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2011-09-06 10:23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201700
地理教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锋面冷锋天气

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201700) 李 会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地理新教材几乎在每章或单元后,都安排了地理实践或实验活动。新地理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拦里除了内容标准外,还设置了活动建议一项,虽是一种参考性意见,但这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地理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更多的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以活动为载体,把地理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与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对尝试新课程的活动化教学充满了激情与热情。但或多或少存在教学中一味追求“活动化”的倾向,导致对活动的有效性认识不足。地理课活动是否有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所在,是教师教学中应花大力气努力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地理课活动的实效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以沪版高中教材“台风、寒潮、梅雨”一节(第二课时)为例,就地理课堂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作一探讨。

一、把握目标,使活动有针对性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对课堂教学活动有管理、评价的价值及具体的指导意义。老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做到活动清晰,目标明确。究竟从中要获取什么知识,形成哪些技能,激发学生哪种情感,生成或改变哪些态度,培养什么行为习惯,使学生关注哪些过程,学会什么方法,教师都要正确运筹、恰当把握。如果活动的过程中偏离了活动目标,活动就会进入误区。一句话,我们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交流而交流,为表演而表演,而是要讲究活动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个主题的价值内涵充分地凸现出来。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活动化教学时,要力求把握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要的最佳结合点,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适合于本班学生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梅雨》这一节学习要求在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定为较高一级,属于重点内容,要达到熟悉主要地理事实,领会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在“实践与应用”中提出“学会阅读冷锋、暖锋示意图”、“分析天气形势图”、“要介绍梅雨”等要求。但不论“内容目标”还是“实践与应用要求”仍然是超越具体形态化的一种指向,教师必须要细化这些要求,明确学生在“活动”中所要建构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细化“知识”目标首先以课标中“学会阅读冷锋、暖锋示意图”、 “要介绍梅雨”要求为中心内容划分教学因子。这些若干小的组成单位便是这节教学中基本的知识单元,再以所属知识类型及其要求选择具体的行为动词确定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层次。下表是对“学会阅读冷锋、暖锋示意图”的细化:

?

下表是对“要介绍梅雨”的细化:

?

本节课中,学生希望知道锋与梅雨之间的关系,这蕴含着思维技能训练。在平时观看“天气预报”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次“天气预报”,训练学生对所提供的对象会模仿技能,可以考查出学生对影响我国各类锋主要发生时间、影响位置所做出的反应。将这两种技能训练细化为:

?

针对细化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教学活动设计时考虑以学生熟知的描写锋影响下的天气诗句和一次锋影响下的上海天气预报为情景。第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说说这些谚语和古诗反映了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这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表中天气根据什么预报的呢?”第二,为学生提供观测和操作的机会。学习前请学生观测或收集锋面天气数据,教学中把“锋的形成动画”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分析。第三,提供三类锋形成过程动画,指导学生填绘各类锋示意图,填表分析产生的天气过程。第四,让学生体会地理就在身边,解释锋对我国天气的主要影响(梅雨雨带)。第五,学以致用,体会地理学的魅力,请同学们解释古诗和谚语,模仿气象预报员做天气预报。在整个“说锋—探锋—辩锋—解释锋面天气—预报锋面天气”的学习活动设计中,学生所要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冷暖空气交汇、暖空气上升、天气现象;各类锋与天气;各类锋发生地点、时间、天气现象、引发灾害、防御措施”。有了这些活动,“学会阅读冷锋、暖锋示意图”,“分析天气形势图”,“要介绍梅雨”等要求就会在活动中落实。

二、明确任务,使活动有操作性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地理学习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学会搜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学会进行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等,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确立态度为核心,能力发展是关键,知识为载体,过程与方法为桥梁与纽带的课程理念。方法蕴藏在过程之中,“方法”从“过程”中获得,“过程”通过“活动”来组织、实现,体现方法。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所以活动的组织过程应当是具体的,活动任务应清晰、明确和具有操作性。本节课在学习活动设计中给学生任务要求和操作的过程主要有讨论锋的概念和特征,辩别冷锋与暖锋天气特征。下面介绍活动任务的设计。

案例1“探锋”活动

任务目标:复述锋概念并加以解释,概述锋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活动内容:(1)班级中分组观测气象园地(或听天气预报)近几天的气温、气压、风力级别、天气状况以及人们的穿衣等,做好记录。(在学习梅雨天气系统一节时,恰巧从中央气象台得知冷空气即将南下并将对我市产生重要影响。)

(2)小组展示观测或收集的气象信息。如 “紫色宇宙”小组的天气记录:

?

(3)对下面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①气温有何变化趋势?为什么?

②气压的变化趋势怎样?为什么?

③风力的变化为什么增强之后又变弱?

④天为什么会下雨?天气重新恢复晴朗,气温为什么还那么低?

⑤为什么会出现霜、大雾天气?大雾天气看起来要下雨,但反而是晴天?

活动策略与方法:小组观测或收集天气,在小组探究的活动中,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读图、观看多媒体模拟锋的运动过程。

成果形式:小组交流探究并质疑结果。

案例2“辩锋”活动

任务目标:学会阅读冷锋、暖锋示意图。

活动内容:

(1)学一学

①在冷锋与暖锋图中填上相应的空气类型;

②用箭头标出空气移动的方向,并用语言描述暖空气抬升状况;

④在相应的锋上划出锋面符号;

⑤完成表格。

锋面移动天气过程

(2)比一比:根据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图表,设计2—3个问题,并向全体学生提问。

(3)赛一赛:找出冷锋与暖锋的异同,试试看你能找出多少?

