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添仓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西宁,810016)
马铃薯是青海省重要的高产粮菜兼用优势作物,在全省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青海省因海拔高、风速大、日照长、气候冷凉和传毒介体少等特点,种薯质量享誉全国,历来是我国主要的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之一。青海省马铃薯70%的种植基地位于东部贫困山区,长期以来,青海省马铃薯除作为产区农民口粮外,90%以鲜薯销售。马铃薯加工产品多为粗制品,加工深度不够,设备、规模、工艺技术的科技含量等方面落后,生产的加工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经济效益不高,使青海省马铃薯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抓住当前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机,抢先占领国内市场重点发展薯条、马铃薯精淀粉和马铃薯全粉等精深加工产品,通过产品深加工增值以带动和促进马铃薯产业化的快速向前发展,是积极带动青海省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对增加产区农民收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动青海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青海省开展马铃薯育种工作已有40多a历史,育种水平全国领先,先后选育出青薯系列、互薯系列、民薯系列、南薯系列、高原系列等马铃薯新品种30多个,有些品种还被推广到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为全省马铃薯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我省各地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加大了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特别是脱毒马铃薯推广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在新品种育成推广的同时,我省还先后推广了一系列先进的栽培技术、防治病虫技术和留种技术。我省马铃薯茎尖脱毒繁种技术研究也在全国起步较早,通过欧援项目的实施,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的完善和推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育种单位虽致力于选育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加工型品种和高淀粉品种,并已形成以高产、高淀粉、油炸加工为主的系列优良品种,但因缺乏品种的统一规划、布局和完善的推广体系,导致青海马铃薯种植难以形成规模。
青海省具有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独特自然地理优势,是我国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种薯和商品薯以块大、整齐、干物质含量高、表面光滑无污染、退化轻等特性享誉国内外,畅销各地。
马铃薯种植面积从1999年的4.41万hm2增加到2008年的9.06万hm2,种植面积增加了104.2%。总产量从1999年的73.9万t增加到 2008年的191.7万t,总产量增加了159.4%。单产水平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2008年平均单产达1 410 kg/667 m2,与1999年的1 166.5 kg/667 m2相比,单产提高20.9%(表 1)。
表1 1999-2008年青海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量及平均单产
近年来,我省马铃薯加工业发展较快,威思顿、绿源、乐都嘉宝等加工企业已建成投产。作为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青海威思顿公司,先后在西宁、民和、湟中、互助建立分厂,现拥有年产2万t马铃薯淀粉生产线3条和年产1万t马铃薯淀粉生产线2条,生产的威思顿牌马铃薯精淀粉凭借优质的质量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全省上规模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有9家;2008年,全省马铃薯加工淀粉不足10万t,转化马铃薯70多万t,加工能力仅相当于鲜薯总产量的8%。加工的产品有精淀粉、普通淀粉、薯片和粉丝、粉皮等简单副食品。设计生产能力1万t的全粉生产线2010年投产,5 000 t冷冻薯条生产线正在建设。
通过青海省马铃薯产业技术调研,我省马铃薯产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高产品种多,专用、优质、抗旱、食用及加工兼用型品种少;优质合格种薯难以直接到达农户手中;传统栽培方式多,现代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缺乏;传统储存方式多,现代储存方式少,特别是缺乏大中型储存窖藏技术;马铃薯栽培过程中基本不用机械;马铃薯销售以自由销售为主,合同定单销售少;农民马铃薯生产协会少,且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马铃薯加工以淀粉低端产品为主,加工比例小,缺乏高端马铃薯产品的加工企业和加工技术。
针对青海省马铃薯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马铃薯产业应向以下方向发展:一是加快培育适合市场需求和人们生活需要的优良品种。如培育高淀粉、高干物质、低还原糖的优质加工品种以及适于出口外销的早熟、鲜食品种。二是加快推广优良品种和种薯的种植面积。三是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加以培植,并使其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努力使青海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四是加快加工专用型马铃薯基地建设。五是加大马铃薯深加工的开发力度,开发高附加值的马铃薯高端产品,提高马铃薯加工转化率。
目前青海省已培育出高产、早熟、高淀粉及油炸加工型四大系列的品种20余个,可满足不同消费市场的需求。但在马铃薯种植方面品种结构不太合理,高产、晚熟品种多,优良加工品种种植面积少、规模小,造成品种选育同种植相脱节,品种与目前市场脱节,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的局面,严重阻碍我省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马铃薯新品种育种目标:耐贮运鲜薯食用品种,特别是早熟鲜薯食用和鲜薯出口品种;适应我省的加工用品种,全粉、淀粉、薯片、薯条加工专用品种;抗病品种,栽培适应性和抗病性尤其是晚疫病抗性和病毒病抗性。
