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应保 袁晓丽
摘要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衡量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否实现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教学过程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领悟教学要求,促进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 优化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034-01
为了创设最佳教学情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遵循小学生认识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多角备课——认知激情——明理导行——巩固延伸”来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领悟教学要求,促进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一、充分准备,有的放矢
课前准备是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课前准备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钻研教材。首先,认识教材层次,掌握本年级的要求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便安排全学期的授课计划,在此基础上仔细研究每篇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观点,明确教学要点及课后活动的作用等。
查阅资料。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具体化和有针对性,教师可以翻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借助资料或对课文作适当的补充,或配合教材教学的内容选用地方教材,如教学《从小村庄看大变化》一课时,我选用了《可爱的荆门》、《凤舞九天》等地方教材,不仅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了教材内容,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内学到了更丰富的知识。
调查研究。一是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经常性的调查访问,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和所受到的社会影响。在进行有关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二是围绕教学目标,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在感知上奠定基础,以便更易接受课堂教育。
课前的充分准备,可以使教师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在编写课时教案就“水到渠成”了。
二、精心设计,提高效率
教必有法,教无定法。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以启发明理为主,根据不同的课型,注意改革教法。
知识教学趣味化。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采用小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和所感知过的生动材料,通过搞表演、做游戏、自己动手实验、开展相互竞赛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访等,把思想性寓于教学活动中,使他们学习时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不但听的进去,而且被知识所深深地吸引。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情景化。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启发,接受教育。可以巧妙地创设必要的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体验。如在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课时,我激情洋溢地介绍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孩子们随着国歌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凝望着黑板上的五星红旗,行少先队队礼。因此,适宜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要求,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领其情,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能力。
课堂结构多样化。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有偏重阐明道理的,有侧重行为训练的,还有注重政治、法律常识的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注意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课堂结构。对待偏重阐明道理的课文,如《我懂得了……》、《生命是宝贵的》等,我采用创(创设情境)、讲(讲清道理)、议(师生共议)、联(联系实际导行)的教学结构。对待侧重导行的课文,如《我是集体的小主人》、《以公民的名义》,则采用看(看课文插图与文字)、评(对主人翁的行为进行评价)、讲(讲清行为方式)、练(运用懂得的行为方式去实践)的结构,此外,还在教学中运用了导行式、自主式等课堂结构,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被激活,让每个孩子的情感都受到激发,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课堂结构多样化就为人人参与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三、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外训练外,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总之,优化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必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变化,从而改变过去课堂封闭、单一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育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