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以江苏高校为例

2011-09-28 07:44丁兰华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动因政治大学生

沈 卫,吴 芳,丁兰华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以江苏高校为例

沈 卫,吴 芳,丁兰华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

通过对江苏4所高校104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超越时空的虚拟性;二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内容广泛、渠道多样;三是认知和行为脱节,理性和非理性共存;四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双重效应,既能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政府决策,又易导致大学生或参与失度,或远离现实政治,甚至危及政治稳定。因此,必须通过高校教育引导、政府政策调控、个人自我修炼三方协同努力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和质量。

江苏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与分析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指出,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不是被暴力和金钱所控制,而是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中。而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为媒介,通过网上发布政治信息、网上选举、网上评论和讨论、网上民意调查、网上信访等方式参与并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它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正在有力地推动中国政治文明的创新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其政治参与的成效关系着社会民主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积极对策,对于理解大学生参政愿望,引导他们自主有序地参政并促进其社会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和学校类型,选取江苏省苏南和苏北的学校4所,其中本科和大专层次的院校各2所。它们是江南大学、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盐城工学院、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随机调查了各年级的学生,共计1047人。收到有效问卷1044份,有效回收率为99%。统计数据可以基本反映我省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际。

2.研究工具

在参考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五个部分:一是政治信息的获得与网络信任度调查,主要了解大学生网络认知和信任度;二是关注内容与参与路径调查,主要了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三是关注频度及其动因调查,主要了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程度和原因;四是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调查,主要了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态度和具体行为;五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和建议调查,主要了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探寻解决办法。

3.数据处理

课题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频度分析。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1.大学生政治信息的获得与网络信任度

从表1可以看出,在现有政治信息获得的渠道中,网络占38.5%,比电视或报纸高出5个百分点。在“网络政治信息的信任度”调查数据中,信任和比较信任的超过半数,占55.8%。可见,网络已经超过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受到大学生青睐,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生活影响明显。而“课堂”获取政治信息很少,只占9.1%。这表明,课堂教学的作用发挥不够,这应该引起高校工作者重视。

表1 大学生政治信息的获得与网络信任度

2.大学生网络政治的关注内容与参与路径

表2显示:大学生网络“关注的政治事务”涉及广泛,国际和国内、政策性和事务性的都有。其中,“国际局势”、“国家重大政治决策的出台”、“反腐倡廉”和“两岸关系”名列前四。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会的热点问题表现出很高的政治热情,关注着社会的进程与发展,有理性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但是其政治认知肤浅,比如“法律法规的出台”关注不够。政府官员与网民的网络互动、政府在线调查和网络政治动员是大学生欢迎的政治诉求形式,尤其是与政府官员互动,比其他的形式多出几个百分点。“获取网络时政信息”比较直接,“引擎搜索”和“直接访问”占70%说明了这一点。大学生参与渠道多样,对相关网站比较熟悉。

表2 大学生网络政治关注内容和参与路径

3.大学生网络政治关注频度及其动因

网络政治关注频度反映了在校大学生关注政治的频率,是衡量他们关心政治的重要标准之一。从表3的答案选择看,当代大学生对政治有了一定的关注度,但关注的频度不太高。而网络政治参与的动因比较复杂,有57.7%的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属于信念动因;有21.8%的认为“有话要说,一吐为快”和10.6%的认为“凑个热闹,无聊说说”,这说明,大学生网络参与存在宣泄式的“愤青”和指向不明的非理性倾向,归为情绪动因;有5.1%的认为“事关个人利益才发言”,这是利益动因。“其他”因素占4.9%,其中有人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无后顾之忧,能发表真实言论”,这说明网络本身的优势也是动因之一。

表3 大学生网络政治关注度及其动因

4.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

网络政治参与包括参与意识,也包括参与行为。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大多能正确看待网络利弊,具有基本正确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

但是我们也看到,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网络参与意识同参与行为存在矛盾。大体有两方面表现:一是知行不一,不积极参与网络维权。如:当问及“对政府网络决策征询意见的反应”时,只有22.2%的大学生“积极响应”,而多数停在“关心但不参与”。当问及“参与过网上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情况时,7.0%大学生“经常参与”,56.5%的大学生“有时参与”,36.5%的大学生“从未参与”,也表明大学生的参与行为比较薄弱;二是参与行为单一,不善于利用网络维权。如:当问及“权益受到损害时,是否利用网络维权”时,“没有行动”者占了近九成。

5.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表5可知,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环境满意度中等。当问及不满意的原因时,大学生认为网络民主参与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政治参与渠道不畅、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网上提供的信息不可靠、政治参与的作用不大”等,这些问题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顺利进行。不过,面对问题,大学生还是积极地对“完善网络政治传播”提出建议。在这些建议中,除了鼓励网络言论自由、完善相关立法、采取网络实名制等政策和环境方面的外,最为突出的是大学生提出了“加强网络自律”,且比例占了45.1%,位居第一。可见,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律的重要性。

表4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

表5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三、结论和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显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特征:一是从广度和深度上讲,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超越时空的虚拟性。这有利于大学生拓展政治视野和言论空间,使大学生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得到了保证。而由此引发的效能缺失感,也极易影响其政治参与行为的发生;二是从参与内容和路径上讲,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内容广泛,渠道多样;三是从参与主体行为特征上看,认知和行为脱节,理性和非理性共存,给网络政治参与带来困扰;四是从参与效果上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双重效应,既能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政府决策,又易导致大学生或参与失度,或远离现实政治,甚至危及政治稳定。

针对现阶段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结合影响其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质量和水平。

1.高校教育引导

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利用“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知识和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参与观,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政治理论知识内化,升华为自觉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塑造健康的政治参与型人格。

2.政府政策调控

调控主要指执政党、政府、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对网络政治信息传播的环节、质量、流向、流量和导向等给予的监管调节和约束,使网络政治参与有章可循。其手段有技术调控、制度调控和法律调控等。在调控时要把握好适度原则,使网络政治参与者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3.个人自我修炼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建立在个体的自主性、选择性基础之上的自觉、自愿的政治行为。作为网络政治群体的成员,大学生要注重自我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社会化水平。

[1]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郝继明.网络政治参与的动力、阻力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1).

[3]师妍.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心理及行为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5).

[4]侯丹娟.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5).

[编辑:张雪梅]

G 646

A

1671-4806(2011)02-0053-03

2010-12-25

2009年度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09SJD880068)

沈卫(1967— ),女,江苏常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吴芳(1981— ),女,江苏无锡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年文化;丁兰华(1981— ),女,江苏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动因政治大学生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