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明,包祖达,丁杨东
(1.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黄岩,318020;2.椒江区种子推广站)
1980年以来,菜用大豆生产逐步在台州市椒江区等地发展,开始时是采摘春大豆或秋大豆鲜荚食用,主要品种为当地的五月白毛、八月拔、九月拔。农户一般视市场行情变化掌握价高摘鲜豆,价低养老豆,而且由于没有菜用大豆专用品种,形不成规模,发展比较缓慢,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66 hm2左右。1990年后,矮脚毛豆、台湾292和台湾75等菜用大豆新品种陆续被引进种植,较好地促进了菜用大豆的发展。但由于农民忽视品种更新,连续多年种植,品种退化严重,导致产量与效益下降。于是,2002年引进辽鲜1号进行试种,试种面积800 m2,以后试种面积逐步扩大,2006年和2007年推荐辽鲜1号参加浙江省菜用大豆区试,2008年10月30日通过引种登记(浙种引[2008]第007号)。为进一步发挥辽鲜1号的增产增效潜力,特进行本试验。
试验于2008年在台州市椒江区前所街道陶家村进行。试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42.1 g/kg,碱解氮207 mg/kg,有效磷 14.7 mg/kg,速效钾 130 mg/kg,pH值7.28。试验的其他栽培措施一致。试验材料为辽宁省农科院油料所育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辽鲜1号。
试验设施氮量和种植密度2个因素。氮肥选用尿素(含 N 46%),设 A14 kg/667 m2、A28 kg/667 m2、A312 kg/667 m23个处理,施用方法为苗肥占60%,花肥占40%。种植密度设置B11.6万株/667 m2、B22.0万株/667 m2、B32.4万株/667 m23个处理,每穴留苗2株。共设9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 13 m2(长 6.5 m,宽 2 m,包括沟宽 0.3 m)。 各小区统一以15 kg/667 m2过磷酸钙(含P2O517%)、6 kg/667 m2氯化钾(含K2O 60% )作基肥。
由表1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辽鲜1号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各处理下,辽鲜1号从播种到出苗、从出苗到开花的天数均为10 d和41 d,出苗到采收的天数均为80 d。
统计分析表明(表1),不同种植密度、施氮量及二者的互作对辽鲜1号的产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在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667 m2施尿素4 kg的菜用大豆产量显著高于667 m2施尿素8 kg的产量;667 m2施尿素8 kg的产量显著高于667 m2施尿素12 kg的产量;而667 m2施尿素4 kg的产量却极显著地高于667 m2施尿素12 kg的产量。
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种植密度2.0万株/667 m2的大豆产量极显著地高于2.4万株/667 m2的产量,而2.4万株/667 m2下菜用大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1.6万株/667 m2的产量。交互分析表明,在667 m2施尿素4 kg的情况下,667 m2种植2.0万~2.4万株为宜;在667 m2施尿素8 kg的情况下,种植密度以2.0万株/667 m2为宜;在高种植密度情况下,应减少施氮量,如种植密度为2.4万株/667 m2时,尿素用量以4 kg/667 m2为宜。对各处理进行多重比较表明,A1B2、A1B3、A2B2处理下菜用大豆产量极显著地高于其他处理,但这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表1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辽鲜1号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辽鲜1号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及二者的互作对辽鲜1号的产量均产生极显著的影响。综合分析,辽鲜1号在台州地区露地种植,种植密度以2.0万株/667 m2为宜,尿素用量以4~8 kg/667 m2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