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
(厦门理工学院体育部,福建厦门 361024)
普通高校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瓶颈与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为例
李红梅
(厦门理工学院体育部,福建厦门 361024)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福建省大学生、高校体育教师、体育管理部门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影响普通高校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发展的若干因素,提出了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学生民俗体育意识薄弱及兴趣缺乏、体育教师学习进修民俗体育技艺的渠道缺乏、民俗体育师资及场地器材缺乏等是主要影响因素;依托地域优势开展特色民俗体育项目、给民俗体育融入人文精髓、有条件地将民俗体育纳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范围、加强体育院系民俗体育人才培养是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发展的良策。
高校;民俗体育;发展瓶颈;对策
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如何在高校体育中取得突破,如何利用学校体育的有利环境促进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健康长远发展,使其在学校体育中生根发芽,是目前我国学校体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以福建省高校为例,从现实情况入手,审视了影响普通高校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发展的若干因素,提出了发展策略,以期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福建省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具体样本量见表1所示;利用2009年福建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年会的机会向福建省各高校的体育教师、体育教授、体育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具体见表2;同时还利用寒暑节假日进行实地调研,取得了一些与本研究相关的材料。
表1 调查对象的学生样本统计量
表2 特尔斐法问卷教师、体育管理人员的选定
重点检索了体育核心期刊中与本研究相关的大量文献,为研究作了充分的前期准备与铺垫。
问卷编制:为了获得本研究有关的准确信息,先根据社会学问卷制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调查研究,获得大量有关民俗体育的真实资料,结合实地调研,编撰《普通高校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发展现状》及《普通高校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发展对策》调查问卷结构框架,再根据框架构想编制初测问卷,紧接着根据初测结果筛选问卷项目,最后修改问卷,并再次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确定正式问卷。
调查实施:随机向福建省各高校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6份,回收率达83%。其中有效问卷152份,有效回收率为76%。采用实地调研向高校的一些体育教师、体育教授、体育管理部门人员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68份,有效问卷67份,有效回收率为83.8%。
信度检验: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再测法,即“测量—再测量”的方法,求其稳定性系数。笔者将两次问卷的结果进行量化,然后运用SPSS逐条计算两次试填结果的相关系数,对两次调查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在0.75以上,且都达到高度显著性水平(P<0.01)。说明问卷可信度较高,问卷调查的结果真实可靠。
运用SPSS11.0和windows2003对文献、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常规处理和客观的量化分析。
对所获得的文献资料、调研、调查资料进行了逻辑处理,撰写成稿。
1)学生民俗体育意识薄弱及兴趣缺乏;
2)体育教师学习进修民俗体育技艺的渠道缺乏;3)师资缺乏;
4)场地器材缺乏。
由于我国民族甚多,居住地域辽阔,各民族所处的环境、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不同,因而各种文化特质也就千差万别。体育的地域性差异正是民俗文化地域性差异的一个表现。[1]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说,生活在高山上的狩猎民族创造了如“叼羊”、“骑射”、“摔跤”等粗犷、豪放的运动形式;生活在平原上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在劳动之余创造了如“抢花炮”、“打草球”、“舞龙”、“舞狮”等细腻、婉约的运动形式;生活在水域以渔业为主的民族,则创造了如“赛龙舟”、“珍珠球”等运动形式。[2]“南人擅游,北人擅骑”也是民俗体育地域性差异的表现。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东南是茫茫的大海,西北横亘着武夷山脉,西南有博平岭山脉,东北是太姥山脉,大海和高山严重地阻碍了福建与外地的联系。由于特殊的地域优势,福建的民俗体育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闽北的板凳舞和竹竿舞、南平武夷山的斗鸡、莆田的车鼓舞、泉州的拍胸舞、厦门的抓鸭子等。地域优势和特色对于高校民俗体育的开展显得同样重要,以厦门市高校为例,厦门环海,气候温和,与台湾隔海相望。借助优越的地理及气候优势,厦门赢得了一些重大的国际、国家级别赛事的青睐,如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已举行8届),海峡两岸龙舟赛(已举行6届),风筝赛、沙滩排球赛等。各高校因此可以依托一些重大国际国家赛事开展民俗体育项目。当今社会是竞争的时代,是彰显个性、自由创新的时代,多元化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高校体育文化也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在体育文化建设上结合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大胆创新、创造出自己的特色。[3]借助地域优势开展特色民俗体育正是结合实际,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建设新时期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放风筝、划龙舟、舞龙、舞狮子等等特色民俗体育项目在高校完全可以开展起来。
