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钧
拜访剧作家曹禺
曹树钧
1986年作者于曹禺上海寓所采访曹禺(右)
电视传记片《杰出的戏剧家曹禺》,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曹禺生平和艺术成就的艺术传记片,由中央电视台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摄制的,是在曹禺先生亲自关怀和指导下完成的。
为了通过电视向全国人民介绍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曹禺,1987年初我应中央电视台之约,执笔撰写了六集电视传记片《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初稿。
这一电视传记片文学脚本,以曹禺创作的六部剧作,尤其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这五部经典的创作经过与艺术特色为重点。分《一声惊雷》、《探地狱,盼“日出”》、《“原野”的觉醒》、《“中国,你是应该强的!”》、《奔向新天地》、《辉煌<胆剑篇>》六集。其中第四、五集,集中反映曹禺抗战时期在重庆、江安等地的生活与创作,并包括传主的主要经历与重要戏剧创作活动。
电视传记片《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初稿本打印出来之后,为了进一步修订丰富、充实传记片的内容,摄制组决定拜访曹禺先生。打印稿事先请曹禺过目。这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与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几位同志来到曹禺的上海复兴西路寓所,登门聆听意见。
在小客厅稍等片刻,便见一位七十开外的老人从楼梯上缓步走了下来,他穿一件中式棉袄,戴一顶绒线软帽,脚上是一双普通的布鞋,手里拄着一根拐杖。如果走在大街上,谁也不会想到这就是当年写出轰动剧坛的《雷雨》、《日出》的剧作家,准以为他是哪个公司退休的职员呢。
我们刚将来意说明,曹禺就说:“我写的东西不多,不值得拍电视传纪片。你们应该拍郭老、巴老,还有夏公他们,他们才真值得拍。”我对曹禺说:“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总的打算,这几位他们都已列入计划,巴老已经拍了,郭老四川电视台已经找人写成了脚本,正在筹拍。”曹禺这才说:“既然你们一定要拍,那么需要了解什么,你们就随便问吧。”
于是,我就依照预先想好的访问提纲,提出一些问题,请曹禺先生畅谈。“曹禺先生,听说你从小就酷爱戏剧,能否具体谈谈?”
“我可以说从小就是一个戏迷,看的戏多极了。谭鑫培谭家的戏,从谭鑫培、谭富英到谭元寿我看了四代。余叔岩的《打渔杀家》,龚云甫的《吊金龟》,刘鸿声的孔明,杨小楼的黄天霸,许多曹操戏,还有韩世昌的昆曲《夜奔》等等,多得数不清。我告诉你,在南开的时候,我还演过京戏,《打渔杀家》我演肖恩,《南天门》我演曹福……”
“万老,听说你还看过不少文明戏,能记得起剧名吗?”我问。“年代久了,让我想一想。记起来了,我印象中看过《新茶花》、《洪承畴》,还有秦哈哈演的戏,他的演技绝妙,我至今还有印象。”
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我经常结合曹禺的剧本问及一些有关的演出情况。在谈到《全民总动员》(即《黑字二十八》)演出情况时,曹禺兴致勃勃地说:“这个戏的演出可以说集中了重庆的所有大明星,白杨、赵丹、舒绣文、魏鹤龄、张瑞芳、王为一、章曼苹等全来了。那时是搞统一战线,张道藩也上了台。连我这个五音不全的人也扮演了一个资本家侯凤元。我记得排戏的时候,我对女儿莉莉(白杨饰)说:‘我们走吧!回家走吧!再等下去,倒不是献花,成了献丑了。’我说完‘不是献花’,停顿了一下,然后说出‘成了献丑了!’不知怎么搞的,一说完几位演员便哈哈大笑,扮演我女儿的白杨尤其笑得凶。排几遍,她笑几遍,戏简直排不下去。没有办法我只好对凌琯如下了死命令:‘湖南妹子,就你在旁边笑得凶。不许再笑了。琯如是我的学生,不敢不听,这才将戏朝下排……”
“1939年你创作的《正在想》,为什么取《正在想》这个剧名?”接着我又提了一个许久想问的问题。
这事同阎哲吾有关。剧专筹备四周年校庆,要我写一个新剧本。演出的事由阎哲吾管。他三天两头派人来催,问剧本写好了没有,催得我烦死了。一天,他又带两个学生到我家来催了。我火极了,大声说:‘正在想,正在想!你别老催好不好!’阎哲吾当时站在那儿下不了台。我马上语气婉转地对他两个学生说:‘写剧本是个细致活,不能老一个劲地催。好比母鸡下蛋,你看母鸡每天伏着不动,其实,蛋体里的小鸡正在成形。终有那么一天,不用你们催,那小鸡就破卵而出。你以为母鸡不慌不忙、老伏着不动,其实,它正紧张地工作着哪!’一番话说得阎哲吾和他那两个学生都笑了。后来,我索性将写出的剧本取名为《正在想》。”说完,曹禺开怀大笑。
当谈到曹禺童年生活时,为了叙述的方便,曹禺还在我的笔记本上画了一张简略的万公馆平面图(曹禺原名万家宝,他的家,人称万公馆。——笔者注)。他一边指着图,一边说:“这儿是我家的大客厅,我父亲万德尊会客的地方。这儿是小客厅。后面靠里一间是我的书房,我就住在这里。”在小屋旁边,他又画了两道线,“这里是一个胡同,小时候,我经常听到逃难的灾民卖孩子的叫卖声,听了让人难过极了。那时,我小,心里害怕,睡不着就老缠着保姆段妈,要她给我讲故事。段妈也是从农村来的。在漆黑的深夜里,她给我讲了一个又一个农村破产农民流离失所的故事,又讲了她自己惨痛的家史。她的遭遇真是凄惨极了……”讲着讲着,曹禺的眼睛湿润了。他的这一回忆,使我顿时对曹禺为什么能塑造出鲁妈、陈奶妈(《北京人》中的一个人物)这些劳动妇女的感人形象有了更深切的了解。
经过长达数小时同曹禺先生直接的交谈,初稿如何修改,我心中便更加明确。过了两周,电视传记片定稿很快写出,经领导审阅后,摄制组便开始了长途跋涉的拍摄。天津、南京、四川是三个拍摄的重点。
当时电视是当代影响力最大的传媒。这一时期曹禺的剧作已经通过电视传播在全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增强传记片的可看性、生动性,我们有意识地穿插了《雷雨》、《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家》、《王昭君》七部舞台剧的演出片断,和电影《日出》、《原野》的片断,全面地介绍了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1988年7月,电视传记片拍摄完成,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由中央台第二次向全国播出。1991年,此片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话剧展览”上向外国朋友播放,第一次通过电视系统地介绍了曹禺的创作道路和艺术成就。我们向曹禺先生赠送了一盒录像带(当时尚无VCD,为永久保存,现此片已翻拍成DVD),当面向他致谢。
(本文作者为曹禺研究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张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