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泰北
证严法师:台湾最美丽的女人
文/郭泰北
证严法师(1937年5月11日—),俗名王锦云,法名证严,法号慧璋,出家前自号静思。台湾台中县清水镇人,慈济基金会创办人,皈依印顺长老为师,秉持师命“为佛教,为众生”,慈济功德会的会众多尊称其为上人,又因驻锡在花莲,早期被称为花莲师父。
台湾的《天下》杂志曾经举行一次评选:谁是400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结果,评选的前50名影响力人物中,证严位居第二。她的伟大善行,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赞誉。
证严法师生于台湾日治时期末期,自幼过继叔父为长女,称呼叔婶为父母,并随着迁居丰原。其父经营剧院,往来丰原、清水、潭子等台中县市之间,家境小康;证严法师从旁协助,分担家务,事奉父母至孝,当地人唤之为“孝女”。
证严十五岁时,母亲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开刀。在那个年代,手术风险很大,心急的她为母亲祝祷、虔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并发愿“愿从此茹素、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为母亲增寿祈福”。许是孝行动天,母亲的病未经开刀手术,服药痊愈,她也因此开始茹素还愿。
二次大战美军空袭轰炸,见证战争的残酷,引发证严无尽忧思。1960年,其父因脑溢血过世。证严哀痛逾恒,开始思索人生道理;后至丰原寺,妙广法师赠其“解结科仪”。证严为父做佛事前往慈云寺拜《梁皇宝忏》,体会到经文中因缘果之业力以及人生无常之道理。
证严法师的父亲逝世以后,经当地慈云寺出家师父引荐,前往台北县汐止静修院,准备出家,三天后被母亲寻回。慈云寺出家众奉行百丈禅师家风,一反当时台湾佛教“拜经忏”的风气;对后来证严出家理念的坚持,很有影响。证严后来又随着慈云寺修道法师再度离家,由台中前往高雄,再转台东县鹿野乡。
证严法师与修道法师在花莲、台东几经波折,十分劳苦,先后移居鹿野王母庙、知本清觉寺、玉里玉泉寺、花莲东净寺、台东佛教莲社。寄住在佛教莲社时,至信徒家中做客,在其府中见日文版《法华经大讲座》,才发现法华三部中的《无量义经》及《观普贤经》。阅读《无量义经》时,看见“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
1962年秋,25岁,没有剃度师父,证严自行落发,静静踏上僧侣修行的生涯。1963年2月,台北市临济寺开坛传戒,临入戒场前,证严于慧日讲堂礼上印下顺导师为师,导师叮嘱:“你我因缘殊胜,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并取了法名“证严”,字“慧璋”。行了简单的皈依礼,即尽速赶到临济寺,顺利地受了三坛大戒。
回到花莲后,证严住进普明寺后只有四坪大的小木屋,开始礼拜《法华经》,研究法华教义。因为不受供养,生活很艰苦。1963年10月,移单至花莲慈善寺讲《地藏经》,前后约八个月时间,法缘兴盛。静思精舍多位资深的僧众弟子即是当年的结缘众。后来,证严带着这几位弟子回到普明寺借住,在殿后结伴修行。
证严立定修行清规,自力更生,直到今天,静思精舍所有的开销,仍是常住二众弟子做蜡烛、豆粉和出版品来维持的,从没动用到慈济基金会一分一毫的善款。1966年,上印下顺导师应台北文化大学礼聘讲课,离开嘉义妙云兰若,希望证严能带弟子们到嘉义主持兰若。但是证严已在花莲数年,平常跟随她修行的两位老人家及三十位信徒,都舍不得她离开,联名上书导师挽留。证严陷入两难的取舍中,但随着因缘的牵引,终于还是留在花莲,并展开慈济会务。
证严29岁时,决定创办慈济功德会。创办慈济功德会的初衷源于一件事情——1966年初,她到诊所探望弟子生病的父亲,当她从病房走出来时看到地上有一滩血迹,但是人却不见了,听旁边人说,是一个山地妇人小产,由四个年轻的山胞轮流抬着,走了八小时的山路,流了一路的血,才到这里。到了这里,已经昏迷了,医生说要八千元医疗费,才能为她动手术,可是山地人钱不够,医院又不愿免费,所以他们只好又将病人抬走了。
不可遏抑的悲痛在证严心里排山倒海地撞击着:一个女人要生产,因为没有八千块钱被赶出了医院,两条命生死未卜!从此,证严坚定一个心愿:一定要成立一个可以济贫救苦的团体!