中国民俗体育与现代西方体育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人文优势。当现代西方体育解决不了诸如兴奋剂等顽疾时,中国民俗体育的人文魅力就充分显示出来了。民俗体育的民俗性、多源性、融合性、可塑性等所体现的“天人合一”性是现代西方体育所不可比拟的。中国体育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下的“柔性”文化 ,表现为“柔、儒、和、静、文”。[4]在这种柔性文化里,民俗体育的人文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民间节假日是民俗体育起源载体之一,每一个节日的起源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和独特的情趣。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其中以畲族最为典型和突出,各族除了有国家法定的传统节假日外,他们还有自己独特的具有特定的意义的节假日,而在这些节假日里往往就伴随着大型文体活动的开展,像龙舟竞赛、踩高跷等。其二民俗体育的多源性体现在原始土著(越族)民俗体育、中原汉族民俗体育、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等等多源组成。民俗体育的融合性表现在汉族民俗体育固然为福建民俗体育的主体,但福建民俗体育实际上是融合了其它少数民族的习俗体育而自成体系的。民俗体育的可塑性具体表现在:在具体的民俗体育活动中,并非整齐划一,有着一定的可塑性,一般可简可繁,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取舍选择。民俗体育的民俗性、多源性、融合性、可塑性等人文精髓是现代西方体育所无可比拟的,若我们有借鉴性地将一些文化元素融入民俗体育之中,那将是民俗体育不断地发展的源泉动力。
中国民俗体育和西方竞技体育相比不仅追求人体技能的提高,而且在心理上还可以得到愉悦的体验,使人在活动中更自由,心情更舒畅,在形式和内容上随意性强,运动量可大可小,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改造,适应不同个体的素质水平和能力。学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文化与文明传递过程中的最优化形式之一,加强学校体育中的民俗体育教育,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战略性意义。随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设立,民族传统中的民俗体育项目应逐渐进入学校,融入日渐完善的教育体系之中。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对民俗体育的调控可以通过学校这个环节来实现。中国有上千种民俗体育项目,目前要把所有的项目都纳入到学校范围并不现实,因此有条件地逐渐将民俗体育纳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范围不失为一种良策。目前,在福建省高校民俗体育作为课程资源直接纳入到学校体育范围之内的并不多,可喜的是,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2010年,作为古老民俗体育项目的脚斗士(斗鸡)和跳绳已全面进入福建省高校,并作为福建省第14届大学运动会项目,这在全国乃是第一例。相信福建省开创的先例将给各大高校起到示范性作用。学校体育应贯以国家意志增添民族传统“三民体育”(民族、民间、民俗)项目,既是丰富学校体育内容,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之要务。[5]
体育院校是培养和输送体育师资力量的重要场所,体育教师作为民俗体育人力资源必须具有民俗体育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本科教育计划大纲确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新设立的本科教育专业,为体育学二级学科,并设有三个教育方向,即武术、传统养生以及民间民俗体育教学。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健康指导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养生体育以及民间民俗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这样就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拓宽了口径。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的体育系在这方面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福建省能培养本科体育人才的院校有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集美大学体育学院以及各地市的师范学院体育系,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只有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开设舞龙、舞狮民俗体育课程,其他院校的民间民俗专业基本空白。民俗体育项目成为体育课程资源的首要前提是要求广大的体育教师既要懂现代体育科学知识,又要掌握民俗体育的知识与技能。福建省各大体育院校对民俗体育人才的培养令人担忧。如果各大体育院校缺乏对民俗体育人才的培养,那民俗体育课程资源要在高校真正立稳脚跟无疑是一句空话。所以这就对我们的体育院校提出了改革的呼声:体育院系应当增加民间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内容的设置,加强这部分的教研教材教法研究,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体育专业学生能像掌握田径、篮球、排球一样掌握踢毽子、跳绳、舞龙、舞狮等民俗体育技能。这样,他们走出校门后,才能胜任民俗体育的教学任务。
教师能力的提升、素质的提高和潜力的表现,可以使学校课程资源开发获得最直接的效益,这也是所有资源中对学校来说价值最为明显的。教师本身是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因此必须发挥教师这一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功能,使他们掌握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要想民俗体育课程资源进入学校,光有体育院系培养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必要建立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再教育培训机制。培训的目的是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更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资源意识,使他们能够根据“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整体健康观的需要进行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培训的内容应包括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课标的有关理念;课程资源的相关理论;民俗体育开发的意义、途径、方法、原则等。培训的方式可以采用观摩会、寒暑假培训班、专家报告和讲座等多种形式综合进行。
