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扬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的基本理念之一。促进学生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个性是由生物因素、心理、社会经验和人性倾向等共同组成,是全面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因素,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育运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学生在体育运动这一个广阔的课堂领域中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在感受运动的乐趣和尝试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使他们的性格、意志、情感等心理特征和观察判断、思维等智力充分地显示出来,使其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来自哪里?兴趣来自生活体验。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学生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兴趣的学生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在我任教的班级就有一个特别顽皮好动的学生,上课在教室里坐不住,上体育课无集体意识,许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他自尊心特别强,不服输,在同学面前爱表现。所以我积极鼓动其参与课堂的管理,让他负责体育器材配置和回收,轉化其活动兴趣,培养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说明器材管理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程度,要胜任这份工作应该在课堂上做其他同学的表率,建立威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这位同学的组织纪律性和活动能力有了明显地提高,并且把器材管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综合上述因素,我建议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
其次,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情境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低年级段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兴趣也比较容易激发和转化。因此教师选择内容时也应多样化,从学生心理和生活出发,多选择一些娱乐化、趣味强的运动项目,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加以引导和转变,让学生放开心扉,融入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激励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在实践中体验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无穷快乐。
二、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于谁是主体的问题,教师是具有权威性的,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虽然这个观点已不占主流,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是主导者、组织者,他对整个课堂起调控作用,只有通过教师才能主导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特别在我们广大农村学校,场地器材比较落后,许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而且许多体育教师要兼职好几门课程,造成了教师对体育课敷衍了事,讲得多,动得少,不注重学生的感受,更谈不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许多认识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针对差异启发引导,独立探讨,获取知识,让学生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把体育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活动,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体育教育要生活化,教师在教学的应用中也要转变思想,抛开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认真分析教材特点,仔细研究教法,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充分展露其个性天赋,鼓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例如在跳绳的练习课中,课前布置学生设计跳绳的练习方式,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群策群力,最后光是多人跳绳这一练习方式,就创设出十人过河、八人登山、男女交叉等多种不同花样的练习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颇有感触说:以前上体育课都是老师讲,我们按要求练习,即使是找我们示范,也是找一些体育尖子,我们这些普通学生根本没机会展示;但现在不同了,就说练习跳绳吧,我想出的跳绳方法不但得到老师肯定,而且还让我带领同学们练习,给我一个展示的机会;这样大大地增加了我的自信心,我越来越喜欢上体育课了。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该表现在对学生差异的充分认识上,对教学目标的充分理解上,对客体价值的充分发掘上,对教学方法的充分运用上,而不是利用教学舞台淋漓尽致地进行自我表现。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体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快乐。我认为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实的感受,学生的评价是最贴切的评价。我们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育关系。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合作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这样孩子只是在被迫接受,没有独立的见解和个性化的反馈。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使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提升其人格魅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也只有这样的体育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加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积极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往往更具人性化,教师应多尊重和采用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自主中求得创新,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个性发展。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设计游戏或改进游戏方法,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在整个课堂里进行加工、提升和运用。我曾经在上小皮球课时,让学生自己体验小皮球的玩法,他们自由创造了十几种练习,有抛接、投掷、滚球、传球等各式各样的花式,教师筛选出几种学生参与性较强的“炸暗堡”、“搬运瓜果”等进行游戏教学,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非常好的锻炼效果。同时,这节课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蕴含在身边的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因为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不断地发展、创新。
总之,体育课不仅是通过身体练习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要认同每个学生的个性,鼓励和支持不同个性的存在,对不同的个性要采用适宜的方式加以引导和培养。让体育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尝试成功的喜悦和充分展露个性,把体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的阵地。
参考文献
[1]朱万银.《体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琦,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杜军.试论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体育教学[J],2002(6).
[4]任笑川.从赏识着手切入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导刊[J].2005(4).
(责任编辑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