对于那些处于产业成长期、效率优势明显但规模不足的产业(如粮食作物),要通过压缩衰退产业的生产规模,腾出有限的资源用于扶持新兴产业的成长,促使其向主导产业转变。
(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科技带动兵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在兵团所选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中,葡萄产业是唯一的效率比较优势低于1的产业,葡萄生产在效率方面表现出来的劣势应引起兵团决策者的注意,这表明兵团在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培育过程中的科技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力度。为此,要以新一轮对口支援为契机,加大科教支农力度,大力引进和推广科技新成果,重点加大膜下滴灌、药剂拌种、土壤化学除草、良种引进、育苗移栽、测土施肥等十大农业主体技术,以及精准种子工程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精准灌溉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收获技术、田间作物生长及环境动态监测技术等六大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兵团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产出水平。
(4)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兵团农产品加工业。
比较优势的测算结果显示,兵团农业产业在产出效率上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而其主导产业也显示出较强的规模优势,这表明兵团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表明,依托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是农业产业链延长的关键,而这恰好是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短板”。目前兵团棉花、番茄等主导产业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不足5%。因此,围绕兵团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做好原料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作,积极开发终端产品,创建具有兵团特色的知名品牌,形成“龙头企业拉动,知名品牌带动”的发展格局,以此提高兵团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应成为兵团今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和重点。
[1]吴群.新时期农业产业化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5.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2-23.
[3]王海平,张红丽.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石河子垦区主导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2):10-15.
[4]梁山.河北省区域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6):92.
(责任编辑 迟凤玲)
The Leading Industry’s Selec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Taking XPCC as an Example
Fu Jincun,Li Yuxin,Mei Xiao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China)
The selection of leading industry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Guided by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XPCC and its neighboring provinces.The results shows that efficiency advantage is showed in almost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of XPCC,but its scale is varied in different industries.Thinking about both efficiency and scale,the industries of cotton,tomatoes,grapes and sheep show stronger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so we can chose those as the leading industry for XPCC’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Based on the conclusion,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useful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inves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leading industry;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XPCC)
F303.3
A
国家软科学项目“新疆构筑向西开放格局的支撑体系建设研究”(2009GXS5D131)和新疆生建设兵团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兵团农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09ZD002)。
2010-08-10
付金存(198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