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图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体会

2011-09-01 02:33:00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315800陈海燕
地理教学 2011年16期
关键词:框架图像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315800) 陈海燕

地理知识图像化是当前世界各国中学地理教材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明显趋势。我国新一轮中学地理教材改革中,顺应了世界潮流,不仅在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图像信息,甚至以图带文,凡图能表示清楚的内容文字则不赘述,只在图下给出了必要且简练的说明文字,以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地理图像开展课堂教学,挖掘地理图像的功能,使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多运用地理图像,养成紧密结合图像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习惯。下面我就以“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例谈谈本人在地理课堂中对地理图像运用的几点体会。

一、开窗——用地理图像打开学生学习地理的窗户

我认为学生要学好地理,一般需要经历三个步骤,即想学地理——会学地理——学会地理。其中第三个步骤是最终目的,要想有效达成这个目的,关键是如何迈出第一步即想学地理。要想走出第一步,地理老师都知道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认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主要来源于地理课堂教学,而要引起学生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兴趣,课堂的导入至关重要。于是地理老师各显神通,采用各种导入法,如温故导入、直接导入、设疑导入、联系实际导入、演练导入、引用资料导入(包括讲故事、说趣闻、吟诗词、引俗语、解典故)等。以上几种导入法我都尝试过,有些效果的确不错,即时效应很好,但是它们往往缺乏一种持久性。很多导入法不具有通用性,有的甚至还带有明显的片面性,不能迁移应用,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不能保持长期的浓郁兴趣。不过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用地理图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效果最突出,因为图像本身具有形象直观、生动鲜明、吸引力强的特点。

例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中,我在课间事先循环展示了一组湿地资源景观图,选取几副如下所示。

学生的反应:一开始没有几个学生关注,到后来有学生关注了,之后迅速传染,很多人都回到自己座位上,一边欣赏一边开始讨论起来了,当然也不乏很多人翻书查找了。有很多同学就直接问了:老师,这是什么图片啊,怎么这么好看啊,今天你给我们讲什么,讲这些图片吗?太好了,哪里找来的?……

学生的种种表情、动作以及语言的反应都反馈给我一个信息,学生已经被这些图片吸引了。在课间学生已经进入准上课状态了,我的目的又一次达成了,这也为我课堂45分钟的上课效率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这里我主要利用地理图像的美学功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通过在课堂上展示美好的地理图像,先让学生慢慢欣赏,从欣赏美到享受美,然后演变到追求美。这是一种自然的思维递变过程。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能,尤其是看到过美好事物之后,会萌生的更加厉害。看到了湿地资源美好的景观图之后,他就会去探索湿地资源,去思考湿地资源分布在哪里,我们周边有吗,有没有一定的价值功能……

到了这个阶段,我就可以说我已经打开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窗户,成功迈出了第一步——想学地理。接下来就要进行第二步——会学地理。那我又要借助于地理图像给学生通风,让学生呼吸新鲜空气,吸收更多知识,通过运用地理图像贯穿地理课堂教学,达到学生会学地理的目的。

二、通风——用地理图像贯穿地理课堂教学

我们一开始用地理图像打开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窗户,就像戏剧中拉开了序幕,学生情绪已经酝酿的很好了。接下来我们要巧借这股东风,让学生情绪继续保持,用地理图像的信息传达功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延续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1.运用地理图像突破教学要点

巧借东风。让学生看了第一组湿地资源的景观图之后,对图像进行提问设疑,让学生思考我们今天地理课堂探讨的地理事物是什么?学生大多数都能说出主题——湿地。

顺藤摸瓜。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思考为什么这些能称之为湿地,它们有什么共性吗?自然引出湿地的概念和特点。

初尝甜头之后,再试牛刀。当学生还沉浸在享受美的时候,再展示一张主图——中国湿地资源的分布图,周边配上“天山天池”、“东北三江平原”、“海南岛红树林”、“长江下游水稻田”四副代表性的湿地景观图,如下图所示。

展示这样的一组组图,让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获取地理图像上的有效信息,归纳出湿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特点。第一幅主图让学生得出中国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总体规律——东多西少,四副配图让学生了解湿地资源具体的空间分布特点,得出湿地资源分布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还能总结出湿地的其中一个分类方法,即包括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这样通过运用地理图像,让学生获得了湿地资源的概念、分类、特点、分布等知识,突破了本课的教学要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深度,锻炼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从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观察力。

