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君
今年,南开大学正式启动应届毕业生论文“反抄袭”检测,面向全体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并随机抽取10%的本科毕业生进行论文抄袭检索。自从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打破“研究生教育零淘汰”5年来,该校已有168名学生因论文质量不合格或学业延时等原因而未获博士学位,此外还追溯到一名已毕业的严重抄袭者,撤销了多年前授出的博士学位。
南开大学始终注重建设清正的学风,针对近年来高校发生的一些学术不端、学风不正现象,该校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并制定了《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暂行办法》。南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佟家栋表示,此次启动的“反抄袭检测”,是利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软件,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去除引用文字后,重复比超过20%的即属不合格,退回各学院责成指导教师对检测结果予以认定、说明或督促学生修改,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经过讨论后将意见反馈给研究生院。一旦被认定为抄袭,该学生将不得参加答辩,严重者将无法毕业。
董志强:反抄袭软件的积极意义
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反抄袭软件大都是清华大学做的,这款软件已经试用好多年,现在比较成熟了,所以才开始正式使用。以前只能对比重复率,现在还可以区别引证。引进这个软件,主要是为了端正学风。软件数据库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有公开发表的论文,它可以告诉学生,如果再抄袭,是很容易被发现的,这个对很多人来说是压力,但却可以有效减少论文抄袭现象。
此系统开始是在各高校内部使用,现在是强制所有研究生论文接受检测。通过严格把关,防止不端行为对学校和个人产生不好的影响。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下,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还是有其积极作用的。但系统本身也存在漏洞,还需要不断地完善。特别是像文科类的讨论问题举例、案例讨论,引用的就较多,但检测仍会将其认为是抄袭,理工科的就会好一点。
对于此软件的引入,学生不必太恐慌,毕竟这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如果认为有问题,学生是可以申诉的,最后还是要由人来认定的。
检测软件的作用毕竟有限。仅靠检测软件能杜绝论文抄袭,能有助于论文质量提高吗?恐怕很难。我曾听学生说,有人干脆交一个与自己毕业论文风马牛不相及的电子版本用于通过反抄袭检测,但实际答辩的是另一篇论文。另外,如果学生抄袭他人未发表的作品,抄袭他人小范围交流的内部文稿,都是难以检测出来的。
此外,目前高校使用的“反抄袭”系统的硬伤还在于只能很肤浅地检测论文里有没有重复的部分,对于观点上的抄袭就无能为力了。作为指导教师,只有尽职给学生看论文,才能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
所以,“反抄袭”只是一种手段。如果由此种好的机制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让学生们受到警示不再去抄袭论文,这才是开展“查重”最大的意义。
熊丙奇:论文抄袭为何难以杜绝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近年来,一起起触目惊心的抄袭行为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有的说学生求学观念错位,上学只为了混一张文凭,抄袭不过是“混”的一种表现;有的说学生诚信教育缺失,连基本的学术道德观念也没有;有的说大学教育管理混乱,只图办学规模,不图办学质量;有的指责导师不负责任,这么明显的抄袭也没有“发现”;还有的认为学术不端惩处尺度太宽,纵容了越来越多的抄袭行为。
这些分析不无道理,在当下,确实需要端正学风和教学风气,加强对学术不端的惩罚,同时也应从更深层次审视、关注现行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设计和运行。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学位还是学术、过渡性学位还是终结性学位上一直存在困惑。基于学术、终结性学位的培养模式,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求学期间具备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在两年到三年的学制中,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同时在求学期间发表若干篇论文。但随着社会发展,硕士研究生不全都是学术和终结性的,合理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定位,既应与目前学生攻读研究生的意图一致——有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研究生读研是为了做学术研究;也应当与研究生的培养资源一致——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已经超过100万,导师根本无暇指导每个硕士研究生做学术研究;同时,还需要与研究生的就业去向一致——社会提供的研究型岗位十分有限,毕业之后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比例较低。
确立科学而明确的研究生培养定位,才能避免论文的“异化”。研究生培养阶段,对学术论文的“一刀切”要求日益成为一种普遍性趋势。近几年来,连重在培养“实战能力”的MBA、MPA、工程硕士,也纷纷要求学生写大篇幅的毕业论文,抛开导致论文质量下降、学术期刊版面腐败、拼凑抄袭等学术不端频发不谈,这种做法本身有违培养定位,有浪费教育资源、浪费受教育者精力之嫌。
