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李天星
责任编辑 由然
随着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越美国这则消息报道之后,关于石油安全的讨论也愈加热烈。实际上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且越来越被国家所重视,特别是“十二五”开局之际,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话题显得愈发重要且急迫。
如何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专家学者纷纷建言:一是进口多元化要长期坚持,尤其要进一步加快陆上进口能源战略通道的建设;二是加强能源储备设施及科学运营制度的建设;三是鼓励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海外能源投资项目建设,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四是注意推动替代能源的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五是加大节约能源的力度,倡导低碳生活;六是大力推进我国原油、成品油产业链市场化,进一步推进价格市场化改革;七是改变能源结构,提高系统效率;八是充分开发利用天然气,走“以气代油”之路。
如何破解“石油魔咒”?业内专家给出的答案之一是:借鉴美国的做法,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用天然气作为石油的替代品,以此降低对石油特别是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
虽然美国在大力倡导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能源革命,但其能够逐步摆脱对石油过分依赖的真正原因是对天然气特别是对非常规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廖永远分析说,首先,美国多年来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管网,在世界天然气管网版图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其次,美国以“气”代“油”稳步推进,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和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其天然气消费量达6500亿立方米/年。
“油改气”的车辆急剧增加,给加气站带来了压力。靳洋/摄
据了解,作为中国最大的油气供应商,中国石油率先启动了“气壮中国”战略,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国内能源巨头纷纷参与。一项以扩大天然气消费为内容的规模宏大的石油替代计划正在全面实施。
“2004年10月1日,中国石油西气东输一线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气壮中国’战略的开启。”廖永远说,随后陕京二线、陕京三线、涩宁兰复线、江苏LNG接收站、西气东输二线等相继建成投产。如今,一张总长度近四万公里覆盖2 7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区的全国天然气管网基本形成。按照国家整体战略要求,中国石油下一步还将启动西气东输三线、四线以及陕京四线、五线等管道工程。
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国内油气供应商,也不断加大天然气业务板块的投入和开发,特别是中国石化“川气东送”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扩大我国天然气消费注入了新动力。与此同时,以河北新奥集团为代表的民营资本积极加快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步伐。中国开始形成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能源巨头为主导、众多民营资本参与的天然气发展格局。
尽管与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天然气消费比例还很低,但不断推进的“气壮中国”战略,对我国摆脱“石油魔咒”至关重要,同时对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意义重大。
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不断扩大,目前解决“缺气”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进口。中国石油为此构建了中亚、中俄、中缅和东部海上LNG等油气战略通道。但从目前看,实现“气壮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对国内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
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司长张玉清曾透露,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中,低渗透气(包括致密砂岩气)资源达100万亿立方米,煤层气约30万亿立方米,页岩气可达100万亿立方米。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会见荷兰皇家壳牌公司首席执行官傅赛时表示,为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步伐,中国已在《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科技重大专项中专门设立“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同时,能源局正在抓紧组织编制页岩气专项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页岩气开发先导试验区,以早日实现页岩气产业化。
降低原油对外依存度,既要开源更要节流。就目前看,节约理应成为重点,放在优先的位置。
2011年8月26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节约能源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的报告中,提出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具体措施。
针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问题,报告提出,下一步将加快研究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将能评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手段。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对能源消费增长过快的地区及时实行预警调控。
就进一步加强节能管理问题,报告表示,将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强政府对节能工作的领导。同时,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报告提出,要严格实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审批行为,对未通过能评的项目,依法不予审批、核准,项目不得开工建设。此外,要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将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1.7万家用能单位(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挖掘节能潜力。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积极推动替代能源的建设。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是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近期,包括新能源规划、节能环保规划等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也在加快制定当中,替代性能源要加快研制。同时,应大力推进我国原油、成品油产业链市场化的改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价格市场化的改革,提高能源消耗的效率,石油消费增速超过GDP增速的现状要尽快转变。
由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牵头制定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经过了三轮征求意见,即将上报国务院。其中,节能环保企业税收减免、特许经营权、提高产业集中度等内容或成该规划亮点。
9月7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到,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资源全球配置既是共识,也是现实。“走出去”寻找油源,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已是我们的重要选择。
有效驾驭全球能源配置,是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在目前阶段,我国应通过能源进口来源的分散化布局、增加海外股权投资比重、稳步提高战略石油储备量等策略,尽可能化解石油对外依存度高所蕴涵的风险。同时,可利用我国充裕的外汇储备,加大对海外能源产业的投资力度。
1948年美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在美国国内也曾引起普遍担心。由于美国政府制定了有效的全球石油政策,按照“两个半球石油自给”的方针,将中东作为发展战略重点,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大企业在沙特等国广泛参股。为鼓励石油企业向外发展,美国国会甚至通过一项财政抵扣政策,即石油公司向东道国缴纳的特许开采税金可用来抵扣应向政府缴纳的税收。直至今日,美国虽然消费量高居第一,但在能源安全上高枕无忧。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石油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大“走出去”的力度,通过资本运营手段,渗透和掌控更多的油源。
增强我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上的话语权也已刻不容缓。当今世界石油已成为继主权货币后一种新的泛货币化价值符号,石油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联动,石油金融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与过去“石油危机”最大的不同在于,今天的石油安全本质上已转变为“价格安全”。
