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
从十九世纪中的1853年开始,从英国伦敦出发,经历了三个世纪的风雨飘摇、金戈铁马,足迹遍及亚太、南亚、中东、非洲、及美洲……这便是世界上最国际化的银行之一——渣打集团(The Standard Chartered Group)。在此,我们将顺着历史的年轮,翻开一幅幅画卷,呈现一个全面的渣打集团。
成立之初
现在的标准渣打集团(以下简称为渣打集团)是由两家英国海外银行于1969年合并而成。他们分别是英属南非标准银行(standardBank of British South Africa the)和印度一新金山一中国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 oflndia,Australia and China)。其中,印度一新金山一中国渣打银行(以下简称渣打银行)的历史更加悠久,该行于1853年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特许(即“渣打”这个字的英文原义)而成立。
促使渣打银行成立的是苏格兰人詹姆士威尔逊先生。威尔逊因在伦敦销售帽子致富。后来他着手创办《经济学人》(TheEconomist),该杂志至今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出版物之一。九年后,即1862年,一批商人创办了标准银行,为首的是另一位苏格兰人——约翰·佩特森。他移民到南非开普省并在那里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两个银行都热衷于从欧亚非之间的巨额贸易扩张中获取丰厚的利润。
渣打银行在1858年於印度加尔各答和孟买开启分行。上海分行在该年夏季开张,这时标准银行与渣打银行还未合并成一家公司。次年,渣打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并在新加坡设立办事处。1861年,新加坡的办事处升级为分行,为马来西亚快速发展的橡胶业和锡业提供金融服务。1862年,渣打银行被批准在香港发钞。不久,也成为新加坡的发钞行之一,并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标准银行和渣打银行成为中国、南非、津巴布韦、马来西亚的发钞行,甚至在南非贸易禁运期间仍是如此。时至今日,标准渣打银行仍为香港的三大发钞行之一。
在非州和亚洲的扩张
英属南非标准银行(以下简称“标准银行”)于1863年在南非伊丽莎白港(Port Elizabeth)开业。它秉持扩张政策,在短期内收购了伊丽莎白港商业银行,克莱斯伯格银行,大不列颠Kaffarian银行和Fauresmlth银行。1867年,标准银行在南非迅速成长,融资发展钻石业,成绩卓越。1885年,当在新兴城镇约翰内斯堡发现生产黄金时,标准银行将其网络向北延伸。世界第二大黄金产地的一半出口业务通过标准银行流向伦敦。
1892年,标准银行在津巴布韦开展业务,并于1894年在莫桑比克,1897年在博次瓦纳,1901年在马拉维,1906年在赞比亚,1911年在肯尼亚、赞给巴尔和刚果人民共和国,1912年在乌干达开展业务。
但其中博次瓦纳,赞给巴尔和刚果人民共和国的业务开展得很艱难,不久便关闭了。在博次瓦纳的分支机构于1934年重新开业,但是却只持续了一年时间便又关闭了,直到1950年才又重新开业。
渣打银行在亚洲的业务发展历程是这样的1862年在缅甸,1863年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1872年在菲律宾,1875年在马来西亚,1880年在日本,1894年在泰国。当渣打银行在斯里兰卡成立办事处34年后,即1892年,该办事处升级为分行以便为当地的茶叶及橡胶行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1904年越南的分支机构成立。20世纪初,标准银行和渣打银行在纽约和汉堡建立办事处,渣打银行成为首家进驻纽约的外资银行。战争的影响
出人意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标准银行带来了扩张的机会。当1916年9月英军进驻德国管理的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姆时,标准银行在坦桑尼亚设立了分行。1939年,大英银行(theBank of England)并入渣打银行,使其实力更为雄厚。虽然两家银行都在两次大战中存活下来,但是国际贸易的减少使得加那利群岛、利比里亚、荷兰、赤道几内亚的分行被迫关闭。1923年日本横滨大地震摧毁了渣打银行的办事处并夺走为数不少的员工的性命。渣打的生意尤其在第二次大战中受到日军占据多个亚洲国家而被影响。
战后的岁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许多亚洲和非洲的国家纷纷独立,这导致必须和当地新政府合作,尤其是在亚洲。而不幸的是,印度尼西亚的雅加答分行在政变中被摧毁,同时伊拉克、安哥拉,缅甸和利比亚等国家的银行业务部门也被国有化。
