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仲
中共重庆市委大院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的作用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Cour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文/张仲
重庆谈判暨侍从室旧址“尧庐”——重庆市委大院7号楼
在中国近代史上,重庆是一座价值斐然的城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36号(原德安里大院)内的中共重庆市委机关大院的历史,就是这座城市的历史缩影。在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抗战岁月中,此地,发生过许多关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和与中国之命运相联系的大事,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历史风云曾在此际会……
1891年重庆开埠后,法国天主教和基督教卫理公会美籍牧师锐璞,陆续在城郊曾家岩(现中共重庆市委大院)一带购置地产建房,修建了教堂“真原堂”等建筑。但直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曾家岩、大溪沟一带还基本是重庆市郊一处田园之地。1929年 2月15日,重庆正式建市后,开始掀起一轮新市区扩展的建设热潮。一些达官贵人、商贾巨子纷纷在此修建现代建筑风格的公馆。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此地形成了德安里、大溪高等级住宅别墅区。
1937年7月7日,中华民族对日本的全面抗战爆发。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太大,中国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在交通便利的沿海、沿江和平原地区与日军实行战略决战,中国政府遂决定政治、经济西迁,实行长期抗战的战略决策。
1937年11月20日,中央通讯社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一期抗战宣告结束。在武汉的中央机关向内地全面转移,至1938年底,国民政府各委、部、会机构及人员悉数迁入重庆。中央机构基本集中在大溪沟、德安里、罗家湾、上清寺一带。中国的卫国战争进入持久抗战的新阶段。
1939年5月5日,重庆成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令颁“重庆为国家陪都”。从此及后,重庆成为战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远东反法西斯的堡垒;成为世界新闻媒介及舆论最为关注的地区之一;成为与华盛顿、伦敦、莫斯科齐名之城;成为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勋爵所说的“战斗中国的象征”。
1938年12月9日,蒋介石自桂林飞抵重庆,国民政府的最高军事指挥部——军事委员会也随同来渝。重庆自此成为抗战中国的指挥中枢。时为中国实际最高首脑的蒋介石,抗战时期在重庆的主要居所有四处,即渝中区德安里、南岸黄山、歌乐山林园、南温泉小泉。其中德安里就是蒋介石在渝非常重要的寓居之处。1938年底至1946年,许多涉及中国和世界的军政大事皆在该区域发生。
原中山四路326号,即德安里103号(今中共重庆市委二号楼),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中山四路36号(市委机关大院)内, 1936年由华西兴业公司建筑部设计建造。 是一幢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座北朝南,一楼一底(底层下有一地下室),面阔25.1米,通高11米,共有房间10间。本系重庆富商丁次鹤私产,1938年,丁将此房礼让给蒋介石、宋美龄使用,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私宅。蒋在此楼开展过许多重要活动,其主要有:
▲ 1938年12月18日,蒋介石在此处接见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史迪威等人,双方进行了诚挚的谈话;
▲ 1940年3月,蒋介石在该楼接见华侨领袖陈嘉庚、胡文虎等,谈论中国抗战前景。会见后在门前合影留念;
▲ 1942年10月7日,蒋介石、宋美龄在该楼接见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等,商讨国际政治、军事关系,宋美龄接受威尔基邀请,答应去美国进行亲美访问。有蒋、宋在二号楼前送别的电影资料;
重庆谈判旧址,德安里103号—中共重庆市委2号楼
▲ 1943年6月7日,蒋介石、张治中与周恩来、林彪在该楼商谈中共地位问题;
▲ 1944年6月21—24日期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曾在曾家岩官邸与美国总统特使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议谈;蒋介石同意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华北(1944年7月22日,美军观察组第一批成员到达延安);
▲ 1944年9月5日,蒋介石与韩国金九、朴精一等在此楼商讨韩国独立运动的问题;
▲ 1944年9月7日,蒋介石在此楼与美国总统私人代表赫尔利会见,商谈中美之间系列问题;
▲ 1945年9月17日,蒋介石、毛泽东、赫尔利等,讨论战后中国的前途。会后在门口有多张留影(包括那张世人所知的蒋介石与毛泽东的正式双人照);
▲ 1945年9月27日、28日, 10月2日、5日、8日,周恩来、王若飞、张群、邵力子、张治中就军队缩编和解放区;军队整编技术;政治协商会议和解放区;关于修改周恩来起草的《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等问题商讨;
▲1945年10月20日、21日、23日、26日、30日,周恩来、王若飞、张群、王世杰、邵力子就政治协商会议;停止军事冲突;停止军事冲突、恢复交通等问题讨论;
▲ 1945年11月1日、2日、8日、15日、17日,周恩来、王若飞、张群、王世杰、邵力子就避免冲突、恢复交通;停止军事冲突、恢复交通;东北问题等进行讨论。
原中山四路330号,即德安里101号(今中共重庆市委七号楼),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中山四路36号(市委机关大院)内,是一幢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房舍建筑面积750平方米,该楼座北朝南,一楼一底,面阔22.4米,进深21.9米,通高10米。该房为川军将领许绍宗1936年建造,因许绍宗字尧卿,故该屋又称“尧庐”。1938年,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无偿)从许绍宗手中借得“尧庐”(1946年下半年归还)作为办公之地。