因缘巧合,此时花莲海星中学三位修女来向法师传教,他们谈彼此的教主、教旨、教义。修女临离去前说:“今天终于了解佛陀的慈悲确实很伟大。不过,天主的博爱是为全人类,我们在社会上建教堂、盖医院、办养老院,传播博爱之情。那么佛教对社会可有什么具体贡献呢?”证严心情顿时沉重起来,佛教徒经常为善不欲人知,但大都各做各的,只以隐名氏的名义默默行善。可惜这份丰厚的爱心,零散缺乏组织;证严于是决定将这股力量组织起来,先从救人做起。
1966年5月14日(农历3月24日),“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正式成立。
慈济的慈善济贫工作,由六位同修每人每天生产一双婴儿鞋开始。证严又利用屋后的竹子,锯成三十个存钱筒,发给在家信徒一人一个,要她们每天存进五毛钱。以此行动号召社会众生每天从菜蓝子里节省五毛钱来救人!
信徒们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干脆请善主每个月缴十五元呢?证严说:“希望你们每天提起菜篮子即投入五毛钱,临出门前就有一颗救人的心,节省五毛钱,即是培养节俭的心与爱人、救人的心。”
于是这三十个人,每天提起菜篮子到菜市场,逢人便欢喜地宣扬,“我们每天要存五毛钱!我们有一个救济会,我们要救人!”“五毛钱也可以救人”的消息不胫而走,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千手千眼救助苦难的功能很快就发挥了;功德会成立的第二个月,即帮助一位大陆来台、孤苦无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饭给她,为她清理环境,直到她往生后安葬为止。一桩艰辛、伟大的济世工程就此开展。
这时,有许多信众要求皈依,证严为了让功德会招募更多有心的会员,提出两项基本条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须做“慈济功德会”的会员;二、皈依的会员,要实际负起“慈济功德会”的社会救济工作。慈济功德会创办初期,证严与弟子们局促在二十坪不到的普明寺里,一方面从事加工品制造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功德会会务,场地实在不敷使用。后来在证严俗家母亲协助下,于1969年迁入静思精舍现址,依旧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清净庄严、朴实无华的“静思精舍”,是慈济永远的后盾,也是全球慈济人心灵的故乡。
中国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向证严法师赠送礼物
台湾慈济功德会址
慈济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难之行,予乐拔苦;慈济的精神是“诚、正、信、实”,并希望以事理圆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万蕊心莲,同造爱的社会。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证严创办的慈济功德会已经实力雄厚,名声远播。从最初竹筒里节省下五角钱开始,至今已募集到上百亿资产;从最初只有30多个信众到现在已有400万会员;从小小的台湾花莲起步到全球60多个国家都设有慈济分支机构;从救助第一位孤苦无依的老太太到赈济台湾几万户贫病无依的大众,甚至援手中国大陆,远涉南非、阿富汗、朝鲜、科索沃等世界各地;每有灾难发生,慈济人总是以超过政府的速度最先赶到协助救援地。无论印尼的海啸、中国的SARS,包括一些国家的骨髓配对,其中都有着慈济的救助;不管是做环保,还是干细胞移植等功德之事,慈济都做到了其他组织无法做到的最好境地。人们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慈济义工,他们中有不同国籍、种族、宗教信仰的老板、巨富、高级行政人员、明星、家庭妇女、学生……纷纷投身于慈济事业之中。在台湾,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多多少少参加过慈济教育、文化、医疗、慈善的事业或活动。
证严法师这样一个清瘦、平实,瘦弱的女性,从五毛钱积善起家,为何能够创建起一个掌握了上百亿资产的长寿组织、拥有千秋万世、济世救人的宏大事业?其伟大奇迹的奥秘究竟在哪里?
证严法师说:“我相信佛陀说的人性本善。众生都一样,佛有多大的爱心、慈悲心,众生就有多大的爱心与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能功能,众生就将有多大的智能功能,他们的智能功能只要予以启发,就是一种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实的快乐。一般人总以为有钱就是幸福,因为穷人难免贫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让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体生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树,一层一层的剥,到头来都是空的,只有真实恒持的慈悲喜舍,才能获致世间最美的境界。”
慈济人以智慧相结合,以爱心相扶持,闻声救苦,实时解难,发挥“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功能,使慈济所及,家家得安康,处处有温暖。
证严法师倡导与践行的这种大爱精神感动了世界,她曾多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获得“社会服务奖”、“麦格塞塞社会领袖奖”、“国际和平奖”、“医疗奉献奖”,有人称她为“东方特蕾莎”,有人说她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台湾民众则评选她为宝岛“最美丽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