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兵
大学教学楼被悄然改名为“真维斯楼”,非但公众突兀、惊讶,就连与该校朝夕相伴的师生们也错愕不已、莫名其妙,因为挂牌当天他们才知道第四教学楼已经改名,之前没有公示。听说以前食堂改名都是征集学生意见的,这次没有事先听说。不声不响地就将“真维斯”牌子挂上去合适吗?
对于此次教学楼改名事件的不合理,无论是在校师生还是公众都啧有烦言:一方面教学楼的功能是供学生上课自修用,与该服装品牌形象风马牛不相及;另一方面教学楼早已有之,是公共资源,而并非该厂家独家捐赠。公众想知道的是谁授权挂的牌子?为何不透明改名程序?
并非大学的楼宇不能以企业冠名,譬如该校新闻学院的宏盟楼,供电子类专业用的罗姆电子工程馆,不过都是特定企业给特定专业的捐建。甚至症结也不是“真维斯”这个服装品牌没资格与大学联姻,重要的是,冠名究竟由谁来决策?决策的程序有无必要透明?教学楼改名与否,怎么决策,这些都要一个合理、透明的决策机制。
作为赋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更有责任在公民意识和自由风骨的培植上率先垂范打破“家长制”。遗憾的是此次在改名事件上决策过程过于草率,远离师生监督视线。其实,说白了,公众并非纠结于一个名字,而是管中窥豹,担心在改名问题上如果“失明”,在其他公众资源的分配决策上能充分“阳光”吗?
当然,具体情况如何,公众暂时不得而知,但有两点公众是清楚的,一是类似改名的公共决策不能搞“家长制”,而应让决策机制规范、透明、公开。二是教育基金会捐款管理不能有丝毫不透明,应搞全程透明公益模式,让善款得到最大化的使用,有最严苛的管理支撑。
实际上,由该大学这一教学楼更名风波,人们对时下日趋兴盛的大学教育基金会多了一些忧虑。如何保证基金会规范管理、确保资金万无一失,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换而言之,如何保障善款的管理分配公开、透明,最大化地尊重捐款人的意愿,这都是大学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