品种资源的研究利用:应用多种育种技术,将各种种质的特异优良基因转育到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中,创造综合多种优良性状和抗病性的种质资源,并有效地应用于育种中,提高育种效率和水平。应大力开展二倍体育种,引入更多的优良野生资源,在二倍体水平基础上更有效地筛选和改良目的性状,得到综合多种优良性状、稳定发生高频率2n配子的材料,用于育种。
专用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技术:重视育种基础理论和高效育种技术的研究,特别是高新技术在马铃薯育种中的应用,针对不同的育种目标性状采用倍性育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的方法,研究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高效的育种后代评价、抗病虫鉴定技术和早世代选择技术,构建抗晚疫病、抗病毒病、高淀粉、高产和加工品质等改良群体,建立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提高育种效率,加速新品种选育进程。
青海省自然生态条件复杂,因此,在品种布局上要统一规划、区域开发,在既考虑品种的市场需求,又充分发挥当地自然条件优势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和青海省马铃薯区域布局,确立4个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布局生产基地,使每一个品种均得到合理开发。
①河湟流域川水区鲜薯和食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 以民和、乐都、平安、西宁的湟水流域川水地为主,发展优质早熟菜用型品种和食品加工型专用品种;以早熟品种费乌瑞它、早大白,中熟品种乐薯1号,食品加工型品种大西洋、夏坡第、青薯6号为主,生产食用鲜薯和薯片、薯条等高端产品加工原料薯。
②高位山旱阴湿区优质菜用型鲜薯和种薯生产基地 以东部农业区高位山旱地为主,发展晚熟鲜食品种和种薯;以青薯168、下寨65、青薯2号、乐薯1号、民薯2号、青薯9号等品种为主,生产内外销食用鲜薯和种薯。
③干旱半干旱区高淀粉型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 以东部农业区干旱半干旱地为主,发展高淀粉加工原料薯;以下寨65、青薯2号、乐薯1号、民薯2号、青薯6号等品种为主,生产加工原料薯。
④柴达木盆地高位水地种薯生产基地 以柴达木盆地高位水地为主,发展早熟和食品加工型种薯;以费乌瑞它、早大白、大西洋、夏坡第等品种为主,生产南方冬作马铃薯种薯。
科技进步是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和重要支撑,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新技术研究的力度,加强对马铃薯栽培技术及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防治技术研究。在选育适合市场需求品种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种薯推广体系建设和马铃薯质量检测体系和制度的建设,加快种薯推广和普及。
只有将农户组织起来,建立大规模的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建立对整个种植具有约束力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才能实现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按照市场及加工企业对马铃薯质量的要求,制定出马铃薯产品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并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以确保马铃薯产品质量优质安全。做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统一操作标准,及时到位。使马铃薯生产由过去追求产量最大化而转变到追求质量效益最大化的轨道上来。同时大力创造条件,实行订单种植、合同收购,做到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并有效防范和降低市场风险。在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精品马铃薯,积极打造自己的马铃薯品牌,从而提高我省马铃薯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通过市场,农民不仅销售出自己的马铃薯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化,而且可以直接感受市场变化,获取市场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种植计划。市场是将农村家庭经营式的小生产与马铃薯大产业联系起来的纽带。我省马铃薯流通中介企业不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实行订单生产。为了进一步完善我省马铃薯市场体系,促进马铃薯产品销售畅通,应加大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将市场信息网络向乡村特别是种植和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协会、公司延伸,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和抗御市场风险的双重能力。同时应积极扶持一批流通中介企业,在市场管理、资金信贷、税收、运输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支持,使其也真正发展成为带动我省马铃薯产业的龙头企业。
随着马铃薯产业向纵深层次发展,马铃薯加工业将成为消化我省马铃薯的重要出路之一。所以,发展马铃薯加工业,特别是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业,对极大地延伸马铃薯产业链,实现马铃薯产品多次增值,提高马铃薯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内现有加工业基础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我省目前宜重点发展以食品加工为主要方向的马铃薯全粉 (雪花粉、颗粒粉)及其制品,速冻薯条、复合薯片等产品加工。建议扩大兴办一批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实现产业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