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会
《课程标准》为现代义务教育明确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不断实践,用“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等理念为指导,探索常规教学新模式。
一.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21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迅猛。人的发展依靠学校所学知识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存和事业成功必将终身学习。由此,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1.学生“愿学”是基础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做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1)小学生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影响到他自愿参与该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程度。在教学中,师生应始终处于合作者。我们的做法是:①课内教师少站讲台,多到学生中认真观察、听取他们在学习活动里的做法和表述;②课外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玩,了解学生的喜爱,交流情感,使师生融为一体;③给每个学生真诚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人;④为人师表树立典范,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好,使教师成为学生心中偶像。教师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换来学生对教师的敬重。
(2)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爱小动物及玩具,对周边新事物感兴趣。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把学生喜爱的动物、游戏及熟悉的事物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完成对生活兴趣到学科内容兴趣的转化。
2.“能学”是保证
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总是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方案时,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熟悉的事物,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现实世界的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观察、操作、思维等方法,达到储存信息适于迁移。
3.“会学”是目标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
(1)让学生把教科书作为常读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学会在书上勾画重点,批注疑难和体会。
(2)让每个学生使用自学记录本,收集新知在生活中的实例、原有知识经验对新知的作用过程及对概念意义的不同表述。
(3)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代换、假设、转化等学法为重点,使学生在自学时有法可用。
二.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这一理念是对传统课程和教学法的巨大挑战。教育中贯彻这一基本理念,必将从“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从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转变为“怎样构建探索学习环境”;从“解决书本问题能力强”发展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学会认知使教学成为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
心理学家奈瑟认为:“认知是指转换、简约、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感觉输入的所有过程。”它分为两个阶段完成,首先它是在受到外部事件或内部经验刺激时马上发生的自动反映,这个阶段只是粗略地转换信息,以便根据贮存信息形成想法。其次是它涉及有意识的控制,是比较精致地转换和建构观念和映象,这一阶段受贮存信息、个体的意图和期望直接制约。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因此,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应采用发现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面对新情境提出假设和推测,用自己头脑探索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使学生学会认知为目标。
2.学会做事是教学的核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指出:“社会生活和现代生产本身被科学思想渗透的程度,科学思想渗入生活的迅速程度,使学校里学习科学原理必须跟揭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运用科学的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对生活现象的真正科学观点。”学会做事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和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明确所学知识“有什么用,怎么用”,主动地用科学思想去解释社会现象,解决身边的疑难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1)师生共同收集社会生活中明显通用的实例,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
(2)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地区特点,选择例证;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新知提出生活里是怎样用。
(3)给学生布置一些探索性的作业,试着把某一阶段学到的理论原理运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明确理论原理有什么用。
三.探索常规教学新模式
1.准备:课前师生共同准备教学内容。
学生准备:
(1)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2)寻找生活原型和应用实例。
(3)查阅资料,访问实地和资讯他人,制作说明自己观点的学具。
教师准备:
(1)熟读教材,明确隐含内容,建构认知网络,提出思维顺序。
(2)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和学生未发现的思维障碍处,制定启发措施。
(3)组织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生活原型及应用实例。
(4)制定教学活动整体方案,达到宏观调控。把教师的备课变为学习活动参与者共同准备,不但培养学生迈向学习化社会主动学会学习,而且为创设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合作学习的课堂提供了保证。
2.完成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课堂是学生围绕主题,发表个人见解,通过交流、讨论完成认知过程构建观念和映象。
(1)交流读书体会,展示收集信息,达成初步共识,明确疑难;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完成直观感知,需要时作适当补充。
(2)小组讨论、操作验证、提出想法;教师到各小组听讨论、看操作,进行个别引导。
(3)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同学补充,阐述用什么方法发现和验证的规律,形成共识;教师应启迪学生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4)用规律再认识收集的信息,形成创新和发散思维;教师应组织学生由近及远探究生活实例。
(5)自评、互评和全体评相结合,同学间听取建议,修正不足。使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把研究“教法”转变为研究“学法”,把落实“双基”丰富成“是什么、哪里找、有什么用、怎么用”。
(作者通联:562400贵州省兴义市云南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