2.运用地理图像开展课堂探究

在地理课堂上,通过观察、描述图像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配上教师对图像的提问设疑,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学、思、疑、问的结果,会给地理课堂的学习过程增添无限魅力,更让学生掌握运用图像,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例如:本课的重难点是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我就想通过让学生运用地理图像开展课堂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于是我就展示以下一组图片,如图所示。

引导学生观察图像,思考图像所传递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学有所思。其一是围垦,其二是湿地生物资源的过度使用,其三是湿地污染,接着让学生的思维继续提升,发现地理问题,并归纳地理问题——湿地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然后思维递进,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地理问题产生,让学生思有所疑,探究产生这些地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地理问题,从现象到本质,总结出湿地资源破坏的种种自然和人为原因,做到思有所疑。有疑就会有问,就会有同学提出我们该怎么面对这样的问题,那就真的水到渠成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出谋划策,提出各种保护湿地资源的措施。当然,这里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一种思维误区,以为湿地资源出现问题了,就应该保护起来不加以使用,其实应该是开发中注意保护,保护中进行开发利用。因为湿地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更是环境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在利用湿地资源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不能忽略湿地的环保功能。

3.渗透情感教育价值观

现在的地理教学在传授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非常关注对学生情感价值观教育的渗透。例如课堂探究中的第一幅图像的事实是北仑梅山岛的滩涂围垦,学生对此十分了解,也很关注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会辨证分析滩涂围垦带来的利与弊,利是侧重于经济效益,弊是从生态效益来考虑。这样他们就会为我们北仑更好的明天好好筹划,反思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否关注一下湿地的生态效益,这俨然是一种主人翁的态度了。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一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他们滋生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有了这样的一种观念和意识,学生还会用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让观念不断传递和传承。

整堂课的教学都用地理图像贯穿始终,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始终很高,他们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就度过了一堂愉快轻松的地理课。那我认为一堂成功的地理课,需要一个美好的开端,经历一个愉快的过程,最好还需要一个精彩的收尾,那我依然依赖地理图像,给学生建立一个知识框架,及时关窗,留住地理知识,不让其流失。

三、关窗——用地理图像建立知识框架

很多地理老师会精心设计导入和教学过程,但是却不注重知识框架的建立,甚至是没有板书。学生在课堂上很投入,气氛很活跃,但是一下课,一关电脑,老师没有给他留下知识框架或者板书,程度好的学生可能还会有几个精彩回顾,但时间一长也会消失殆尽,程度不好的学生就想一个凑热闹的人,热闹散场了,他的思考也就结束了。所以我认为每堂课结束后,黑板上一定要留点板书,我认为最好的板书就是用地理图像建立一个知识框架。在课堂参与暂停后,学生能够在课后更好地延续地理学习,逐步达到学会地理的终极目标。

例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这堂课结束后,我就在黑板上留下了该课的知识框架,具体设计如下所示。

这个框架的搭建也是学生带着我一步一步完成的。首先是学生自己投射出本课主题——湿地资源,其次是了解概念,思考湿地的价值功能,探讨出价值功能之后,自然而然要加以开发利用,于是就出现了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合理开发,保证湿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真正做到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个知识框架完全映射出整堂课的授课流程,即概念——价值——利用——保护——持续发展。通过留下这样的一个知识框架,就是及时给学生关窗,不让新鲜空气迅速流失,让学生留住美好的课堂回忆,从而巩固地理知识,给整堂地理课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结语

新一轮地理教学改革中,无论地理教材还是地理资料,都是通过文字、地图、图表来表达,教材图像数量多,图文配合十分密切,突出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的这堂课也体现了这一关键点,利用地理图像激趣,打开学生学习地理的窗户;然后利用地理图像启智、育德,给学生通风,灌输新鲜空气,注入新的地理知识;最后及时关窗,留住美好事物,通过地理图像建立知识框架,巩固地理知识,经历想学地理——会学地理——学会地理的一个思维递变过程。

猜你喜欢
框架图像资源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有趣的图像诗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WTO框架下
法大研究生(2017年1期)2017-04-10 08:55:06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