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平
(作者为省农机管理办公室纪检组长)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目前,全省粮经作物种植比例达到60:40,经济作物面积接近种植业的"半壁江山",产值已占到整个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在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尽快把农机化发展的重点转向经济作物机械化,是农机化转方式、调结构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农机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要注意解决认识问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用新的视觉,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的重要意义。一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建设的现实需要。经济作物虽然在我省农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传统经营、人工劳作、效率低下的生产状态,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差甚远。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要转变经济作物的生产方式,首先要从生产手段上进行根本变革,通过大力发展机械化,推进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二是提高经济作物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我省经济作物生产能力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品种改良与种植技术,特别是花生、马铃薯、蔬菜等种植规模较大的作物,单位面积生产能力提高的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土壤承受力也接近饱和。要想实现生产能力的再提升,必须注重依靠科技创新,寻求新的增长点。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农艺要求,是先进农业技术大面积推广运用的必然选择。三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我省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近“半壁江山”,而劳动力的投入却是一半以上并且劳动强度大。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镇发展创业,是大势所趋,也是新形势对农机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四是农机化科学发展,全面实现农村各业机械化的现实需要。目前,我省农机化的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却排在全国的第3位,其主要原因是经济作物比重大,机械化水平低,拖了全省综合农机化水平的后腿。从全省看,农机装备整体上还是以粮食作物机械为主,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不协调,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2009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发展到75%,其中粮食生产达到86%,但经济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56%,机械作业主要局限于耕、整地环节,种植和收获环节仍是传统劳作占主导地位。经济作物机械化问题不解决,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全面实现。
作者(中)在基层考察农机化工作
二、要注意选准主攻方向。根据我省农业发展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围绕花生、马铃薯、棉花、大蒜、生姜、大葱、黄烟、茶叶等八大主要经济作物,选择关键生产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并按照谁有条件谁就先行一步、哪里种植面积大,哪里就要率先突破的原则,建设经济作物机械化重点推进区。由于各地情况不同,种植模式差异较大,在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发展上不可能齐头并进,应当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有序推进。各市都要从实际出发,围绕全省的总体布局和本地有特色、有规模的经济作物,选准各自的重点经济作物、关键环节和主推区域,集中力量进行突破。
三、要注意强化示范带动。将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提上重要日程,深入实施以经济作物为重点的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全力进行推进。目前,全省各级设立的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达到40多个。这些单位对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认识得比较早,行动得比较快,工作和发展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在加快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中承担着率先突破和示范带动的历史重任。无论是全国农机化示范县,还是省农机化创新示范点,都要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增强责任感,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强化工作措施,在加快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上先行一步,实施率先突破,当好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头羊。示范县的建设要把创新与争创一流紧密结合起来,在干成亮点和干出一流水平上狠下功夫,在寻求突破和促进发展上大做文章,努力使我们的示范县达到有规模、有内容、有学头、有亮点、有新意、有影响,还要力争做到研究上出成果、团队里出人才、发展上见实效。
四、要注意搞好机具生产。加快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必须有先进适用的机具作支撑。在经济作物的耕、种、收三个主要生产环节中,耕整地机具已形成系列化、通用化,生产也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播种(栽植)机具已经部分解决,如花生、棉花、马铃薯等播种(栽植)机械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应用,但机具的总体性能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收获是经济作物生产最薄弱的环节,定型的机具不多,成熟和批量生产的机具就更少,不少作物的收获机械还没有破题。要把机具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主导作用,坚持产、学、研、管、推、销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争取尽快在重点经济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急需机具的研发上取得突破。当前,要以实施国家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提升与装备优化课题和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计划为契机,破解关键技术难题,加快花生联合收获机的研发生产步伐,搞好薯类收获机械的技术集成,推进棉柴收获、黄烟栽植、茶叶加工等机械的熟化,着力提高各类机具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可靠性。大型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和专业生产厂家,要当好经济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急需机具研发生产的排头兵,为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提供更多更好的装备支持。特别是要带头研究解决经济作物机械科技含量不高、性能不够稳定和总体质量不高的问题。
