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怀中
郑振铎故里感怀
许怀中
当人们进入长乐高速公路交叉口,便见到一面立着的巨大牌子,上有沈鹏题写的“中国长乐”四个大字,标明“郑和下西洋的港口 郑振铎 冰心的故里”。
长乐是我常来之地,新年伊始,又和一批作家来采风,深深感受到其人文积淀的深厚,此次特地造访郑振铎故里首占村,心中更是漾动着无限情怀。
首占镇位于长乐市中西部,紧挨城区,古称“洲店”。南宋景炎2年(公元1274年)已形成村落,明洪武13年(公元1380年)改为首占,取民谚“首占山鸣大魁”之义。此地江山胜迹,诗意水乡,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有道是:首占,首占,首先占的是福气。东为董奉山,系汉董奉炼丹之处,书载:“尝有神人裸体散发,人见之必获福,故又名福山。”有人考据:此为“福州”地名来历。首占村落依山傍水,沃野平畴,河道交错,风景优美,素有“文化村”之美称。主人领我到岱阳郑氏宗祠参观,内挂“刑部尚书”、“进士”、“院士”、“文坛巨星”等匾,对联“弟进士兄进士一堂六进士;祖翰林孙翰林两世三翰林”。宗祠旁侧便是郑振铎故居,平房,大厅旁是住房,是郑振铎的高祖郑用苍中进士后盖的。当代族人为南开大学副校长、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被称为“鸟类之父”的院士郑作新,著名导演陈怀凯、陈凯歌等,均为郑振铎的族宗。曾祖郑宏博贡生,族叔郑元壁手书碑刻已为鼓山涌泉寺之宝。
郑振铎因幕友出身的祖父曾在浙江温州做过小官,举家迁到温州。父亲在苏州县衙当幕僚,因病回温州,不久病故,那时郑振铎才7岁。父亲去世不久,祖父也骑鹤西归,他母亲以长乐人的坚强,做些针线维持家计,供儿子念书,郑振铎读完中学,后到北京,考进交通部所属的铁路管理学校,“五四”运动爆发,他和冰心一样,投身爱国学生运动,从此一步一步地走向文化事业的辉煌。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除了创作,他在文学评论、中外文学史、艺术史研究、翻译、文献、考古等领域的成就,都是惊人的,郭沫若称他为“一代才华”,实至名归。
以创作而言,郑振铎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方面,影响深远。“五四”运动开始,他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创刊号发表他的诗歌《我是少年》,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首诗充满青少年蓬勃朝气、奋发进取的精神,被谱成曲在学生中广为传唱。他的散文集有《山中杂记》《海燕》《西行书简》《蜇居散记》《集外拾翠》等。小说《桂公塘》《黄公俊之最后》《毁灭》等,都得到很高的评价。
在文学史研究上,第一部传世巨著《文学史纲》,以综合和编年的方法,介绍世界文学的发展,分别阐述各国文学名著,并有精美的插图,打开了世界文学之窗户。完成这部巨著的郑振铎,时年才20多岁。他不但研究外国文学史成就斐然,而且对我国文学史的研究,也有开山之作。如《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建立了一座“俗文学”的丰碑。
郑振铎在翻译方面,亦功不可没。《国际歌》歌词最早就是他和耿济之合译的,那时名为《第三国际党歌》。此外,他还翻译了契诃夫的剧本、《俄国文学史略》《莱森寓言》《印度寓言》。尤其是他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新月集》,在中国诗坛产生很大影响,对冰心的文学创作更有着直接的影响。
编辑、出版刊物和创办社团,是郑振铎一道光辉夺目的文化景观。他自己或和别人合编的有《新社会》《人道》《批评》等,和茅盾、叶圣陶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编过《文学旬刊》《民主》《文艺复兴》《戏剧》《诗》《儿童世界》等。创办文学研究会和主编《小说月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之大,培养造就人才之多,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编辑、创作、研究的结合,是郑振铎人生的风景线。
郑振铎和文化人的接触,可列出一大串名字来,如瞿秋白、郭沫若、耿济之、茅盾、叶圣陶、老舍、巴金、冰心、曹禺、郭绍虞、瞿世英、许地山、郁达夫、王统照、孙伏园、胡愈之、朱光潜、朱自清、俞平白……。他和鲁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北京和鲁迅合编《北平笺谱》。鲁迅和郑振铎通信近百封。《鲁迅日记》中出现郑振铎名字达144次之多。鲁迅逝世后与许广平等合编《鲁迅全集》。鲁迅刚逝世时,郑振铎怀着深情写了《永在的温情——纪念鲁迅先生》。1950年又写了《鲁迅——“民族魂”》,提出要继承鲁迅的伟大精神。
郑振铎爱国爱乡情怀尤为人称道。