毛泽东、赫尔利、蒋介石(左起)1945年在103号官邸门前
1942年10月,重庆,美国罗斯福总统特使威尔基与宋美龄在德安里103号门前
1933年—1945年存在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其地位可与清代的军机处相比。侍从室对战时中国军事、政治、外交、党务、人事、内政等事项的审定和意见,素为蒋介石重视,其对中枢的决策影响性无出其右。八年抗战中,侍从室随侍蒋介石身边,为蒋介石办理各种必作之工作,蒋介石有许多重大的政治、军事、外交、内政等的会议都在侍从室“尧庐”举行。
抗战胜利,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来渝共商国是。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与赫尔利、张治中、周恩来等同机飞抵重庆。毛泽东在渝四十三天的国共谈判中,国共双方高层谈判大抵在“尧庐”进行。抗战中及胜利后,国共在渝高层接触亦主要在此楼开展,其主要有:
▲ 1941年12月23日,蒋介石、何应钦、商震、宋美龄、(美)勃兰特、马格鲁德、(英)韦维尔等在此楼讨论建立军事同盟问题,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这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第一次与外国签订军事同盟协约,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军事上的统一战线自此形成;
▲ 1943年7月18日,蒋介石、吴忠信等在此讨论英国对西藏干预及西藏地方当局不明智行为,中央如何反应问题。蒋介石正告丘吉尔:“藏事为中国内政”;
▲ 1945年3月8日,蒋介石、宋子文、蒙巴顿、史迪威等人,商讨中国助英收复全缅的军事计划;
▲ 1938年12月12日,蒋介石、王明、博古、吴玉章、董必武在此会谈“国共两党合并成一个大党”的问题;
▲ 1939年1月20日、6月16日蒋介石、周恩来、叶剑英等先后在此各自阐述“国共两党合并成一个大党”、“陕甘宁边区、河北深县摩擦”等问题;
▲ 1940年12月25日,蒋介石、周恩来叙谈 “新四军北移”问题;
▲ 1941年3月14日,蒋介石、周恩来讨论“皖南事变”善后事宜;
▲ 1942年6月21日、10月13日、12月16日,蒋介石、张治中、周恩来、林彪等先后在这里谈论“改善两党关系” “中共地位”的事情;
▲ 1944年11月12日,蒋介石、周恩来、董必武面商“联合政府,联合统帅部”问题;
▲ 1945年2月13日,蒋介石、周恩来、赫尔利讨论“党派会议、联合政府”问题;
▲ 1945年9月3日,蒋介石、毛泽东谈论“中共军队编组数目、驻地、解放区、政治会议、国民大会”等问题;
▲ 1945年9月,周恩来、王若飞、张群、邵力子、张治中、叶楚伧、张厉生等人先后参会,激论“军队整编和解放区”;“军队组编数目和省区划分”;“国民大会(张治中提“政治协商会议”一词)代表名额”;“政治会议、施政纲领、各党派参加政府及承认解放区”; “省区划分、地方政府人选及军队驻地”;“军队缩编数目、驻地和解放区”;“改编军队和解决解放区”等等问题;
▲ 1946年2月25日,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在该楼签定《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
原中山四路328号,即德安里104号(今重庆市委四号楼),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中山四路36号(市委机关大院)内,为美丰银行董事康心远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建,是一栋中西合璧古典式的三层建筑,建筑面积573平方米,歇山单檐砖混结构。抗战时期,就国内、国际问题,蒋介石曾在此接见过许多国内、外人士。
原中山四路309号(今重庆市委八号楼),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36号(重庆市委机关大院)内。这是一座带有殖民风格的仿巴洛克式的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1621平方米共有房屋19间。该楼建于十九世纪末(市委机关大院内最早建筑),由德国人修建,系天主教教产,抗战前为(教会)明诚学校(完中)办公室兼医务室,抗战时由国民政府行政院借用。
1935年12月16日,蒋介石兼任行政院院长。1938年元旦,由于抗战事务繁多,蒋介石辞去院长职务,由孔祥熙、其后又由王宠惠分别代理。1939年12月11日,蒋介石再次兼任行政院院长职务,至1945年6月24日,始卸职予宋子文。
抗战爆发后,行政院随国民政府先后迁往重庆。整个抗战期间,行政院是整个国家动员的枢纽。面对大批机关、工矿、学校及上千万难民迁徙大后方的混乱窘境,在中国富庶地区被日军侵占,而外援几乎断绝的情况下,行政院根据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抗战建国纲领》和《非常时期经济方案》的要求,确定建立“以国防为中心”的战时经济体制方针,并在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鼓励轻工业经营、推行战时税制、争取外援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很短时期,大后方众多人口吃饭穿衣、学校教学与师生生活、交通、商业、金融运转等问题都得到较为成功的解决,基本巩固了大后方的经济基础,国家行政管理也正常有效的运作起来,为中国持久抗战奠定了起码的基石。
1939年重庆遭遇“五三”、“五四”大轰炸的第二天,行政院决议,呈请国民政府颁令,明令重庆即行升格为行政院直辖市 。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绝不向暴日低头,坚持抗战到底,直至把侵略者驱赶出国土的必胜信心。重庆亦在中央调升其地位的过程中,将行政院高效的行政管理,以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向大后方广大区域辐射,直至抗战胜利。
1949年以后,中共中央西南局入驻德安里大院。1949年至1954年,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先后在该大院居住,领导西南地区的建政;经济建设的恢复、发展;解放西藏等工作的开展;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以后,德安里大院成为中共重庆市委机关的办公用地。至今,该大院内的历史环境格局、风貌特征、道路走向,还基本维持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原貌。这些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遗址、遗迹,还继续在向中国和世界倾诉它曾经产生的历史作用…… (作者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
1946年2月25日周恩来在“尧庐”《整军方案》签字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