活动策略与方法:教师将班级学生按前后桌大致4人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提供活动素材:一组同桌一张活动记录表。

(1)小组活动部分

每组选出组长、记录者、展示者。活动项目分为三个部分:“学一学”、“比一比”及“赛一赛”。

“学一学”——项目中,要求学生观察教师通过地理演示创设学习情境—FLSH动画“冷锋”和“暖锋”操作软件,结合教材图文, 首先以同桌合作的方式,分步仔细观察,辨别空气的流向,以填图和填表的方式认识冷锋与暖锋的降水的区域和成因,以及其在移动过程产生的天气变化。然后在小组内进一步交流。

“比一比”——根据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图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2—3个问题,并准备好答案。

“赛一赛”——根据前面对冷、暖锋的学习,运用分析对比方法比较冷、暖锋天气系统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展示部分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每组选派1个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展示的内容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整理的知识点,二是设计的问题。展示时,负责展示的同学要做到落落大方、声音响亮、图表结合。其他同学要认真地聆听,同时也要积极回答该组同学准备的问题。因此,这部分也可起到检测的作用。

关于小组活动,组长负责分配工作,进行总体组织和协调,带领组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记录者负责根据组员读图和讨论结果填写活动记录表。展示者负责交流汇报,并根据交流的要求事先组织好语言。最后,再通过小组自评,提高小组成员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成果形式:活动记录表、小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

“学习任务”是引导“活动”得以顺利、有效进行的指南。学生在合作小组内的主题讨论和运用学生表及反馈表引导“说锋—探锋—辩锋—解释锋面天气—预报锋面天气”的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三、贴近生活,使活动有真实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符合规律地进行教学。由于教学是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教学首先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到立教于学。学生情感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体验和认识。如本课在“探锋”——锋概念和特征教学活动设计中,改变传统的先学冷、暖空气对天气的影响,展示锋FLSH动画,然后再结合图分析锋概念和特征,从理论到实践;本活动主要关注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抓住生活实际天气变化——一次冷锋过境上海,由教师布置学生和教师共同收集的天气和生活资料(气温、气压、天气和风力,人们的穿着),每组同学(3~4人)动手进行天气资料的比较整理,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探究点归纳近五天的天气变化特征,再探究天气变化的成因。这个活动的学习过程是“观测、整理本地五天天气资料—交流天气变化特征—分析天气变化特征形成”。本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测分析,得出天气变化特征,再分析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把锋的概念及影响下的天气变化特征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创设的学习活动是真实的,把活动以知识最初存在的境域方式来组织和呈现,与学生过去或现在的生活情景相关联,知识变得鲜活而生动,具有较大的情趣性。当学生面对鲜活的地理事实和现象时,知识的结论就已经在不言中了,而知识的结论是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的,可以生动形象地解释地理概念与原理。

四、注重思维,使活动有实效性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形成地理审美情趣;养成观察、思考、质疑和交流世界与本地区地理问题的习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另外,地理课程标准围绕提出问题、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四个方面,提出了外显行为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思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地理学习过程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一样,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问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等结论性的内容,固然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所获得的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应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思维的动作”和“动作的思维”。如在本课“探锋”活动中,能根据锋影响下的天气材料和锋形成FLSH动画说出锋的概念、特征及原因——分析、概括锋影响下的天气特征、发现不同时间天气的变化、进行质疑和运用原理解释;在“辩锋”活动中,能说出各类锋的成因和影响下的天气特征——“学一学”活动中判断冷暖空气的流动方向;冷锋、暖锋形成中暖空气的上升状态;雨区与锋线的关系;锋面符号;锋面移动产生的天气过程。“比一比”活动中通过点击思维让学生质疑学过程中各类锋的成因和特征要素,选择问题进行组间提问,给学生思维留白。如冷、暖空气箭头方向如何?锋面坡度(锋面线与地面的夹角)为什么不一样?冷暖锋中暖空气上升状态有何不同?冷暖锋降水位置、范围和时间有什么不同?锋面符号有什么特殊意义?为什么在同一时间,有的地方降水,有的地方不降水?等等。 “赛一赛”活动中综合、比较冷暖锋异同,学会在比较中得出地理事物的规律与特征。在“解释锋面天气”—雨带的移动活动中—观察FLAH动画、概括雨带移动规律、分析雨带形成与移动原因(主要是梅雨)。在“预报天气”活动中—担任气象预告员—模仿,通过对这些外显行为训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部思维的技能,并且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这些具体行为不断变化,逐渐“养成观察、思考、质疑和交流世界与本地区地理问题的习惯”,从而增加对地理学科的情感,实现对地理学科学习从无趣到兴趣到志趣的升华。

猜你喜欢
锋面冷锋天气
你,山川,我
热声耦合燃烧振荡中火焰锋面识别分析
2019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锋面控制下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以“锋面气旋”为例
哈尔滨地区冷锋分析研究
Weather(天气)
电影《战狼2》中冷锋人物形象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