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征,朱 琳
(1.蚌埠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安徽蚌埠 233030;2.南京师范大学教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马长征1,2,朱 琳1
(1.蚌埠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安徽蚌埠 233030;2.南京师范大学教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3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是否独子、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人际信任与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FF1、MF1)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与父母惩罚严厉(FF2,MF4)和拒绝否认(FF5,MF3)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结论: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信任;相关
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交往双方对人性态度的理解,从交往信用和交往规则的基础上产生的安全感、可靠感,它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同时,人际信任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建立在人们彼此之间互动状况之上,表现在一方能否大致预测另一方的特定行为及对方是否可依靠、可信赖〔1〕。人际关系是评定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1〕。
大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环境之中,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及家庭因素影响其人际信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因素中家庭因素是促使个体社会化最早和最主要的场所,也是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形成的基础环境。早期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人际信任状况反映了大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状况。因此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意义重大,一方面为家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在两所高校抽取348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348份,收回有效问卷317份(其中男生130名,女生187名)。
1.2 研究方法 人际信任测评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ITS)〔3〕。量表由25道题组成,采用5级评分法,总分从25分(信任程度最低)到125分(信任程度最高),中间值为75分。量表间隔3个月和7月的重测信度为0.68和0.56,均达到显著水平。
父母教养方式测评采用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3〕中文版。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的影响。包括父亲教养方式6个分量表:情感温暖与理解(FF1)、惩罚严厉(FF2)、过度干涉(FF3)、偏爱被试(FF4)、拒绝否认(FF5)、过度保护(FF6);母亲教养方式5各分量表:情感温暖与理解(MF1)、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MF2)、拒绝否认(MF3)、惩罚严厉(MF4)、偏爱被试(MF5)。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
2.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总体状况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均分与ITS的理论中值(75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6,P<0.05)。被试大学生人际信任程度高于量表理论中值75。见表1。
表1 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状况
2.2 不同群体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差异分析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大学生。见表2。
表2 不同群体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比较(±s)
表2 不同群体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比较(±s)
分组男生女生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城镇农村n t P 130 187 91 226 165 152人际信任77.35±7.07 76.23±6.48 78.12±6.63 76.11±6.72 77.42±6.59 75.89±6.82 1.45>0.05 2.42<0.05 2.04<0.05
2.3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与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P<0.05)。其次,父母亲过度保护与人际信任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见表3。
表3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高于量表理论中值,与王晓一〔4〕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结果一致。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信任度较高,可能与生活环境、家庭氛围、社会支持不同有关。独生子女在这些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经历挫折相对较少,与成人交往机会较多,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也较少产生负面的评估。农村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偏低可能与家庭教育及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不同有关,较多地存在自卑、封闭、敏感、多疑等心理特点。
早期父母教养方式对塑造个体个性、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具有重要影响〔5-6〕。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一般来说,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促进人际信任提高,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阻碍人际信任的发展。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从某种程度上不信任子女自律、自理的能力。子女可能从这种人际互动模式中习得低人际信任感,不利于子女与人形成安全型依恋。而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能使子女得到更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能使子女既信赖自己,也信赖他人。同时,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为子女提供开放、温馨的家庭氛围,能促使子女人格的完善和良好行为方式的养成,提高他们在人际场合或压力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有利于提高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总之,父母教养方式对人际信任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1〕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2):1-21.
〔2〕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156.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80-182,161-167.
〔4〕王晓一,李薇,杨美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46-647.
〔5〕刘建榕,刘金花.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23(6):659-663.
〔6〕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26-27.
(责任编辑 蒋 康)
Relations between Interpersonal Trust in College Students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MA Changzheng1,2,ZHU Lin2
(1.Departmentof Psychiatry,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Anhui233030,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interpersonal trust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family education and students'mental health.Methods317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ITS and EMBU.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nly-child or not and different residence (P<0.05).Interpersonal trustwas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emotional warmth (FF1,MF1)(P<0.01),negative correlated with parents'uncharitable punishment and rejection(P<0.05).Conclusion:Parenting styl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interpersonal trust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parental rearing pattern;interpersonal trust;correlation
G625.5
A
1672-2345(2011)02-0092-02
蚌埠医学院科研课题(BY1006SK)
2010-12-01
马长征,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础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