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军 丁文霞
(江苏中核华纬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1) 南京 210019)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 武汉 430079)
21世纪是提倡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世纪,而以步行、自行车、“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等为代表的慢行交通则是实现交通领域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末端衔接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如今这样一个由于城市人口剧增、机动车辆迅猛增长而导致城市交通现状日益严峻、城市人居环境日趋恶化的时代,发展基于慢行交通体系建设的城市低碳交通已是迫在眉睫.
慢行交通,是指一种有序的引导居民,从依赖私家车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大力发展和提倡通过步行、自行车等与公交系统的紧密结合,形成“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等方式的出行,以达到遏制城市资源浪费,较少小汽车出行量,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实现城市居民“最后一公里”的无缝有效衔接的交通模式[1].
由慢行交通的定义及表1,在同等的运行条件下(常速时),小汽车的乘客人均占道空间最大,摩托车其次,步行、自行车及公交车最小,这一点不难解释大量选择小汽车出行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罪魁祸首,而发展步行、自行车以及公交车等方式出行的慢行交通则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见图1).再从资源耗费的角度分析,同样的,选择小汽车出行的费用最高,摩托车其次,步行、自行车及公交车最小,这也充分说明了选择步行、自行车以及公交车等方式出行将有效的节省资源,符合城市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见图2).
表1 城市主要交通出行方式常速时的指标参数
图1 人均占道(交通拥堵)率图
图2 费用支出(资源消耗)量图
综上所述,慢行交通主要有:绿色环保、可缓解交通拥堵、适宜短程出行(如表2所列)、占用资源少、可覆盖城市各个角落、能实现“门到门”的“最后一公里”无缝衔接等等一系列的特点.
慢行交通是人类最基本、最贴近自然的出行方式.一座城市完整的交通体系中必定既有快速交通,又有慢行交通,二者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这种“一快一慢,快慢结合”的格局是城市交通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2].
在当今这样一个城市快慢交通发展失衡(快速交通空前发达,而慢行交通几乎为世人所忽略)的时代,发展慢行交通的重要性更是日渐显现.一座城市的快速交通系统再发达,也不能解决末端交通问题,“最后一公里”必然要通过慢行交通来解决.慢行交通所表现出来的出行成本低、绿色环保、占用资源少等一系列优点,都充分的显示了它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城市的低碳交通建设与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3].
我国的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出于对城市未来交通发展的需要和如今城市快慢交通发展失衡的严峻现状考虑,对慢行交通也都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推行慢行交通体系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其中表现相对突出的是上海市,该市于2007年就率先开展了《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研究》课题,并于同年随即推出了《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成为国内首个将慢行交通发展纳入城市交通科技重大课题进行攻关并以实际行动明确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占有重要性地位的城市.
武汉市在创建“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适时的推出了《武汉市城区免费自行车租赁实施办法》,资料统计显示,截止2009年底,武汉市免费自行车租赁站点已达到840多个.这一措施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武汉市快速交通换乘不足问题,减少了小汽车的出行量,降低了城市空气的污染程度.
遗憾的是,尽管上述城市已经零星的出台了一些发展慢行交通的措施,然而慢行交通在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领域中依然是处于弱势地位.重视程度不够,发展力度不足,发展模式欠合理等等依然是制约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的瓶颈.
快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BRT),即通过开辟专用公交车道,配备专门的公交车在车道上运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利用现代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的运营管理,使传统的公交系统基本达到轨道交通的运营服务水平,其投资及运营成本又较轨道交通低,与常规公交接近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而“快速公交+公共免费自行车”模式就是通过BRT的建设,同时在每个BRT站点处设置与之相衔接的公共免费自行车租赁站点,从而达到实现居民交通出行方式的无缝衔接、减少私家车等机动车辆出行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降低城市空气污染,提高城市居民出行效率的一种低碳和谐、绿色高效的交通运行方式[4-5].见图3~5.
本模式特点:(1)将BRT系统的大容量、快捷性与自行车系统的高通达性、灵活性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了两种不同出行方式的优势;(2)形成了一种“快慢结合、高效和谐”的交通出行模式,实现了低碳绿色出行;(3)用于建设该模式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少,易于规划、实施.
