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虎根
成人以自己的思维、立场遮敝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打着“一切为了儿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旗号,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目标,处于成人文化浸染下的儿童,少了儿童的天性和灵性,儿童的生活都抹上了成人的痕迹,原本“儿童化”的童年,已经被“成人化”。
儿童成人化现象,是指儿童在心理、思维、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表现出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儿童和成人的这种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在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不能真正地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自然属性,了解儿童拥有的积极的精神生活并能自身逐步完善起来,总认为只有在成人的照料和帮助下,儿童才能成长。
童年本来就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自然阶段,也是人生大树“根”的阶段,“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未来”,童年意味着未来,童年决定着未来。怎样使学生对思品课有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最近,我校开展了“书香故事满校园”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我就把这一活动融入到思品课堂。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直观地接受道德观念,并具体地受到健康思想感染。借助于故事,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效果往往比冗长的理论阐述好得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也强调了通过典范事例,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的要求。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是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成功的新课导入,无疑为整节课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采用学生爱听、爱讲的故事进行导入,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教学《快乐的邻里生活》时,导入新课时我讲了《孟母三迁》的故事,然后让大家讨论孟母三迁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其他方法使孟母不搬家,大家通过讨论明白了邻里之间应怎样和睦相处。
二、挑选适合儿童特点的故事
思品课上讲的故事应该有利于组织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儿童特点,因此故事要有针对性,要有时代感,要反映社会生活,要有方向,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故事要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三、采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故事情景
故事呈现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尽快体验和进入故事情景,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教师讲故事,学生阅读故事,学生叙述故事,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故事,学生表演故事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通过故事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诚信守信、相互包容、互帮互助、珍爱生命、尊重师长、勇于承担责任等优良品质。
总之,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要巧妙选择故事,有效运用故事,符合儿童特点、心理及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活动化、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