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 象

2011-09-15 05:26陈蔚文
读者·原创版 2011年8期
关键词:招式风衣范儿

文 _ 陈蔚文

网购和吗啡、酒精一样令人上瘾。我常阶段性陷入网购瘾,失足于五色迷目的网页湖沼。造访的都是风格类似的店,通俗称法是“文艺范儿”,对我这个文艺女中年来说,“文艺”一词如招魂符咒。

别小看店里的一件背心、一方围巾,里面也暗藏次文化,拍片是关键的一环。犹记得刚做一本时尚刊物的美食栏目时,找了个手艺不错的作者,利落地把稿交了,但稿子更利落地被pass掉,理由是视觉美感不够。我心想,美食栏目不就是教人做菜吗?让达人传授步骤和技巧不就行了,拍得好看的菜往往不中吃啊—No!后来才明白,秀色在前,可餐在后。教不教人做菜没关系,关键是要让读者一看到图就赏心悦目。随便翻开一本时尚刊物,上面的美食都是大片拍法,美轮美奂,其中的小技巧是:原料要在生的或半生的状态拍,色泽便能光鲜。正如刊中那些明星及各色魅力人物,也得“半生”状态,不可追究他们被油盐酱醋浸淫后的日常色相。

视觉,这个年代最核心的符码!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个音乐派别名为“视觉系”,其舞台装置和照明效果令人眼花缭乱,听觉还没启动,视觉先冲动了。

著有《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的丹尼尔·贝尔说过:“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没错,在这个视像膨胀的年代,视觉成为绝对性的主导文化。那些网店卖的越来越与商品无关,而是“视觉”。哪怕几十块或一百多块的服装都能拉到海外去拍(估摸也是旅行时顺道拍的),且拍得不赖,模特、用光和外景都挺到位,片子修得也专业。呈现在顾客面前的已然不是一件卫衣或打底衫,而是立体的流行文化本身。在美色与美景的帮衬下,哪怕地摊货都能闪闪发光。

那些美图把人看得痴痴傻傻,最后偷梁换柱—把图中模特转换成自个儿,女人们对这事都较擅长,就好比旅行对女性的意义通常是留影,且百里挑一后,认定最好的那张才是唯一真实的自己—至于其他,那完全是技术问题或意外状况所导致的,与本人无关。

说回美图对人的引诱。水仙少年又何止希腊的纳西塞斯?爱从水中窥视倒影的人太多,因倒影虚幻,易生美感。图片拍得好的店家都应打上广告:“买一赠一—赠送幻觉30秒。”此外,店家至少还赠送了24小时或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视快递公司效率而定)的期待。

但这期待,常随快递电话响起戛然而止,除非你有与图中模特一样的外形。

曾纠结于是否网购某件衣服。那款短风衣被模特在薄暮中穿得真有文艺范儿,她身后的迷离灯火与风衣的灰那般协调,她的神情有一点儿惆怅。她颈部以上不是美女,正因不是美女,更让人没有距离感,更让人觉得自己某日穿这么款风衣立于薄暮中也能惆怅如丁香。

这家店的图片张张都像在上演情景片!顾客像在看电影海报,海报中,潜伏着消费的艺术和欲望的哲学。

然后就碰上了一场生活里的真人“秀”。当她穿着我最眼熟不过的那款风衣从我身旁经过,我深刻认识到,海报只能张贴在高于视线之处,不可平行复制于生活。那女人,她把衣服的那点儿文艺之气挤掉,直挤进了热腾腾、飘散着青椒炒蛋味儿的正午—谁能保证我们穿上不会和她相仿?

耶稣基督曾告诉多马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用这句话来安慰那些收到快递后失望懊恼的人们吧,包括我,在点击“购买”时我以为看见了,其实没看见,或说看见的并非与自己有关的物什。尽管这样,明知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我仍常溺其中。是看商品,更是寻找与观摩一种理想情境,看那些枙子花一般的女孩如何替代我演绎一出有关微风、山冈、青春、爱的画面。说来,所有的艺术样式给予我们的也非具体的招式技巧,而是由招式技巧建构的某些难以言述的氛围,那其中浮动着时光褶皱、永不可得的某些东西、渺茫的承诺、逆流而行的内心之类。

猜你喜欢
招式风衣范儿
盘点冬奥会的“科技范儿”
风衣的秋意
抓准风格 古着穿出范儿
降“奥”十八掌之投石问路
柔软风衣
黄皮肤也能穿出范儿
风衣的N种可能
工装风衣
一招制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