1948年,渣打银行在孟加拉国开设分支机构,并在1957年收购了东方银行,从而获得了其在亚丁(也门),巴林,贝鲁特,塞浦路斯、黎巴嫩、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分行网点。渣打银行也与1959年开始营业的伊朗不列颠银行合作,截止1981年该行国有化时已经拥有24家分行。20世纪50年代中期,标准银行已经在非洲的南部、中部以及东部拥有了600家分支机构。1965年,因为与英属西非银行的合并,标准银行的网络疾速增加,包括前英属西非银行在尼日利亚的60家分行、在加纳的40家分行、狮子山的11家分行、以及喀麦隆和冈比亚的业务。
虽然通过兼并和扩张业务拓展至新的国家,例如墨西哥、韩国和阿曼(1968),但是标准银行和渣打银行的网络规模相对较小。这两家银行都对未来有着不同程度的担心,因为需要防止自身被兼并,而且这种意愿变得越来越明显。
1969年,两家银行决定通过一个友好合并的方式合并组成“标准渣打集团”,1970年,渣打集团在伦敦证券交易市场上市,并在澳大利亚悉尼设立分行。之后渣打集团并购了英国的哈吉集团(Hodge Group,并购前已经有小部份股权)以及华勒斯兄弟集团(Wallace Brothers Group)。
哈吉集团为渣打集团带来了在英国市场的庞大网络,业务集中于分期信贷以及工业租赁。经营一段期间后原哈吉集团的名称改为渣打信托有限公司。渣打集团在泽西的业务运营是由哈吉集团与华勒斯兄弟银行(泽西)的其他业务整合而成。
渣打集团决定在合并后继续扩张其集团以外的传统业务,在欧洲成立了大批的办事处,其中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丹麦、爱尔兰。西班牙、瑞典和欧盟的一些主要城市。同时在阿根廷,加拿大、哥伦比亚、福克兰群岛、巴拿马和尼泊尔开设办事处。渣打集团在美国也开设了大批办事处,并收购了三家美国银行,其中包括加利福尼亚联合银行(unlon Bankof californIa),使得渣打集团获得了进入巴西和委内瑞拉的机会。1976年,由于渣打集团在海外分布很广,盈利主要来自海外,有利于英国的无形出口收入。因此,当年荣获英国女王的出口功绩奖。
1986年,当渣打集团在伊斯坦布尔建立分支机构之时,英国莱斯银行(LIoyds Bank)正意图对渣打集团进行收购,虽然最终未收购成功,但是渣打集团却进入了一段系列的变革时期。
至20世纪80年代,渣打集团面临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大量债务。为防止借贷给无法偿还贷款的公司和个人,渣打集团重新评估旗下业务,决定将重点放到其较为成熟的亚洲、非洲及中东市场的零售銀行,公司银行业务以及债券业务上。而其在欧洲,美国的业务因此大幅度调整。其间,渣打集团采取系列措施如裁员,出售或关闭非核心业务,关闭非营利机构、整合后台支持部门的职能,出售闲置高价办公大楼并投资于主营业务,同时,公司高管团队发生根本改变并得以加强。
20世纪九十年代的渣打
尽管该时期渣打集团的业务扩张的速度放缓,其于1990年恢复了越南业务,1992年恢复了束埔寨和伊朗业务,并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恢复了坦桑尼亚业务及缅甸业务。随着1983年、1985年澳门、台湾分支机构的建立,以及1996年老挝办事处的建立,渣打集团已在亚太地区除朝鲜以外的每个国家建立起了业务。1998年渣打集团完成了对安第斯对外银行及主营贸易金融的安第斯地区银行的收购。目前,渣打集团专注于向拉丁美洲的主要客户,包括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以及一些当地大型公司,提供跨境服务
1999年渣打集团收购了瑞士联合银行的全球贸易金融业务。该项收购使渣打银行成为美国最大的美元付款行之一。此外渣打集团在拉各斯建立了渣打尼日利亚分部,收购了泰国黉利银行(Nakornthon Bank)75%的资产,达成协议同意收购黎巴嫩都市银行89%的共同资产。
当今的渣打银行
2000年4月,渣打集团宣布与澳新银行集团(Australlaand New ZeaIand Banking Group Limited(ANZ))达成协议,收购Grindlays在中东及南亚地区的业务,以及其附属的GrindIays私人银行业务。这将为渣打集团于中东及南亚地区建立优越的国际银行业务,同时也引领渣打银行在该地区的个人银行业务取得领导地位,并获得更多的机会发展互联网银行产品。
通过战略联盟和收购的支持,渣打银行获得了强劲的有机增长,并成功确立了其在亚洲、非洲和中东等新兴贸易走廊的地位。目前,渣打集团在亚洲、中东、非洲7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700多家分支机构(含附属机构、合作公司和合资企业)。作为世界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之一,渣打银行拥有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5,000名雇员。渣打集团分别在伦敦、香港以及孟买交易所上市。集团在全球一些最有活力的市场上已经营超过150年,其90%以上的营运收入和利润来自亚洲,非洲和中东市场。集团选择性地投入市场以及坚持发展与客户深厚关系的承诺推动银行在近年来取得强劲增长。
渣打集团致力于建设具长效的可持续业务,并通过坚持高水平的公司管治、履行社会责任、实践环境保护及员工多样化等行动赢得了世界的信任。渣打银行的文化传承和企业价值都在其品牌承诺“一心做好,始终如一(Here for good)”中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