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语文

2011-09-05 05:09张娟
读写算 2011年34期

张娟

【摘要】语文教师要运用精妙的课堂教学语言,设计精美而别开生面的语言训练,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语文。

【关键词】精妙的语言;别开生面的语言训练;拓展思维空间

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总习惯于问学生同样的问题:在所有的学科中,你最喜欢什么?你喜欢学语文么?为什么?虽然面对的学生不同,但是得到的回答却都大同小异。全班六十个孩子中,说自己最喜欢学语文的只占三分之一。谈不上最喜欢,只能说喜欢学语文的也占不到一半的比例。

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孩子不喜欢语文呢?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都应当明白:他们并不是不喜欢语文,而是不喜欢我们“波澜不惊”、“一成不变”的语文课堂。

近几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各科都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语文也不例外。不管怎么改,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谈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 精妙的课堂教学语言,让学生快乐求知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精妙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课堂,老师费尽唇舌、啰哩啰嗦,学生云山雾罩、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还有什么效果可言?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讲《醉翁亭记》。也许是因为“春困秋乏”,又加上那天是下午第一节,我发现很多学生精神不是很好。其中有一个学生更是托着腮帮,不停地打瞌睡,看起来很疲倦。恰好我讲到了“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我问同学们:“大家想知道‘颓然是什么意思么?转头看看某某同学吧!”同学们齐刷刷转过身,看到那位同学打瞌睡的样子,随即都笑了。我再次问:“‘颓然的意思是——。”“精神不振的样子”没等我说完,学生齐声回答。也许是声音大的缘故,那位同学彻底清醒了,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为了缓解,我接着说:“某某同学被醉翁的精彩描述深深地打动,已经身临其境,醉醺醺,和欧翁一起‘颓然乎其间者了。”那位同学这才明白过来,不好意思地笑了。经过这一个小小的插曲,学生们的精神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用饱含真情的语言带学生感受文章真挚的情感,我们用意味深长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人生的哲理,我们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新奇多趣。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何乐而不为呢?

二、 精美而别开生面的训练活动,让学生轻松培养能力

语文教师精心的训练活动安排,有时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教授《变色龙》一课时,我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剧本,编剧、导演、剧务都是学生。他们经过认真地排练,将警官奥楚蔑洛夫随狗主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不断穿、脱军大衣的窘态,赫留金举着血淋淋的手指头可怜伸冤的样子,演绎的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学生们在一次次哄堂大笑中,深刻了解了主人公媚上欺下、阿谀奉承的本性。

最后,我还安排了这样一个训练:文章最后写道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题目一出示,再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他肯定又去别的地方继续搜刮民财了;有的说他去找普洛诃尔套近乎了;有的说他气急败坏去纠集了一批地痞流氓准备去欧打赫留金……下课铃响了,学生仍沉浸其中,还在纷纷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让我叹服。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尝试着抓课前10分钟的 “常规训练”。学生可以朗读一首诗,可以读一篇文章,可以读读自己写的任意一篇随笔心得,请同学们加以点评。我还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作记录,要对同学的表现、文章或诗歌的内容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读、说、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课堂时时爆发出阵阵掌声与欢笑。我曾和我的学生开玩笑说:“如此训练下去,初中毕业之后,大家都可以胜任国务院秘书长了。”

三、 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语文教材是一座宝库。我们教的只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语文课堂是有限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不满足于课本或教师的现成结论,敢于大胆突破束缚,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像,形成自己独特的的观点、看法。

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告诉学生:“本文是一篇寓言,主要表现的是愚公大智若愚的精神。我们应当学习愚公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我的话音未落,一个学生脱口而出:“我觉得愚公就是有些愚。”“为什么?”我追问道。那个学生站起来振振有词地说:“愚公都快九十岁了,工具简陋,帮工加起来不过五个人。要铲平‘高万仞的两座高山,确实有些不切实际。与其劳神劳力,还不如直接搬家。像现在的移民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他的观点一提出,立刻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共鸣。“就是嘛!干嘛要干费力不讨好的事呢!”“我也是这么想的。”“对呀!三峡都移民了嘛”……同学们七嘴八舌,各自阐述着自己的观点。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有这样的理解,我认为是完全合理的。毕竟愚公所处的时代连我们太遥远,我们的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对“愚公移山”有新解那也未尝不可。

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照本宣科,把教参的理解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在考试中,用既定的所谓“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学生创造思维的源泉就很可能会枯竭。“雪化了会变成水还是会变成春天”的争论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么?所以,对有些问题的理解,只要理由恰当就可以了,又何必追求一致呢?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过:“教语文是一种享受。”带领学生贯穿古今品评诗词歌赋,是一种享受;引领孩子们解读一篇篇美文佳作,是一种享受;体味学生独特的心灵感悟,是一种享受;听到孩子们由衷地说一句“学语文是一种享受”,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语文的魅力,我想那将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最大的享受。

参考文献

[1]于漪文集《第一卷.教育教学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刘淼著:《当代语文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