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在天
——翼龙

2011-09-27 01:31
生物进化 2011年1期
关键词:季氏热河翼龙

飞龙在天
——翼龙

翼龙是一类与恐龙亲缘关系很紧密的会飞行的爬行动物,它们与具有中生代陆地霸主之称的恐龙几乎同时产生于约2.3亿年前的晚三叠世末期。翼龙是生命历史上最早克服地球吸引力的脊椎动物,能够自由地在空中翱翔。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将近1.6亿年,最后与陆地的恐龙类,水生的沧龙、蛇颈龙类等同时代的其他爬行动物,同时绝灭于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翼龙类的骨骼构造独特:头骨多孔,前肢特化为翼,它们的第四指(飞行指)的各个指节极度加长,后肢退化,骨壁薄及骨骼高度中空,与同时代的其他脊椎动物相比,翼龙化石保存的几率相对少,从而导致发现的翼龙化石相对稀少。

传统上,翼龙类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群:一类为较原始的“喙嘴龙类”(也称之为非翼手龙类),它们的头和颈部短、具有相对短的翼掌骨及长的尾部 (蛙嘴龙类除外),一般产生于晚三叠世而绝灭于晚侏罗世;另一类为比较进步的翼手龙类,它们的头和颈部长、具有相对长的翼掌骨及短的尾部,始见于晚侏罗世,绝灭于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翼龙化石大多发现于海相或者是滨海相的地层中,多数与海洋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真正在陆相沉积中发现的翼龙类要少得多,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蒙古的陆相地层中有极少数保存得相当完好之外,我国是陆相地层中发现翼龙类化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杨钟健于1964年首次记述了产自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的翼龙化石——魏氏准噶尔翼龙(Dsu n ga rip te rus we ii),之后研究者相继在陆相沉积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化石。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辽宁西部及其相邻的内蒙及河北部分地区的陆相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翼龙类化石。截至2010年,中国共发现了隶属12个科的34个属的翼龙,并且新的化石标本还在不断地被发现。

我国辽西的热河生物群得天独厚的化石保存条件,让以往极难保存的翼膜和毛发都清晰可辨,其中热河翼龙是目前世界上保存翼膜和毛发最好的标本之一。除了翼龙的成体外,2004年又报道发现了翼龙的胚胎,从而解决了翼龙是否卵生这个历经数百年的争论。这一化石的发现,不仅表明翼龙是卵生的,而且说明翼龙出生后不久可能就具备飞行和类似早成性鸟类能自主觅食的能力。

熟悉生物学的人都知道,现在生活的爬行动物都是冷血动物,令你想不到的是,翼龙类虽然也属于爬行动物,但它们很有可能是温血动物。最近,在我国辽西也发现了长“毛”的热河翼龙,这进一步证明了翼龙为温血动物,至少部分小型翼龙是这样的。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些与热河翼龙共生的长有羽毛的恐龙,如中国鸟龙和尾羽龙等,这说明一些小型兽脚类恐龙是温血动物,而翼龙也是温血的就不足为怪了。

热河翼龙

热河翼龙复原图

热河翼龙是种小型蛙嘴龙科翼龙,模式种为宁城热河翼龙(Jeholopterus ninchengensis),也是该属目前惟一一种。热河翼龙的化石发现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道虎沟化石层,其时代可能是中侏罗纪或早白垩纪,化石分别保存在两个岩板上,包含了保存良好的碳化皮肤纤维,以及争议性的毛或原始羽毛。热河翼龙属于蛙嘴龙科,头颅骨的宽度比长度长,并具有非常宽广的嘴部。

达尔文翼龙(Da rwin o p te ru s)

达尔文翼龙为中等大小的翼龙类,发现于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中侏罗世髫髻山组,距今大约有1.6亿年,是目前已知唯一由原始的非翼手龙类向进步的翼手龙类演化的过渡类型。达尔文翼龙的发现,填补了由原始翼龙类向进步翼龙类演化的空白,有可能打破将翼龙类分为两大类的传统观点。

达尔文翼龙是肉食性动物,用其长而具有尖锐牙齿的上下颌,在快速掠过树枝或树叶时抓取食物,非常类似于现在在树林和灌木丛间掠食昆虫的蝙蝠。

达尔文翼龙的发表,适逢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奠基者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和他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因此研究者特将之命名为模块达尔文翼龙(Darwinopterus modularis)以纪念这两大重要事件。

季氏华夏翼龙(Hua xia p te rus jii)

季氏华夏翼龙的化石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市九佛堂组,属于古神翼龙类,其种名季氏是献给研究了热河生物群第一件翼龙标本的季强博士。季氏华夏翼龙颅骨高405毫米,下颌高25毫米,长141毫米。化石保存在常州中华恐龙园。除本种外,华夏翼龙属还包括具冠华夏翼龙(Huaxiapterus corollatus)和本溪 华 夏 翼龙(Huaxiapterus benxiensis)等。

含胚胎的翼龙化石

猜你喜欢
季氏热河翼龙
有话如是说
季氏姐弟:华人中的翘楚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翼龙冲天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翼龙Ⅱ”好威风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探究“称谓”背后的深意
——以称谓为教学切入口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中不可忽视的三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