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代一代的华夏子孙将他们朴素丰厚的文化、情感、习俗、技艺蕴含在剪纸当中,使剪纸成了五千年文明的有力见证。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全世界的艺术瑰宝。《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可以说传统文化中作为国民教育基础的小学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古老文化、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最神圣、最重要的使命。剪纸具有取材方便、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得天独厚的特点,著名史学家,诗人郭沫若先生曾赞美过:“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深邃。一剪之趣夺神工,美在民间不朽。”因此,开发剪纸校本课程,让孩子爱上民间剪纸,应该是传承传统文化最优秀的载体,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开发剪纸校本课程,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实现剪纸艺术的继续发展
在剪纸艺术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厚朴实的文化内涵,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流传下来的剪纸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剪纸表现的都是人们日常生活场景,反映出人民对于美丽事物、美好未来的向往,是我国传统文明、儒家文化的具体体现。开发剪纸校本课程,让孩子爱上民间剪纸,能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儿童爱民族的激情,将来使他们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接班人。
1. 利用剪纸能够了解我国悠久历史。据资料记载,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南朝《荆楚岁地记》言:“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头之髻,又造华胜相遣。”为了让学生在剪纸中挖掘到更多的东西,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剪纸环境,张贴一些古代剪纸作品的图片,分时段分年级为学生讲解其中蕴含的深意,增强学生身为中国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2. 利用剪纸能够了解神话传说。有很多剪纸题材都源自世代相传的神话故事,如人头兽身的图腾形象剪纸,苗族“蝴蝶生人”、“桑扎射日”剪纸,等等。在剪纸校本课程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表演民间剪纸中适当的神话传说,增加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识。
3. 利用剪纸能够了解宗教礼仪。在民间剪纸中有“八仙祝寿”、“莲生娃娃”、“荷花生人”的题材,就是从佛教、道教典故中改造而来。这类剪纸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欣赏这类剪纸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形象在民间剪纸中的特殊的内涵。
4. 利用剪纸能够了解传统文化。剪纸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广泛地流传,还有个原因是人们希望他们剪出来的美好景象都能变成真的。比如常见的有“金玉满堂”、“榴开百子”、“麒麟送子”、“五子夺魁”、“鲤鱼穿莲”、“鹿鹤同春”,等等。像“鹿鹤同春”所采用的就是“谐音取意”、“比拟借喻”的手法,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与鹤在一起就有了福禄长寿的意思。而一些在剪纸作品中经常使用的装饰纹样,比如万字结、如意头、盘长结等更是有着浓重的象征意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心态,在传统民间剪纸作品中表现得特别直接而充分。
5. 利用剪纸能够提高民族人文素养。鲁迅先生曾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作为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准确把握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用以熏陶学生乃至全社会的道德情操。我们在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剪纸活动的时候,常常发动家长和学生一起收集有关书籍、影视碟片,与学生一起收看反映民间题材的电视节目,处处留意收集各类剪纸作品,和学生共同参与表演活动。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全民族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树立起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
二、开发剪纸校本课程,可以优化学生智力品质,符合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也说过:“小孩应有剪纸的机会。”的确,小学的孩子正处在生理、心理都快速发展的时期,剪纸既能够锻炼儿童手部小肌肉群的灵活度,还可以使学生的眼脑手、左右脑功能协调发展,更能磨炼孩子的性格、意志、品德。
1. 开发学生潜能。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当选时,美国左撇子协会就发表声明,说这是左撇子在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胜利。实际上,如果克林顿光是用左手,恐怕美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在传统观念中人们都习惯让孩子用右手写字、做事。所以有些天生的左撇子就“讨便宜了”,他们既能很熟练地使用左手,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又经常使用右手,导致他们的大脑被开发利用的比别人要多得多。据医学研究证明,人脑的两部分工作,左边半球负责抽象思维,(如语言、计算、识记、逻辑、推理等。)右边半球负责形象思维,(形象、空间、情感、想象、直觉等。)剪纸活动正是锻炼学生在形象、空间方面的智力。它可以使右脑得到高强度的刺激,使右脑潜能得以开发,改善左右脑平衡状态,让大脑两半球得到充分配合和发展,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及成长。学生在剪纸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且养成了专心、细心和耐心等良好习惯和品质,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艺术审美情趣和自信心。
如很多学习剪纸的学生反映,他们以前有粗心的毛病,学习剪纸以后,看问题变得细致了,做题的准确率大幅提高;还有的学生说以前最怕写作文,总是干巴巴的,缺少感情,现在懂得了细心观察和认真体会,写作水平也开始慢慢提高;还有些学生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对生活观察细致,在剪纸活动中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优势,从而逐渐变得敢想敢做,从容自信。
2. 培养学生创造力。剪纸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它以二维空间观念作为构图基础,线是构成剪纸形式美的主要因素,它的简单易操作会使学生很快喜欢上这门艺术,所以学生普遍对剪纸有着高涨的热情。学生通过剪纸学习掌握了剪纸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够大胆地理解和想像,使个性得到了张扬。他们将剪纸技能与大自然的奇趣美妙、生活的丰富多彩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怎样构图、怎样布局,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进行艺术再创造,在“感知—鉴赏—创造—展示”过程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3. 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剪纸具有富含深刻内涵的特点,它通常具有巧妙的立意、深刻的譬喻。例如公鸡预示勤劳,猴子体现机智,老虎代表勇敢,海鸥象征团结,“经过剪纸训练,孩子们变得更加心灵手巧,更加聪慧可爱,他们懂得了友爱与合作,这些都是比学习好更加重要的精神品质。”
小学一节课时间一般为40分钟,当我们的学生在专注于剪纸的时候,他们往往对铃声听而不闻,这不但是兴趣的作用,也是他们在挖掘他们的意志和耐力,渐渐养成持之以恒的个性品质。
4. 养成学生良好习惯。剪纸是一项精细的手工劳作,它的构思、立意可以是天马行空、任意翱翔的。但是真正在操作时却来不得半点马虎,剪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千刻不落,万剪不断”,所以先剪什么、后剪什么、哪个地方用哪种手法处理?这都需要学生在剪之前做细致缜密的安排,这就为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无比宝贵的影响。
以剪纸校本课程为依托,能够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领域,使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热爱文化,进而参与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往大了说,他们就是推动我国文化走向开放格局的新生力量!
(作者单位 江苏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