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的探索者许琳
——孔子学院蓬勃发展访谈

2011-09-27 09:04游珊珊
决策与信息 2011年3期
关键词:外国人跨文化汉语

文/游珊珊

跨文化交流的探索者许琳
——孔子学院蓬勃发展访谈

文/游珊珊

从2005年12月第一家孔子学院成立至今,孔子学院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历程,五年来,我国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中学合作,开设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泰晤士报》公布的世界前200名大学里,开设了孔子学院的有60所。可以说,中外在孔子学院的合作上正处于“热恋期”。国务院参事、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夜以继日从事跨国文化交流,付出了苦行僧式的艰辛。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许琳道出了耕耘的喜悦。

记者:2010年12月,孔子学院满五岁了,你们走过了什么样的发展路径?

许琳:过去的30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外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背后一定有文化的因素,因此他们渴望了解中国文化,也需要一个路径来了解中国。就像“脚”和“鞋”的关系一样,外国人需要了解中国文化,而对于中国来说,自家很美丽的“鞋”原来只是摆在货架上,只有自己欣赏,别人并不了解。现在,通过孔子学院的平台,“鞋”和“脚”找到了搭配的渠道,并且能够在磨合中逐渐相互适应。

记者:您谈到,现在中国文化这双“鞋”穿在了外国人的“脚”上,但这个过程需要磨合,那么这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

许琳:最明显的是教师问题。首先是数量不足。2005年我刚到汉办工作的时候,外派的汉语教师不到60位,而现在,则是7000名,但依然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我们外派的老师面临着转变思维和教育方式的挑战。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但国外的孩子接受的则是按兴趣学习的方式,喜欢互动活跃的氛围。曾经有些老师遇到过这种情况:一堂课下来,学生都散了。老师们不得不开始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制作十二生肖的脸谱,让孩子装扮成小兔子、小老虎,在游戏中给他们讲解,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让孩子对比较难学的汉语产生兴趣。

记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是不是会对外派的老师进行一定的培训?

许琳:派出去的老师都要经过培训。去年我们培训了10000人:中外方院长全员培训,3000多人;派出去的老师和志愿者3000多人,对他们岗前培训,包括教法、教材、跨文化交流、才艺培训等;还有3000多人是教材培训,邀请国外中小学校教授汉语课的老师到北京来体验,也告诉他们我们教材的编写思路,以及如何使用。

记者:第五届孔子学院大会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说明国家汉办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那么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许琳:我们现在正在尝试开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而且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比如去年语言培训收费已经达到了我们总支出的10%,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已经很理想。

此外,传播中国文化单靠政府的力量还不够,它应该是不同的机构各有分工。但目前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学生就业等都还只是汉办在负责,未来我们也考虑与更多的机构开展合作,比如启动企业的力量等。

记者:启动民间的力量或许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许琳:是的。孔子学院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比如我们老师的待遇就有待提高。他们非常辛苦,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老师会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困难,例如在非洲个别国家,有些老师坚持工作在五十多度的高温环境中,有时还会面对很多疾病的困扰。

许琳(前排右)与美国大学理事会主席卡珀顿、亚洲协会副会长薇薇安出席全美汉语大会开幕式。

中国赴美国志愿者教孩子们画中国画

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儿童在学汉语

我们的老师承受住了压力,有的甚至主动把自己的任期一延再延,但是我们不能永远只依靠他们的精神力量来传播中国文化。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好的待遇,这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这需要我们采取更多的办法。

记者:目前,国内对孔子学院的认识大部分还停留在中国文化传播上,那么孔子学院有没有利用东西文化沟通桥梁的优势,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起到促进作用?

许琳:孔子学院的开设对于中外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首先,通过学习汉语,外国人更加了解了中国文化。他们意识到,中华文化不是意识形态的东西,而是一种普世文化,其中蕴含着对人类都有积极意义的元素。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孔子学院,外国人能够全面了解到真实、生动的当代中国。

对于中国来说,孔子学院增强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信心。孔子学院办起来后很多人发现,原来外国人非常喜欢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应该更加积极地走出去。同时,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也开始自省了。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也需要接受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洗礼。封闭的文化不会向前发展,只有在与世界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的文化才会不断发展。

除此之外,孔子学院很重要的一个贡献是,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教育国际化。在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学习国外教育的精华。而且,孔子学院是最好的渠道和平台,吸引更多的国外学者关注中国,到中国来做更多的交流。

记者:跨文化的交流是一项开拓性事业,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期待它的持续发展,您有什么体会?

许琳:文化传播者必定是苦行僧,我真觉得是责任重大,任重道远。而且,我们的工作赶上了好时候,世界想要了解中国,所以我们得抓住一切时间和机会,让外国人来了解中华文化,因为这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这项工作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我们现在做的,对中国,对中华民族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久远和光荣的事情。我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继续好好做,争取做得更好。

(摘编自《人民画报》)

猜你喜欢
外国人跨文化汉语
学汉语
外国人学汉字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外国人如何阅读王维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