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工组织“晒”全球工资
最近,国际劳工组织(ILO)公布了一份名为《2010/2011全球工资报告》的调查报告,“晒”出金融危机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工薪阶层的收入变化状况。
这份报告分析了115个国家的工资数据,涵盖了全球94%的劳动者,相当于全球工资总额的98.5%。
结果显示,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工资平均增速(不包括中国)为2.2%;而2008年和2009年,工资增速分别降至0.8%和0.7%。而囊括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二十国集团,工资平均增速(不计中国)降幅更为明显,由2007年的1.8%,降至2008年和2009年的0.5%。
工资降幅最大的是东欧和中亚地区,官方数据显示,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 2007达到惊人的 17.0%,2008年迅速降至10.6%,到2009年再度下滑至-2.2%。
从该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俄罗斯来看,根据俄联邦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该国实际工资平均增速连续两年大幅下滑,从 2007年的17.3%,降至2008年的11.5%,和2009年的-3.5%。该地区另一个大国乌克兰的工资平均增速2009年甚至一度降至-8.9%。
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也并不乐观,在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28个发达国家中,2008年有12个国家的实际工资水平下降,2009年则有7个国家下降。
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危机期间工资出现负增长。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实际平均工资增速为-1.1%,但这一数据在2009年出现明显好转,达到1.5%。
日本情况更为严峻,实际平均工资增速在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为-1.9%,再度引发对工资和价格通缩的忧虑。
由于支柱产业银行业出现巨额亏损,冰岛成了受危机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发达国家,该国的实际工资水平2008年和2009年累计跌幅为12.9%。
就连一向领跑欧洲经济的德国也难逃工资水平下降的魔咒,实际早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该国工资水平就已出现下降趋势,2006年降幅为0.9%,此后降幅虽逐步缩小,但始终未摆脱下降通道。(刘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