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芳
1968年加勒特•哈丁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公用地悲剧》一文,提出一个著名论断“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在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例子中,都产生了与公用地悲剧一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哈丁公用地的悲剧在于每一个都陷入了一个体系而不能自拔,这个体系迫使他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无限的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从而毁灭将成为大家不能逃脱的命运。
公用地的悲剧正是“囚徒的困境”在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在公共产品的供应上,个人的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以及整个社会的效率损失。由此而产生的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和分配成为重要的一议题。
公共产品的性质和供给
公共产品是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特征的产品。公共品包括的范围很广,诸如国防、警察、司法、经济凋节、教育、卫生都包括在内。因而,不可避免的是会出现“搭便车”的问题,帕累托最优也不会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社会效率必然损失。
公共产品的供应还有另一个问题:公共品一旦供应了,所有人都能够而且必须享有同一数量,多人享用的边际成本为零。这时市场供应公共品出现了难题: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公共品应该免费供应,但如何支付公共品的生产成本呢?显然政府的政策应该对此负责,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国家也是这样做的。但是,事实上,有政府或其他中央决策形式来解决“囚徒的困境”,提供公共品并不能彻底避免“搭便车”现象。
公共品的消费特殊性导致了其需求函数的特殊性。在享用公共品时,所有的消费者享用同一水平的公共品.那对一定量的公共品,消费者集体所愿支付的价格应该是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和。于是,公共品的总需求曲线由所有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纵向相加而成。
在帕累托最优配置条件下,所有居民的私用品和公共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之和应该等于生产公共品的边际成本。最优条件告诉我们要达到公共品的最优配置,我们必须知道每个社会成员对公共品的需求。但由于搭便车的问题,人们一般不愿透露自己的需求而且希望别人多付钱。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事例都说明如实汇报对公共品的需求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政府无法掌握公众对公共品的需求,那政府对公共品的决策一般不会是帕累托最优的。
公共产品分配的优化配置
由上可以看出,公共品的生产和供给因为其特殊的需求函数特性,只有通过政府和政策的引导,尽可能的明确各种人群的社会需求,公共品的配置才有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公共产品在社会各阶层中分配不均的现象,在种种情况下,最需要的人群反而得不到充足的公共品,不仅是社会福利的损失,也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解决和避免“公用地的悲剧”,克服囚徒的困境,现在有效的方法也是最为普遍的方法就是制定完善的制度和明晰的产权。怎样才能制定明晰的产权,我觉得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实现公共产品的优化配置斌不是单纯的分配所有权就可以。分散的所有权反而会导致更大的无效率,如反公用地悲剧。
以上论述的公共地悲剧理论证明,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但是,如果一种资源有许多排他性的所有权,资源又会导致怎样的使用情况?
反公共品的“反公共性”是指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多个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能有权力阻止其他人使用稀缺资源,最终没有人拥有有效的、实质性的使用权。“反公共地”的产权特性不是虚置、不明晰的产权,而是支离破碎的产权,导致资源的闲置或使用不足,即为“反公共地悲剧”。
反公共品的提供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一、在双方拥有产权的反公共品供给程“双方共同拥有产权”的完全信息条件下,假设两个参与人。i=l、2。同时决定是否提供完全互补的反公共产品,每个参与人面临的是个0一l决策问题,即“提供”(ai=1或“不提供”ai=O)。”根据完全互补的反公共品的特点,只有双方都提供产权,资源才能使用。假设参与人i提供反公共品的成本为Ci,,博弈矩阵为:
参与人1
参与人2 提供 不提供
提供 1-c1,1-c2 -c1,0
不提供 0,-c2 0,0
由于我们假设反公共品的使用是完全互补的。因此参与入i的支付函数为ui(ai,aj,ci)=min(a1,a2)- ai,ci.成本ci是不确定的,所以存在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
因此,根据完全互补的反公共品的特点。只有双方同时选择“提供”方能使用资源,因此反公共品被使用的概率为:
P(c1≤q)*P (c2≤p)
二、单一产权条件下反公共品的提供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假设各个参与人的产权整合合为单一产权,即单个人决定“提供”或“不提供”。而且他承担所有收益和成本。C是确定值,则当他的预期收益为非负时,才选择“提供”。即:
U3=(1- c1)+(1- c2)=2- c1- c2≥0
解得:c1 +c1≥2
得出如下结论:在单一产权条件下,由于没有外部性,资源的利用程度是最优的。
对于现实的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要想实现公共品分配的帕累托最优,首先就要建立完整的而且是单一的产权。这对我国现阶段的国企改革有着很深远的启示和教训。
企业是国家的,名义上人人都是企业的主人,可具体又没有一个人对这个企业负责,作为公共品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就是产权的问题。经过90年代的国企改革,大锅饭是打破了,也认识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是大势所趋。但是在现实的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却出现了大量国有资产转化为经营者个人资产的案例,或者是名义上由职工、股东、政府三方控股,实际上还是由政府官员充任企业领导。就上市公司股本结构和经营效益对比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得出了三种结论:一个是国有股在上市公司占比重越大经济效应越差,法人股占比重越大经济效益越好,个人股持有的比例与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关联度很低,基本无关。这个结论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一定管理方式达到预期管理结果的保证。产权制度无效,采用的管理方式再好再先进也很难到达预期的目标。回顾我们走过的三十年的路程,国企改革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在产权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其他改革,导致的后果要么是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变形,不伦不类,要么就是流于形式。
经过对公共产品定义和特征的经济学分析入手,我们可以得出:从本质上公共产品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结论。这个结论在于使我们明确—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公众的需求是保证公共产品供给科学合理的基本要求。关于产权因素的影响,独立完整的单一产权安排不会导致反公共地悲剧,而双方共同拥有的分割产权会导致不同程度上的反公共地悲剧,所以,完整而独立的产权安排是最理想的。因此,在经济管理中,首先应该使经济资源具有完整的产权,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正是因为我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国有资产产权分割导致了“反公共公地悲剧”,因而提出了建立统一的所有权代表的措施。如果现实的经济管理由于某种原因只能由多个机构共同拥有排他权,那么,就尽量使资源使用成本的信息完全公开。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