随着石油消费量持续攀升,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是,有“中国需求”却没有“中国价格”。由于在全球定价机制中所占权重太低,不得不在进口石油上付出更多的成本。要想根本扭转被动接受国际油价的不利局面,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货币金融体系及贸易进出口市场,如推进汇率改革,发展石油期货,提高市场开放程度,从而建立有效的价格避险机制,增强在国际石油价格上的话语权。
“导致石油峰值到来、石油时代结束的,将是石油替代能源的发展,而不是石油资源的枯竭。”专家的这一观点说明,替代能源的发展,是全球未来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所在。
为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同时,充分利用多种能源,将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有效补充。在风电方面,现在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电网建设没跟上,风电厂不能上网,储能方面也存在问题,造成很大浪费。在太阳能方面,可以将国内生产的太阳能发电设备更多地用于国内。专家呼吁,“现在我国生产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只有2%-3%用于国内,其他的都是出口。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能源短缺的加剧,波浪能这种清洁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也从“幕后”走向“台前”,并已初具商业化趋势。波浪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面广等优点,是一种取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尤其是在能源消耗较大的冬季,可以利用的波浪能能量也最大。小功率的波浪能发电,已在导航浮标、灯塔等获得推广应用。我国有广阔的海洋资源,波浪能的理论存储量为7000万千瓦左右,沿海波浪能能流密度大约为每米2—7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核能安全是近期热议的话题之一。全球各国在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核能发展,中国也不例外。“重新审视的目的,就在于用更安全的标准建设核电站,要考虑到如果有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自然灾害该怎么办,有战争等突发事件该怎么办。”专家表示,综合考虑,核能还是未来能源的重要选择之一。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国两会表达了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坚定决心,并规划了更清晰的路线图。但中国的“新能源”发展路径不一定与欧美相同,应有“中国特色”,即致力于系统综合能效的提升。
科学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既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迫切要求。科学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首先要加快发展多元化能源。截至2009年底,中国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仅为8.3%,而美国这一比重为16%。为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5%的目标,要尽快提高核电、水电在我国电力供给中的比重,积极稳妥地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传统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同时,要大力鼓励技术创新,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总之,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推进煤的清洁利用,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战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降低原油对外依存度,我们要寄希望于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
建设中的生物发电厂。兆金/摄
史丰蕾撰文指出,在经济学界,有一个著名的赌约,发生在斯坦福大学生态学家埃利克和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家西蒙之间。埃利克认为,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而随着人口和收入增长,世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自然资源的价格会随之上升。西蒙却认为,技术的进步能增加这些资源的供给,随着替代品的发现,资源商品的实际价格会下降。1980年,他们选择了5种有代表性的原材料铜、铬、镍、锡和钨,分别买入它们的期权,埃利克看涨,西蒙看跌。
10年过去,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正如西蒙所预言的,5种原材料的价格都下降了,而原因正是层出不穷的技术替代。经济学界开始意识到,价格短期上涨激励着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又改变了市场长期的供求关系,进而反作用价格。因而,史丰蕾提出了“以无限的科技改变有限的资源”的观点。
今天,天然气市场发生的一幕仿佛就是前人实验的翻版。长期以来,大多数国家都依赖着旧有的路径采气,直到飙高的气价似乎把人们逼到了穷途末路。而就在这时,美国经过多年攻关探索出先进页岩气开采技术,一举将美国天然气储量增加40%,国际气价应声而落。
页岩气技术的成功突破证明了“资源有限,科技无限”的不破真理。以此类推,石油的勘探开发,依靠传统技术很难获得新发现,但只要在技术进步方面实现突破,勘探就会有新发现,开发就会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如今,人类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由资本密集型时代进入到技术密集型时代,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突破,必将推迟石油峰值期的带来,深刻改变世界油气市场分布状况与供求格局,对全球能源发展进程和地缘政治格局带来巨大影响。
历史也告诉我们,我国每一项重大技术攻关都深切地影响着我国能源供应的格局。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地质学界长期存在的“中国贫油论”的破除,实现了我国原油的稳定自给;秦山核电站的建成和核电技术攻关的成功,开启了我国核电建设的篇章……我们期待未来油气技术的成功掌握,为我国能源利用史再添一座丰碑。
面对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考验,我国亟须从内部寻找破解之法。当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缓解石油压力的必由之路。
大庆油田不断进行科技攻关,千方百计提高采收率。赵永安/摄
经济快速发展需要能源支撑,油价上涨暴露出我国产业结构的诸多弊病。在我国石油消耗快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能源效率过低、石油消费结构不合理、浪费现象较为普遍等问题。这说明中国工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严重不合理。
为此,我们要转变粗放型、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方式,走上更为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以降低包括石油在内的居高不下的能源需求。
石油对外依存度越高,说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越紧迫。毫无疑问,石油进口的高依存度会使中国的能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和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有所下降,特别是像石油化工这样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的产业,原料供应的紧张和价格波动将会受到直接而长远的影响。
面对这一现实,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如何对能源消费结构做出更科学的调整,如何对能源流通机制进行更合理的疏导,如何对能源的全球配置加以更有效的驾驭。
产业的升级转型,必然会降低因对石油的过度依赖给企业带来的高风险。产业升级转型后,即使依存度继续上升,油价涨一些,也可以转移至产品价格中。以海外能源依存度同样很高的韩国为例,过去主要以钢铁、汽车等为主要出口产业,但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经过10多年的转型升级,其游戏、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制造业也日益高端化,电器、电子数码产品都主要瞄准高端市场需求。这使韩国企业大大规避了能源价格变动的冲击。
长期来看,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能源消费仍将保持高消费特征,未来中国能源进口量仍会继续加大。这一趋势决定了中国企业必须考虑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因素。如果企业能够通过产业升级转型降低能源在生产成本中的比例,稳定未来能源消费规模,则中国将不会成为国际能源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反而会影响市场,发挥稳定器的作用。
构筑保证石油安全的战略体系还需要全民的积极参与。我国石油资源储量有限,人口数量巨大,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式的能源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才能彻底摆脱这一潜在危机。因此,加大我国能源形势全民教育,培育全体公民责任意识刻不容缓。国家、企业、消费者理应成为树立新型石油消费观和引领石油合理消费行为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