五、要注意选定主推机具。根据确定的主攻方向。紧紧围绕重点生产环节实施重点突破,通过试验对比确定主推机具。哪种机具适用性好、作业效率高、质量可靠、农民欢迎,都要靠对比测试和实际数据来进行分析论证,在实际生产检验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选择。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决策,不能主观臆断。设计好对比方案大有学问,测试要有多样性、针对性,不能过于单一,不同机型、不同模式、不同配置都要进行对比。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坚持大、中、小型机械并举,高、中、低端产品并重,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统筹,使主推机具的确定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防止出现大的偏差,避免走弯路造成损失。要加强与生产企业的联系,及时将机具的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反馈给企业,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齐心协力共同搞好机具创新和技术攻关,做到边示范、边完善、边提高、边推广。
六、要注意建好示范基地。创新示范的目的就是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因此,一定要把示范基地的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依托示范基地层层召开现场演示会,层层举办技术培训班,层层进行宣传培训活动。示范基地的建设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区域代表性。在辖区内,要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经济自然条件,原则上都应设立示范基地,适宜地区重点抓,其它区域也要统筹兼顾,使示范基地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注重探索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加快发展、率先突破的模式和路子。二是要注重稳定性。示范基地一旦确定,就要连续不断地抓下去,不要变来变去,通过连续的实施,搞好机具的示范和对比,拿出节本增效的第一手资料。三是要便于观赏。要尽量在交通要道、人流密集地段和主产区设立示范基地,地点选好了,便于争取领导、宣传社会、引导农民、扩大影响。地点选不好,钱没少花、力没少出,但只能是事倍功半,示范作用将大打折扣。
七、要注意探索工作规律。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路子,需要在创新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一是要把创新摆在首位,围绕机具创新、技术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狠下功夫,力争有所突破。创新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努力做到某一两个或两三个方面的创新要全省领先、全国一流。二是要注意积累。从现在开始,就要边干边总结,边提炼,边积累,既要总结提炼农机部门的做法,又要总结提炼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农机化发展的做法,还要总结提炼农民的创造;既要总结提炼农机化发展本身的规律性东西,还要总结提炼农业生产方式、经营体制、农艺措施与农机协调配套的经验;既要总结提炼在硬件发展上的进展,又要总结提炼在软件建设上的创新和突破;既要有文字和数据的积累,又要有图片和影像的积累,为我们扩大宣传,指导好面上的工作奠定基础。三是要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围绕主导作物,在实践和总结积累的基础上,各单位都要结合生产实际,按照部省确定的主攻方向,对机具选型、机械配置、种植标准、作业要求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形成适合当地特点的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有条件的单位,在抓好重点环节的同时,要注意探索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路子,使我们的创新示范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
八、要注意实施共同推进。加快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机化发展的重点,我们要按照重点工作重点抓的要求,加强协调配合,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在推进发展上真正形成合力。一是省办有关处站要按照创新示范分工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的要求,搞好与示范县的对接,加强联系和指导。示范县的工作方案对口处站要进行把关,不完善的要抓紧完善,特别是主攻方向不明确、创新点不突出、推进措施不得力的,要重新进行研究。示范建设的重点活动如主推机具的选择、实施区域的布局、现场演示会议的举办、技术路线的论证等,对口处站要全程参与、跟踪指导。二是要把经济作物机械作为购机补贴的重点,实行优先补贴。示范县承担着率先突破的历史重任,更要按照省里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资金安排上向经济作物机械倾斜,保证重点机具所需补贴资金,最大限度地用好补贴政策,提高经济作物机械装备实力和发展水平。三是支持相关单位申报和实施好以经济作物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行业科技等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要举全系统之力进行转化和推广。四是对经济作物机械的鉴定,要优先受理,及时安排检测,争取有更多的新产品投放市场,为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提供装备支持。五是加强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的培训,各地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这方面的内容进教材、进教程、进课堂,加快相关技术的普及推广。六是要注重培植典型,加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既争取领导、取得支持,又宣传社会、引导农民,努力营造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