本模式适用区域:(1)街区规则布设;(2)城市人口众多,交通拥挤,城市道路利用率趋于饱和;(3)政府财政支出不足,用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充分.
图3 “快速公交+公共免费自行车”出行方式衔接模式局部示意图
图4 公共免费自行车租赁(PBRF)站点
图5 快速公交(BRT)站点
所谓“常规公交+自行车搭载”交通工具整合模式,是一种将常规公交客运车辆适当加长,在其加长部分的后区域设置乘客私人自行车托载区,从而让乘客能够随时随地保持公交与自行车的无缝对接,提高换乘效率的一种新型模式[6-8].见图6.
图6 常规公交车改造模型
本模式特点:(1)实现了交通运行方式的流动性衔接、实时衔接,最大限度的整合了自行车与公共交通两种交通资源的优势;(2)减少了自行车停放站点、租赁设施的建设;(3)有效的提高了自行车与公交车这两种慢行交通工具的换乘效率;(4)极大的降低了政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本模式适用区域:(1)快速交通系统不发达;(2)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或相对滞后;(3)政府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短缺.
“特殊自行车道+特殊步行道+常规公交系统”慢行体系综合规划模式,即通过特殊自行车道、特殊步行道的建设,结合常规公交系统,构造一种衔接灵活、运行有序、能最大限度发挥不同交通方式优势、有效缓解本地区交通运行恶化问题,改善区域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种基于慢行交通体系建设思想的低碳型交通综合规划模式.
图7所示的特殊自行车道并非日常所见的一般性自行车通道,而是特别为本系统设置的自行车专用通道,这种车道除了具有一般性自行车车道的只允许自行车一种交通工具行驶,严禁行人以及其他机动车辆通行的特点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车道上还涂有特殊的警示颜色(如红色、黄色或绿色),同时车道的入口和出口分别立有“特殊自行车通道”的警示标志.同样的,特殊步行道也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人行道.普通意义上的人行道,往往可能被机动车辆随意占用,在整个交通体系中毫无地位可言.而特殊步行道则不同,一旦这种规划模式确立,将通过交通法规的立法,给予它独特而充分的法律地位和不可侵犯的交通份额,同特殊自行车道一样,它有自己专门的警示标志和通行区域[9-10].
图7 “特殊自行车道+特殊步行道+常规公交系统”慢行体系局部规划模式示意图
本模式特点:(1)形如履带式双螺旋结构(如图8所示),层次分明,便于不同交通方式的有序运行,优势接力,衔接互补;(2)通过常规公交系统的外围构架,特殊自行车道的中环衔接,再加上特殊步行道的末端通达,三位一体,自成体系,成功的构建了慢行交通体系的良性运行模式;(3)系统规划的工程量庞大,需要政府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
本模式适用区域:(1)区域交通设施尚不完善,可规划空间较大,一般较适用于城市新区的交通综合规划;(2)政府财力雄厚,用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较为充足;(3)现有的不同交通出行方式已初具规模但较散乱,尚未有效整合,换乘衔接十分欠缺.
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研究是城市交通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低碳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对慢行交通不同实施模式展开了初步研究,为慢行交通在城市低碳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找到了切入点,给政府相关部门、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机构等在研究城市交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式方面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1]李 晔.《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解读[J].城市交通,2008,9(7):68-72.
[2]朱 洪.我国大都市交通发展的三大课题[J].城市公交规划与管理,2002,6(3):26-29.
[3]杜玉林,牛学勤.石家庄市区道路慢行系统问题分析及治理[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66-70.
[4]张 洋,赵一新,付晶燕.快速公交专用车道及站台布设模式选择[J],城市交通,2009,5(7):27-34.
[5]吕国林,张晓春.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策略及网络规划[J],城市交通,2008,6(7):47-49.
[6]管红毅.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交通学院,2004.
[7]朱 敏,邹南昌,周美玲.对天津市区自行车交通的思考和建议[J].城市规划,2003,3(4):61-64.
[8]王福定.我国自行车的未来与发展对策[J].规划师,2001,17(6):90-92.
[9]冯斐菲.创造适宜步行的汉城[J].北京规划建筑,2004(4):114-115.
[10]吴 震,彭国雄,杨晓光.中小城市干道交通流量流向特征及混合车道的使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5,29(2):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