郑振铎青年在北京求学时期,正好“五四”运动爆发,他是爱国运动学生代表,又是福建省抗日学生联合会领导人之一,他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在《新社会》发刊词中写的创刊宗旨是:“尽力于社会改造的事业。……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创造德谟克拉西的新社会。”郑振铎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提倡“文学为人生”,提出“血和泪的文学”口号。1927年周恩来同志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郑振铎和胡愈之、叶圣陶等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积极参加革命进步活动。“四·一二”事件发生,他被迫远走欧洲近两年。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时,以及在这之前,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时,他都积极参加反帝反法西斯斗争,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和鲁迅等人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时期,上海沦陷,他忘我地参加抢救古籍文献活动,转入地下坚持斗争。解放前夕,秘密前往香港,经地下党的安排,郑振铎一行前往解放区。1949年3月抵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出席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登上天安门,参加新中国成立大典。后被任命为中央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担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交流,尽心尽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然坚持创作、编书,进行研究,直到在一次出访途中,飞机失事,不幸罹难,这是1958年10月18日的凌晨。北京各界及全国各地召开追悼会,纪念这位永远忠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国者,怀念“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世界和平事业表现出无限的忠诚和忘我的劳动,直至贡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的郑振铎。
郑振铎虽不在故乡出生,但故乡的文脉,故乡的情感,早就沁入他的血液和他幼小的心灵中。郑振铎小时,依偎在长乐母亲怀里,听她讲“蛇龙哥”等许多长乐家乡流传的美丽动听的民间故事,在母亲唱的长乐民间歌谣中轻轻入眠。郑振铎岳父、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正是长乐龙门村(今航城街道龙门村)人。1922年的一天,上海神州女子学校的教务主任谢六逸引进一位身材颀长,穿一身西装,面目清秀,鼻梁上挂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的年轻老师,向大家介绍:“这位是郑振铎先生,本学期由他来担任毕业班的国文课。”高梦旦的幼女高君箴正是这班学生,她听这位年轻老师讲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时,滔滔不绝,分析精辟,不觉听得入神,钦慕之情,油然而生。这年暑假,高梦旦安排一个巧妙的“相亲”方式(去莫干山旅游),定下这门亲事。结婚时,瞿秋白送来了3枚印章贺礼,一枚是给主婚人郭老夫人的,另两枚是为新郎、新娘刻的,边款一刻“长”字,一刻“乐”字,合成“长乐”,以示新郎新娘都是长乐人,正合他俩心意。1921年,郑振铎回长乐迁葬祖坟,他在友人面前,总以“长乐郑振铎”自居,以此为荣。他所写的文章落款时,也常以“长乐郑振铎”署名。在他的珍贵藏书章上,也都刻上“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
在郑振铎的文章中,时常流露出浓郁的乡情。在旅欧写的《月夜之话》,通过月下乘凉时的闲谈,由一个福州同乡女孩子唱的儿歌,把话题引向福州民歌的议论,表达出对家乡民歌的赞赏。散文《海燕》中抒发乡情:“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活泼的小燕子。……如今离家里几千里!……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郑振铎爱说福州话,爱吃长乐菜,爱听故乡的民歌小曲,到处说他是长乐人,在遇难前的一次讲话中说:“我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1954年在仰光访问,在长乐会馆,他用福州话大声说:“我名叫郑振铎,长乐首占乡人。大家知道,首占乡的人都姓‘郑’的。我今天特地来看望乡亲们!”郑振铎对故乡情有独钟,经常接待故乡学子,1939年夏,福州有位文学青年、三中学生很想到暨大学习,经郁达夫介绍到上海拜望郑振铎,郑振铎热情相待,并从中了解家乡的许多情况。
解放后,郑振铎回过故乡。1954年春,郑振铎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团视察福建,在省军区礼堂作了报告。他和文艺界人士座谈,慰问驻福建前线三军。3月4日给友人刘哲民信上写道:“福州市面很繁荣,土特产不少,因为不大方便,有的东西便无法运到外面推销。象漆的筷子,最为精良,但运到外边的却不是上等货,纸张也很好,水果极多,将来能大大交流也。”4月1日又在信中写道:“这一月多的慰问,收获甚大,或将写几篇文章出来,正在仔细打腹稿。”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风土人情,故乡的变化,都激起他创作的欲望。1957年他又因公来福州,关心问及清道光年间福州才女李桂玉所作的长篇评话《榴花梦》收集情况。可惜从此以后,他再也未能回到故乡了。
郑振铎永远忘不了他的故乡,故乡人民也永远忘不了郑振铎。如今在他的故乡长乐,建了郑振铎纪念馆,建了郑振铎公园。他在故乡人的心中也建起了一座丰碑。
责任编辑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