据2004年国家体委、国家统计局、国家教委等单位联合进行的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我国人均占有的体育场地与国外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2004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表明,差距稍有缩小,但仍然存在。经济的转型冲击着体育场馆的产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场馆的投资水平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体育场馆经费的缺乏,在很大程度阻碍了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普及与提高。另外国家的投入大多在竞技体育场馆器材上面,而对大众体育的投入则明显偏少,对民俗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则更少。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程中,在大众体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民俗体育场地器材若能结合大众健身将不失为上上之策。
当今世界体育运动逐渐走向职业化、市场化和科学化,作为原生态的民俗体育同样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其中媒体的宣传至关重要。NBA、F1、英超足球联赛等西方体育赛事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固然有其自身能吸引人们眼球的内在因素,但也与高度发达的西方传媒不无关系。要解决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发展瓶颈,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做法实为一种良策。应采用电视、广播、宣传广告等积极加大对民俗体育的宣传,让广大学生、民众从宣传媒体中了解到民俗体育文化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更多健身方法和手段。
研究、设计、编撰民俗体育史料及教材无疑是推广发展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前期工作。尽管民族传统体育已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人们加大了对其研究力度,但现有的研究大多数是集中在武术这一方面,至于像养生、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之类的则少有所闻,最多也只是在各类体育史料及教材上一笔带过。建议宏观调控部门在编撰民族传统体育史料时也将民间民俗体育包涵在内。
[1]邵荣,柯玲.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45.
[2]王敬浩,周爱光.民俗体育对身体和谐的构建—谈民俗体育的发展逻辑及其现代化道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0):16.
[3]兆红,巩启光,陈玉忠.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8(9):100.
[4]曹继红,王揖涛,茹秀英,胡移山.近现代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及其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6):727-729.
[5]李吉远.学校体育的异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338.
Thinking about Folk Sports Dvelopmenting Bottleneck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olleges——Taking the colleges of Fujian as example
Li Hongmei
(Institute of P.E.,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361005,Fujian,China)
On the basis of 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teachers and managerial staff in Fujian province,we explored factors which influnc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folk sports education,after which we brought up several tactics to develop it by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data and material,workingout questionaires,doing practical researches.As we can see from the reacher,students’unawareness of folk sports and lack of interest,deficiency of approches towards further physical education of teachers,deficient quantityof folk physical teschers and sporting equipment and grounds are the main influencial factors.Therefore,developing special folk sports with the help of regional advantages,mixing human essence withfolklore sports,bringingfolk sports education into college teaching courses conditionally,and srengthening both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of talented personnel of folk sports are good and soun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folk sports;bottlenneck;strategies
G807.01
A
1672-1365(2011)03-0126-03
2011-01-20;
2011-03-10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BS09149);厦门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YXK090062R)。
李红梅(1976-),女,湖北广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间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