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
众所周知,我们的社会近几十年来变动不居,变化之剧使得我们生存的坐标、边界都不再确定。我们曾以为发展进步是硬道理,现在多少明白发展要加上科学的前缀;我们曾坚定地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边,现在多少理解文明传统仍有永恒的魅力和不朽的价值;我们曾是现代化的追随者,现在则是现代性危机的当事者⋯⋯
在这样罕见的现代转型中,知识人有着不同于政治家、企业家等精英阶层的职业分工和责任伦理。政治家要维持秩序,企业家要创造财富,知识人则要提供解释。尤其是,知识人天然地处于社会事务旁观者的位置,他服务于社会即使及时也是跟文明史深远的背景相连,故他的工作有所沉淀,他提供的知识产品也是长久思考和细致观察分析的产物。
在这个意义上,知识人跟历史上的士相类,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中,“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就是说,其他阶层是本能的、参与的、应对的,知识人和士却是理性的、旁观的、反思的。因此,在中外历史上,越是转型剧烈的时代,越是乱世,知识人的身影越发突出。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魏晋风度、民国时的大师辈出⋯⋯最值得今人感念的,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派运动等等,知识人立言立法的努力奠定了我们当代文明的诸多原则。
但事情总有例外,五代十国之乱、宋元之乱,知识人都未能提供足够的思考,反而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在当代社会的转型中,如果诚实一些,必须承认,我们这些知识人的绩效也是较低的。
在这个一世三十年的人生社会里,我们很多知识人都跟着时代走了。或者跟着百元级三转一响、千元级三转一响、万元级十万百万元级等民生日用的升级换代奔跑。或者给社会诊断救治,借外人的药方如股份制、分税制、社群主义、生态主义、佛教经济学、儒家伦理等等来给社会提供服务⋯⋯这些努力当然也有成绩,甚至也有立足于个人本位上的收获,但总的说来,知识人把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跟国家社会命运捆绑在一起了。由此,个人在社会大变迁中的遭遇不为汉语知识所关照。
跟我们这个世代最相近的社会变迁,大概可算二战后欧美世界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那个时代,知识人贡献了众多的人物及作品,从金斯堡的《嚎叫》、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加缪的《局外人》;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到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到阿隆的《知识分子的鸦片》、阿倫特的《极权主义》、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罗尔斯的《正义论》;从《第三帝国的兴亡》到《光荣与梦想》;从《寂静的春天》到《增长的极限》⋯⋯这个名单还可以列举下去。回过头看,二战后西方社会的三十年,尽管是冷战的年代,但是知识人从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等众多领域,关怀了个人的身心发展,捍卫了文明及其自由。他们的成果,至今仍是我们的营养和财富。
相比而言,我们这个三十年,知识人及其产品跟时代社会相匹配者是不多的。知识人自己在经济发展的年代为追求恒产而失去了恒心。因此,即使站在前人的肩上,即使拥有开放的与世界同步的知识生产环境,拥有开放的世界知识总量,但我们知识人跟世界知识的演进机制拉开了距离,我们在知识生产的正当性方面多是不正当的,在有效性方面多是低能的。我们难以提供关于生活、社会和个人的总体性解释。
知识人伦理的丧失,使知识人沦落到一个极为难堪、丑恶的位置。最近,教授一如“叫兽”,“公共知识分子”成为知识混混⋯⋯正在说明我们知识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失职。社会的文明进程和个人的自由追求,确实在我们中国知识人的关怀之外。当代国人的身心遭遇、灵魂感受仍如材料,生灭于历史进程中,难以为知识人形式化提取抽象出来。我曾提醒大家注意三十年前,邓小平启动改革国策时是如何对知识人失去了信心,用他本人的话说:“我们对理论界很失望。”回过头看,当代最重要的时代精神是政治家摸索出来的,知识人没有足以与之相比拟的思想贡献。新儒家痛心于国人活在材料的世纪,但赋予东方大陆及其人民的生活以形式感正是知识人的伦理责任。
美国的思想大家史华慈曾经感叹:“我们很难对中国知识分子如此关切国力的问题下什么判语。中国确实一直深受羞辱,而且当今世界,没有国力就无法生存。不过,事实却是,一旦价值是按照作为获取力量的手段来评估,这些价值就非常可能变得脆弱难保,扭曲变形。”史华慈的感叹值得我们知识人记取。
(作者为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