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馨空
经历了波澜壮阔的20年剧变,前苏联、东欧地区情况到底怎样?这并非出于单纯的好奇。但奇怪的是,当剧变之初,前苏东遭遇太多坎坷时,我们关于坎坷的报道不绝如缕。而当20年后的今天,前苏东动向却几乎从媒体上消失殆尽。正因如此,这本书就显得特别稀缺和珍贵了。
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的第一个印象,是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剑客为代表的前独联体国家,跟以波兰、捷克、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各国,其转型进程和社会发展水平所呈现的强烈对比。后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欧洲而且越来越快地追赶老欧洲,前者则长期处于低谷和阵痛之中。
两种转型国家之间的这种巨大落差,说到底,是谁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更彻底,谁就转型更顺利。前独联体三剑客对欧洲不可能不深怀疑惧,文化的、心理的传统障碍注定他们必然左顾右盼,拖泥带水。
而波兰、捷克、匈牙利所代表的“东欧”国家,则没有那样的历史包袱。极端者如匈牙利,甚至国有资产全部卖给外资也在所不惜,而没有所谓丧权辱国之虑。
第二个大开眼界的印象,是本书作者对交易成本的独到分析。在我们这里,交易成本通常被定义为转型的包袱。通过限制交易成本来走上转型捷径,在我们这里就成了主流精英的共识。相应地,就有一整套的理论,一整套体制,来限制转型中的自发博弈。
但是作者指出所谓交易成本不只是经济学上的成本问题,更是权利问题。作为全民所有制的主人,每个公民都有参与转型博弈的权利。而事实上,尊重公民的交易权利,从短期来看似乎多了种种麻烦。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那些所谓的麻烦其实是必要代价。
比如波兰的几个大型国企,由于工会力量过于强大,转制谈判极其艰难,企业资产像夏天的冰棍那样最终化掉了,没有了,纵然如此,也没有哪级政府哪个政治强人,敢去阻挠艰难的转制谈判。
从根本上说,当局的这种审慎和克制得益于宪政体制。即便像波兰那样因转制谈判中工会方要价过高导致企业破产,破产企业的工人也都愿赌服输。从权利的正常博弈中生长出的是正常的社会生态。相反,完全靠强人意志、行政强制来设计和主导转型进程,则必然付出代价,导致转型的畸形。
第三个大开眼界的印象,是波、捷、匈等转型成功国家对左与右的超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通常认为是一对矛盾。但波、捷、匈等转型成功国家恰恰是更市场经济,但同时更社会主义。但奇怪的是,这几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程度同时也最高。当然这里的社会主义主要指北欧国家实行的更多劳动保护、更多社会福利。
但是,哪来那么多社会财富用于福利体制呢?其实也好理解,更市场经济,即意味着人民可以更自由地创造财富,也意味着更小更节能即更少消耗社会财富的瘦身型政府,等于用于福利渠道的社会财富可以更充分地涌流。
最后一个大开眼界的印象,是作者对到底谁是激进改革、谁是渐进改革的厘清。通常认为,中国是渐进改革的典型,中国改革的成功乃至所谓中国奇迹,都可归因于这种渐进,这种渐进即等于稳健,甚至等于智慧。前苏东之所以困难多多,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我们稳健和智慧,改革太急躁太激进,最典型的就是所谓休克疗法。但是作者告诉我们,真相并非如此。就分家的不顾一切、不计后果而言,其实我们才是真激进,真休克,譬如山东诸城的全卖光,原来江苏宿迁的全卖光。明明是全民资产,地方官脑袋一拍说卖就卖,说怎么卖就怎么卖。全民资产的主人即每个公民根本就无权置喙,而这些居然被推崇为改革的样板。人家的改革恰恰相反,每一步都要公开,都经过反复争论、反复博弈,一点暧昧都难有,那才叫一个真渐进,真稳健。
尊重社会,尊重权利,对开放博弈后的转型进程充满信心,这应该是我们从前苏东国家20年转型风云中得出的主要结论,也应该是这本新书给我们的核心启示。
《从“东欧”到“新欧洲”》
金雁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4月版
48.00元
《天香》
王安忆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5月
30.00元
杨云:这是一个男人缺席而由女性立户持家的故事,究竟三代女人具备何种功夫,使香火得以延续?天香园中的“好男好女”各自经历怎样的曲折,方顿悟出生命自在花开花落的平凡幸福?《天香》的结局没有大痛苦、大悲悯,有的是大家闺秀洗尽铅华的安稳与平实。
《帝国即将溃败》
易强 著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1年6月
39.80元
张国功:按照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说法,在市场经济中,各方人员对信息的了解是不一样的。过去的“大鱼吃小鱼”将不再是一般规律,更多的情况是“快的吃慢的”,速度是新经济的自然淘汰方式。经济竞争如此,国家之间的竞争何尝不可作如斯观。《帝国即将溃败》一书,就从信息这个角度切入分析晚清败局。
《春宴》
安妮宝贝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年8月
39.00元
安妮宝贝:书中故事就经历和心智而言,和青春或憧憬已无什么关系,也并非浪漫愉悦,呈现更多的是来自成年人的阴影、考验、损伤、辗转反侧、困顿冲突以及难以言尽之处。人与时间并行,渐渐看清世界持有的复杂褶皱和层次。