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因材施教”说起

2011-09-05 02:38黄光前
中国人民教师 2011年7期
关键词:子路因材施教孔子

黄光前

“因材施教”的思想是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并运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在《论语》原文里是这样叙述的: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这是孔子留给后世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思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言的。

在我所曾任教的87班班级里,我注意到有四名学生的语文成绩总是在四五十分这个分数段徘徊,成为所谓的学困生了。刚开始时,我是从整个班集体出发,鼓励他们迎头赶上,并让他们多投入时间学习语文,多布置练习作业让他们完成。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们并没有明显的进步,反而在他们当中,有两个人还向我提出转班的请求,了解原因则是学习压力太大,作业多,成绩又跟不上,拖了全班的后腿。经过一番的思想工作后他们才打消了转班的念头,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原来的那套提高语文成绩的做法的不妥之处。反思之后我发现自己忽略他们个性的差异,只强调同一个做法,所以失败了。要求转班的陈宇和李艺,来自城镇,家庭条件好,好动,学习动力不足,怕吃苦,所以一要求加大学习量他们就打退堂鼓了。而来自农村的陆小芬和胡荣则是小学的基础打得不扎实,上到初中学习就吃力了。陆小芬勤奋努力,不泄气,胡荣有点灰心丧气了。了解他们不同的个性后,我对陈宇和李艺两人,课堂多提问,多鼓励他们,作业的量适当,根据他们活泼大胆的特点,指导他们在文艺晚会中编小品相声,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对陆小芬我则引导她多读课外书,读名著,加大阅读量,在做作业、练习中指导她总结归纳做题的技巧。对胡荣我则从他理科尤其是数学成绩突出入手,多鼓励多表扬,培养他的自信心,以其他科的学习带动他学习语文的动力。

初中毕业时,他们的语文成绩都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没有落下,自信心也变得更强了,中考也取得了他们满意的成绩。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我总结出来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因材施教的收获,自始至终我都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努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作者通联:532500广西宁明县思乐中学)

猜你喜欢
子路因材施教孔子
孔子“教训”子路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