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冬
《桃花心木》一文主要介绍了在作者林清玄的老家,有一个种桃花心木的人,他不按正常规律给树苗浇水,有些树枯萎了,而活下的树苗却能长成大树。作者疑惑不解,老人告诉他: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从而悟出育人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作者重笔浓墨地叙述了种树人如何种桃花心木,“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种树人太懒,还是太忙?都不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枯萎呢?”在作者的询问下,种树人告诉他,“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寻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从而看出种树人栽树的“不确定”是别有用意,是在培养树苗自己吸取养分,自己成长的习惯。作者在结尾写的“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既呼应开头的“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又点明这些树已学会如何生存。它们不依赖,不脆弱,已能独立自主,努力成材,印证了种树人的话。
作者从种树想到育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不确定”照应上文,种树人管理树苗没有规律,不定时,不定量。同样,父母的百般呵护,无微不至的照顾也会使孩子养成依赖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想获得自理能力,必须让孩子经过生活的考验,在不确定的生活中磨炼自己的意志。让孩子自己学会生存,学会自立,培养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由事而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丝毫没有突兀之感。
【配合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桃花心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