研究生培养中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导师。反观现实,导师的责任也难落到实处——招生环节,是学校负责笔试和面试;培养环节,是学校的发表论文规定代替导师负责;论文答辩环节的制度设计,降低了导师对论文质量把关的责任……对学生的表格式管理、数量指标管理,异化着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质量真正负责。这也正是治理高校学术不端的必由之路。
当然,不管我们在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着怎样的改进空间,这些都不能成为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借口。我国已经是“研究生教育大国”,但大国之大,不在数量。受教育的过程本就是获取知识、涵养精神的过程,研究生教育更应如此。别让一起更比一起“牛”的论文抄袭行为亵渎知识的纯净、教育的神圣,消解社会对“研究生”群体的认同感。
林杰:怎样才能把好毕业论文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学位论文是在校学习的总结,是学生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的体现。没有学位论文,高等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是现在很多情况下,论文的意义被扭曲了。另外,社会只看到学生心态的变化,并没去深究变化的原因。研究生扩招后,就业压力增加,人心浮动,学生忙于实习、面试,根本没心思做论文。同时,学生缺乏自己调研的机会和能力,收集到的大都是二手甚至三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资料很有可能被丢失和误读。针对这些情况,论文写作必须鼓励学生通过调查、实践去获取第一手材料,而非拾他人的牙慧。只有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论文才能真正变得有分量。
同时,学生论文和导师的治学态度有很大关系。一些硕士生导师督促不力,放松了对研究生论文的指导。加之一些老师带的研究生过多,对学生论文的写作听之任之。在论文答辩时,老师之间碍于情面,认为都是同事,不让学生通过就是和指导老师过不去,因此即使学生表现不好也会让其勉强通过。这种心态更助长了一些学生蒙混过关的心理,这样怎能做出高质量的论文?
所以,应该对硕士论文的标准有一个统一要求,对不合格的论文坚决予以淘汰,对相关不负责任的导师实行“问责制”,以排除导师与学生个体因素对论文的影响。
朱勇:研究生学位论文“打假”应坚持依法治校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论文“打假”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培养研究生“诚实信用”的基本素质。从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到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培养方案的确立,均以这两项任务为目标。几年来,法大经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原创性检查,现在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已经能够自觉抵制抄袭、剽窃,学位论文的规范性、创新性及整体学术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完善的答辩规范体系,也能够全面强化研究生的法律意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有一点我想强调,实施严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规范,要尽量将学位与毕业脱钩,以减少未获学位对申请人在就业方面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论文通不过,当然是否定性评价。但是,在制度设计层面应该适当减轻这一否定性评价后果的严重性。目前部分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将能否获取学位与能否毕业挂钩,不能获得学位的研究生一般也不能毕业,直接影响其就业、走向社会。实际上,研究生的毕业与学位是两个概念,前者主要表明其学习经历,后者则主要表现其学术水平。尽管“毕业”在表明学习经历的同时也表明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水平,但与学位论文所反映的学术水平仍然是两个概念。将学位与毕业脱钩,既能维护学位的高标准、高要求和严肃性,也能够让暂时未获学位者、但符合毕业要求的研究生比较顺利地走向社会,实际上也降低了实施严格的学位论文质量制度的难度。
另外,我认为高校在管理方面应该强化依法治校,重点解决三个问题:第一,高等学校作为治理学校、管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教育部等主管部门的行政规章。第二,高等学校应建立涵盖涉及学校管理各项主体内容的规章体系,尽量减少学校治理中的随意性、习惯性、例外性管理模式。第三,在严格管理的制度设计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必须确保各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种“确保”,既要体现在实体制度中,也要体现在程序设置中。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将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中以提高论文质量、提升学生素质为目标,全面完善管理制度与规范体系。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实践,做一个在推进研究生管理方面“依法治校”的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