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荣 魏小莹 陈建荣,2
(1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2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数据中继卫星系统,中继卫星在航天测控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测定轨是中继卫星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发展基于天基测控的卫星高精度轨道确定与控制技术,不仅符合现阶段我国卫星自主定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要求,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神舟七号任务的实测数据,对基于中继卫星测量的飞船定轨和预报精度进行深入分析论证[1]。
天基星用户星联合定轨技术使用的测量模型为天基星、用户星、观测站之间的“四程距离和(下称距离和)”测量模型[2]。图1中为中继星对用户星的一次测量过程,无线电信号经过中心站—中继卫星—用户星—中继卫星—中心站,由信号在出入中心站的时间差即可计算出距离和观测量:
式中:τi——信号在各阶段的传播时延;c——光速;Δ——测量系统误差,包括仪器系统误差、对流层和电离层引起的电波折射修正等;ε——测量随机误差。
图1 天基星用户星联合定轨测量模型
在神舟七号任务中,用中继卫星对飞船实施了跟踪测量,这里选择了部分圈次的测量数据,对其四程距离和测量数据进行处理[3]。定轨过程中除二体问题外,考虑的摄动因素有地球非球形引力、第三体引力、大气阻尼、太阳辐射压、地球辐射压、地球固体潮和海潮等,地球引力场模型为GRIM5-C1(2000)(120×120),行星历表采用 DE405,大气密度模型为MSIS2000。空间环境参数F10.7、地磁指数采用事后实测值。在用导航卫星测量数据定轨时,除解算6个轨道量外,还解算了大气阻尼系数。
用距离和测量数据进行定轨时采用4种方案:
方案1:使用四圈飞船四程距离和数据,联合求解中继卫星和飞船的轨道,同时解算了大气阻尼系数;
方案2:使用四圈飞船四程距离和数据、中继星地面站测量数据,联合求解中继星和飞船轨道,同时解算了大气阻尼系数;
方案3:使用四圈飞船四程距离和数据、飞船USB测量数据,联合求解中继卫星和飞船的轨道,同时解算了大气阻尼系数;
方案4:使用四圈飞船四程距离和数据、飞船USB测量数据、中继星地面站测量数据,联合求解中继星和飞船轨道。
利用长弧飞船距离和测量数据和中继卫星的多站测距数据进行定轨,联合解算飞船和中继卫星的轨道,以导航卫星测量数据的定轨预报结果为基准进行比较,误差的分布情况分别如图2、3。
可以看出,飞船定轨弧段内平均误差约13m,最大误差约18m,预报48h平均误差约250m,最大误差约600m,中继卫星定轨弧段内平均误差约66m,最大误差约112m。
使用飞船四程距离和测量数据、USB测量数据和中继卫星的多站测量数据,分别按以上4种方案进行定轨,并预报 3、6、12、24 和 48h,将定轨结果和导航卫星数据的定轨预报结果进行比较,将比较结果分解到R,T,N三个方向,误差统计于表1,总的位置速度误差分布情况如图4至图11所示。
根据对各方案的误差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
(1)方案1,定轨弧段内最大误差在30m左右,最大误差为36m;预报12h误差均在100m左右;
(2)方案2,定轨弧段内平均误差在20m左右,最大误差在40m以内;预报12h最大误差均在100m左右;
图2 飞船定轨结果与基准弹道的误差
图3 中继卫星定轨结果与基准弹道的误差
表1 各方案定轨、预报结果和导航卫星数据的定轨结果比较
图4 方案1定轨预报结果与基准弹道的位置误差
图5 方案1定轨预报结果与基准弹道的速度误差
图6 方案2定轨预报结果与基准弹道的位置误差
图7 方案2定轨预报结果与基准弹道的速度误差
图8 方案3定轨预报结果与基准弹道的位置误差
图9 方案3定轨预报结果与基准弹道的速度误差
图10 方案4定轨预报结果与基准弹道的位置误差
图11 方案4定轨预报结果与基准弹道的速度误差
(3)方案3,定轨弧段内最大误差在20m左右;预报12h最大误差均在150m以内;
(4)方案4,定轨弧段内最大误差在30m以内;预报12h大部分圈次最大误差在100m左右。
基于中继卫星的飞船四程距离和数据联合定轨,通过选用4种不同的定轨方案,对飞船进行轨道确定与预报,在太阳活动低年,定轨弧段内最大误差为30m左右,预报12h误差约100m,长弧测量数据定轨弧段内精度可达20m左右。 ◇
[1]董光亮,刘迎春.联合定轨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2,9,(3):12-16.
[2]吴功友,王家松,赵长印,陈建荣.天地基联合多星定轨及精度分析.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07,6,(3):58-63.
[3]李济生.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解放军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