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叶
(江苏省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通 226006)
传染病的防治能力和防治效果被认为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保健事业水平的重要指标[1]。现分析南通市2009年传染病疫情,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2009年传染病报告个案信息,人口资料来源于南通市统计局。
使用Excel 2003进行处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1.1 发病情况
2009年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2种20 020例,报告发病率为264.46/10万,较2008年(211.99/10万)上升了24.75%。其中,甲类无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5种,报告发病率为149.30/10万,较2008年(163.08/10万)下降了 8.45%;丙类传染病报告7种,报告发病率为115.16/10万,较2008年(48.91/10万)上升了135.47%。
2.1.2 死亡情况
报告22种法定传染病死亡病种4种,其中,乙类3种,丙类1种,死亡率为0.41/10万,较2008年(0.45/10万)下降了8.98%;病死率为0.15%,较2008年(0.21%)下降了27.05%。
2.1.3 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前三位排名
在乙类传染病中,发病率居前三位的病种是:肺结核(4 502例)发病率为 59.47/10万,较 2008年(74.47/10 万)下降了20.15%;肝炎(2 217例)发病率为29.29/10万,较2008年(29.22/10万)上升了0.23%;梅毒(2 061例)发病率为27.23/10万,较2008年(28.46/10万)下降了4.35%。
死亡率居前三位的病种是:肺结核0.18/10万、狂犬病0.13/10万、艾滋病0.08/10万。病死率居前三位的病种是:狂犬病100.00%,艾滋病37.50%,肺结核0.31%。见表1。
2.1.4 疾病分类构成
2009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构成为:呼吸道类5 498例,占48.65%;血源及性传播类3 670例,占32.47%;肠道类2 084例,占18.44%;自然疫源及虫媒类50例,占0.44%;无新生儿破伤风报告。较2008年相比:呼吸道类(6 182例)下降了13.26%,血源及性传播疾病(3 841例)下降了18.27%,肠道类(2 239例)下降了15.09%。自然疫源及虫媒类疾病(60例)下降了0.17%,新生儿破伤风报告2例。
表1 南通市2009年前三位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排序
2.2.1 地区分布
各县市(区)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为157.30/10万~557.21/10万,报告发病率前五位依次为崇川区(557.21/10万)、港闸区(533.33/10 万)、开发区(355.89/10 万)、如东县(286.17/10万)、如皋市(239.97/10 万)。
2.2.2 季节分布
2009年各月份均有法定传染病报告,4~7月、10~12月为高发时节,其中4月、6月和11月为高峰,4月主要以手足口病、肺结核和肝炎发病为主,6月主要以手足口病、肺结核和梅毒发病为主,11月以手足口病、肺结核和甲型H1N1流感发病为主。见图1。
2.2.3 人群分布
2.2.3.1 职业分布 农民发病率最高,占32.37%;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分别占21.04%和17.55%。
2.2.3.2 年龄分布 各年龄段均有发病。0~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以痢疾、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手足口病多见,20~34岁年龄组和40~59岁年龄组发病率较高,主要由肺结核和肝炎所致。
2.2.4 传染病疫情暴发情况
全市共报告13起传染病暴发疫情,其中,水痘8起,流行性腮腺炎3起,季节性H3型流感1起,食物中毒1起。
2009年南通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64.46/10万,死亡率为0.41/10万,病死率为0.15%,与2008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24.75%,死亡率下降了8.98%,病死率下降了27.05%。其中,甲类无病例报告;乙类报告发病率为149.30/10万,死亡率为0.40/10万,病死率为0.27%,与2008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8.45%,死亡率下降了11.91%,病死率下降了3.81%。发病前五位是肺结核、肝炎、梅毒、淋病、甲流,其中前四位疾病占报告传染病的86.12%。目前威胁人群健康的传染病以结核病、狂犬病为主。丙类传染病报告7种,报告发病率为115.16/10万,与去年相比上升了135.47%,死亡1例,为手足口病。
自2008年5月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以来,2008年共报告手足口病2 255例,2009年报告7 218例,是造成今年我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较去年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其中,死亡1例,重症3例,实验室诊断210例。
随着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开展,我国HBsAg阳性率曲线高峰后移,<15岁儿童高峰消失,10~19岁与30~39岁高峰后移到20~29岁与40~49岁[2]。2009年乙肝发病率较2008年有所上升,部分临床医生混淆病例,将携带者作为新发病例报告,慢性乙肝急性发作病例重复上报是主要原因。
2009年我市传染病暴发疫情全年均有发生,病例主要集中在乡村学校,均能及时处理和控制疫情,但仍要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健全学校传染病报告制度,规范落实各项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3-6],是防范学校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控制措施。
[1]章灿明,洪荣涛,黄文龙,等.福建省2005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3):17-19.
[2]梁晓峰,陈园生,王晓军,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655-657.
[3]许国章,徐颖.辽阳市1955~2007年传染病疫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6):139-140.
[4]郑玉仁,姚梅坤,林崴,等.福建省莆田市2001~2006年传染病疫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2):210-211.
[5]何瑛,李子建,刘元东.某部2008年传染病疫情及报告质量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3):259-260.
[6]蔡颖.2009年成都市青白江区传染病疫情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0,25(3):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